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秦风骨:王翦传 > 第26章 【吴钩霜雪】震泽谜岛:这芦苇长铜钱!

第26章 【吴钩霜雪】震泽谜岛:这芦苇长铜钱!(2 / 2)

“将军,这是骊山铜!”老铸工肯定地说道,“骊山陵那边的铜料,因为掺了硫磺和锡,所以才有这种暗红色的光泽和硫磺味,而且质地比普通的铜料更硬,熔点也更高,小人不会认错!”

“骊山铜?”李信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这太湖岛上怎么会有骊山铜?骊山铜都是由少府监统一管理,专供骊山陵使用,寻常人根本不可能拿到!”

老铸工点点头:“是啊,骊山铜的开采和运输都有重兵把守,就算是有残次品,也要统一回收销毁,绝不会流到外面来。这些铜料,看样子还是新开采出来的,上面的矿砂都还没清理干净呢!”

李信走到铜料堆前,蹲下身子,仔细查看那些铜锭。果然,铜锭的表面还沾着一些黑色的矿砂,这些矿砂的颜色和质地,与骊山铜矿的矿砂一模一样。他心中的疑团越来越大:这伙水匪不仅私铸刻有“汉”字的铜钱,还使用专供骊山陵的铜料,而且岛民还会说沛县话,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阴谋?

“把那匪首带过来!”李信沉声道。

青色长衫男子被带了过来,他此刻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嚣张,低着头,眼神闪烁,不敢与李信对视。

“说!这些骊山铜是从哪里来的?”李信厉声问道,手中的秦剑指着他的咽喉。

青色长衫男子身体一颤,支支吾吾地说道:“是……是从一个商人手里买的……小人不知道是骊山铜……”

“商人?什么商人?”李信追问,“那商人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

“小人……小人不知道他的名字……”青色长衫男子的声音越来越小,“他每次都是夜里来,带着铜料,跟小人交易完就走,小人从来没问过他的来历……”

李信知道他在撒谎,眼神一冷,对身边的士兵道:“给他点颜色看看!”

士兵立刻上前,将青色长衫男子按在地上,拿起一根木棍,就要打下去。

“别打!别打!小人说实话!”青色长衫男子吓得魂飞魄散,连忙喊道,“这些铜料是……是沛县的一个亭长让送来的!他说这些铜料是他从骊山陵那边弄来的,让小人用这些铜料铸钱,铸好的铜钱,要刻上‘汉’字,到时候他会派人来取!”

“沛县亭长?”李信心中一紧,“是不是叫刘邦?”

青色长衫男子一愣,抬头看着李信,眼中满是惊讶:“将军……将军怎么知道?”

果然是刘邦!李信的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沛县亭长,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不仅能从重兵把守的骊山陵偷运出铜料,还能在太湖岛上建立私铸工坊,铸造刻有“汉”字的铜钱。这“汉”字,难道是他图谋不轨的信号?

“刘邦让你铸这些铜钱,有什么用?”李信继续追问。

“小人不知道……”青色长衫男子摇摇头,“他只说让小人尽快铸钱,越多越好,其他的事情,他一概不提。小人只是为了赚钱,才答应帮他铸钱的……”

李信盯着他看了片刻,觉得他不像是在说谎。他挥了挥手,让士兵将青色长衫男子带下去,严加看管。

“将军,现在怎么办?”赵佗问道,“刘邦在沛县搞小动作,又在太湖私铸铜钱,显然是在图谋不轨,我们要不要立刻禀报王将军,派兵围剿沛县?”

李信沉吟片刻,摇了摇头:“不行。我们现在只有这匪首的供词,没有其他证据,而且刘邦在沛县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贸然围剿,只会打草惊蛇。更何况,我们还不知道他私铸这些铜钱的真正目的,也不知道他还有没有其他的私铸点。”

他走到那些刻有“汉”字的木盒前,拿起一枚铜钱,仔细端详着:“这些铜钱刻着‘汉’字,显然不是为了流通,更像是一种信物,或者是为了某个特殊的目的。刘邦收集这么多刻有‘汉’字的铜钱,恐怕是在为起事做准备,用这些铜钱来联络同伙,或者作为军饷发放。”

“那我们该怎么办?”赵佗问道。

“先把这座私铸岛控制起来,清点铜料和铜钱的数量,然后派人将这里的情况详细禀报王将军,请他定夺。”李信说道,“另外,派人密切监视沛县的动向,尤其是刘邦的行踪,一旦发现异常,立刻上报。”

“是!”赵佗领命,转身去安排了。

李信站在工坊里,望着那些熊熊燃烧的熔炉,心中思绪万千。刘邦就像一条潜伏在暗处的毒蛇,悄无声息地编织着一张大网,而这太湖岛上的私铸工坊,只是这张大网中的一个节点。他不知道,这张网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刘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他知道,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四:岛民秘辛】

夜幕降临,太湖岛上的工坊已经被秦军控制,熔炉的火被熄灭,铜料和铜钱被清点完毕,足足有五千多斤骊山铜,铸好的“汉”字铜钱也有三万多枚。李信让人在岛上搭建了临时的营帐,安排士兵轮流值守,防止有人逃脱。

