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302章 弦音感知

第302章 弦音感知(1 / 2)

风域湖基地的运转齿轮,因最高战略指令的下达而悄然加速,进入了更高强度的警戒与研发状态。表面上看,基地依旧秩序井然,各部门按部就班,但无形的张力如同持续加压的弹簧,弥漫在空气之中。

“溯源小组”的成立以惊人的效率完成。羊羽在身体状况稳定后,立即投入了工作。小组实验室位于基地更深层,紧邻陈院士主导的“烛龙”核心研发区,拥有最高规格的灵能屏蔽与防护设施,同时也接入了“星脑”的次级分析节点和昆仑之环的灵能数据流。

实验室中心,是一个直径约五米的圆形灵能共鸣平台,平台周围环绕着数十个高精度传感器,能够捕捉最细微的灵能波动与维度褶皱。羊羽站在平台边缘,闭着双眼,周身萦绕着极其淡薄却异常精纯的灵能辉光。他正在尝试主动引导并放大那种对“根源规则”的特殊感知力——他称之为“弦音感知”。

林夕站在观察室内,透过单向强化玻璃关注着实验进程。陈院士也在旁边,手指飞快地在控制台上操作,记录着海量数据。

“频率基准校准完成,开始注入低强度‘烛龙’有序灵能。”陈院士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入实验区。

共鸣平台中央,一缕柔和而稳定的蓝色光晕亮起,如同水波般缓缓荡漾开来。这是经过严格过滤和控制的“秩序”灵能样本。

羊羽的眉头微微蹙起,他全部的心神都沉浸在感知中。在他的“灵觉视野”里,那蓝色的光晕并非简单的能量团,而是由无数细微、和谐振动的“弦”交织成的复杂乐章。每一个“音符”都代表着一种物理常数、维度规则或能量流转的定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曲宏大、稳定、充满生机的“秩序之歌”。

“稳定状态记录。哥,尝试描述你感知到的‘弦音’。”林夕的声音清晰而冷静。

“稳定……和谐……如同万物生长的自然韵律,有规律的高低起伏,但总体趋向于平衡与延续。”羊羽缓缓说道,他的声音带着一种空灵的质感,仿佛意识正游离于现实之外,“能听到维度蜷缩处的‘低吟’,能量流转时的‘潺潺’,还有……一种坚实的、作为一切基底的‘背景音’,类似于‘盘古之心’遗迹中感受到的那种古老而稳固的意志。”

陈院士飞快地记录着,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与理论模型高度吻合!继续,羊羽。接下来,我们将引入微量的‘回响’能量样本,极度稀释,仅作对比感知。准备好,三、二、一,注入!”

平台另一侧,一个被多重力场禁锢的微小容器开启了一丝缝隙,一缕几乎看不见的灰色气流逸出,与蓝色的秩序灵能保持着安全距离,但同处于共鸣场内。

就在这一刹那,羊羽的身体猛地一颤,脸色瞬间苍白了几分。观察室内的数据监测屏上,代表他灵能波动和脑波活动的曲线剧烈跳动。

“感知到强烈干扰!”羊羽的声音带着压抑的痛苦,“秩序‘弦音’依旧,但在它的‘背面’,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振动!死寂、冰冷……不是无声,而是所有‘意义’被抽离后的虚无之音!它在试图扭曲、覆盖秩序的旋律,就像……就像用噪音去淹没交响乐!”

他努力维持着灵觉的聚焦:“两种‘弦音’在根源处存在某种诡异的对称性,但‘回响’的振动是逆向的,是破坏性的共鸣点……它们就像同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但反面渴望吞噬正面!”

实验室的传感器捕捉到了惊人的一幕:在微观灵能层面,代表“秩序”的蓝色光晕与代表“回响”的灰色气流接触的边界,并未发生剧烈的能量冲突,反而产生了一种极其细微的、令人不适的“干涉条纹”。仿佛两种根本对立的规则在相互摩擦、抵消。

“记录到规则级干涉现象!”陈院士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这不仅仅是能量对抗,这是底层逻辑的碰撞!羊羽,能定位出那种‘逆向共鸣’的关键节点吗?或者说,它们对称体系中最脆弱的‘连接点’?”

羊羽深吸一口气,强行稳定住翻腾的灵觉,将感知力如同探针般刺向那令人