他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决定去审问那些岛民。这些岛民会说沛县话,显然与刘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能从他们口中得到更多的线索。

岛民被集中关押在工坊西侧的一个大帐篷里,大约有三十多人,男女老少都有。他们看到李信走进来,纷纷低下头,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警惕。

李信找了一个看起来年纪较大的老者,让士兵将他带到自己的营帐里。老者身材瘦小,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双手粗糙,布满了老茧,一看就是常年劳作的人。

“老人家,别害怕,我只是想问你几个问题。”李信语气平和地说道,给老者递了一杯水。

老者接过水杯,双手微微颤抖,喝了一口水,才缓缓开口:“将军想问什么?小人知道的,都会告诉将军。”

“你们都是沛县人?”李信问道。

老者点点头:“是……我们都是沛县人,因为家乡遭了灾,活不下去了,才跟着一个姓刘的亭长来到这里,他说这里有饭吃,有活干,我们就来了。”

“姓刘的亭长,就是刘邦?”李信确认道。

“是……就是刘亭长。”老者回答,“刘亭长是个好人,不仅给我们饭吃,还教我们干活,我们都很感激他。”

“他教你们干什么活?”李信问道。

“就是铸钱……”老者低下头,“刘亭长说,只要我们好好铸钱,以后就能过上好日子。他还说,这些钱是为了干一件大事,等大事成了,我们就能回到沛县,再也不用受苦了。”

“什么大事?”李信追问。

老者摇摇头:“不知道……刘亭长没说,只是让我们别多问,好好干活就行。他每次来岛上,都是和掌柜的(指青色长衫男子)单独说话,我们从来没听过他们说什么。”

李信又问了一些关于刘邦的情况,比如他多久来一次岛上,每次来都带什么人,有没有提到过其他的地点。老者说,刘邦大概每个月来一次岛上,每次都带两三个随从,而且都是夜里来,凌晨就走,从来没提到过其他的地点,只是每次都会带走一些铸好的铜钱。

“你们在岛上,有没有见过其他地方来的人?”李信问道。

老者想了想,说道:“见过……上个月,有几个楚国人来岛上,和掌柜的聊了很久,还看了我们铸的钱。他们说话带着楚地的口音,看起来很凶,我们都不敢靠近。”

“楚国人?”李信心中一动,“他们有没有说什么?”

“没听清……”老者摇摇头,“他们是在掌柜的房间里聊的,门关得很紧,我们只听到一些模糊的声音,好像提到了‘项氏’‘会稽’之类的词。”

项氏?会稽?李信的眉头皱得更紧了。项氏是楚国的贵族,当年项燕战死沙场后,项氏的残余势力一直在会稽一带活动,图谋反秦。刘邦竟然和楚国人有联系,还提到了项氏,难道他们要联手反秦?

“老人家,谢谢你告诉我这么多。”李信站起身,“你先回去吧,好好待在帐篷里,等事情调查清楚了,我们会送你们回家的。”

老者站起身,向李信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了营帐。

李信坐在案几前,将老者的话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刘邦、沛县、骊山铜、“汉”字铜钱、楚国人、项氏、会稽……这些线索串联在一起,一个巨大的阴谋逐渐浮出水面:刘邦在沛县暗中积蓄力量,通过偷运骊山铜,在太湖私铸刻有“汉”字的铜钱,作为联络同伙和发放军饷的信物,同时还与楚国的项氏残余势力勾结,计划在会稽一带起事,共同反秦。

而那“汉”字,恐怕就是刘邦为自己未来的势力所取的名号!

想到这里,李信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刻拿起笔墨,将太湖岛上的发现,包括私铸工坊、骊山铜、“汉”字铜钱、岛民的沛县口音,以及与楚国人、项氏的联系,一一写在竹简上,然后叫来一名亲信士兵:“立刻将这封书信送到姑苏,交给王将军,务必亲手交到他手上,路上不可有任何闪失!”

“是!”士兵接过竹简,小心翼翼地收好,转身冲出营帐,翻身上马,向姑苏的方向疾驰而去。

李信站在营帐外,望着太湖的夜色。湖面平静无波,但他知道,平静的表面下,是汹涌的暗流。刘邦的图谋已经逐渐清晰,而他所不知道的,还有很多——刘邦到底有多少同伙?他的起事时间定在何时?除了太湖,还有没有其他的私铸点?项氏的残余势力到底有多少兵力?

这些问题,都需要王翦来决断。而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守好这座谜岛,看好这些俘虏,等待王翦的命令。

夜风拂过,带着太湖的水汽,也带着一丝寒意。李信握紧了腰间的秦剑,心中充满了决心。无论刘邦的阴谋有多大,无论未来的路有多艰难,他都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守护大秦的江山,绝不让反贼的图谋得逞。

而在太湖的另一边,一艘快船正悄无声息地行驶在夜色中。船头站着一名身材高大的男子,脸上带着一丝冷笑,他手中拿着一枚刻有“汉”字的铜钱,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太湖的事,看来是暴露了。”男子低声说道,“不过没关系,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该轮到会稽了……”

快船加速,消失在太湖的烟波浩渺之中,只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很快被夜色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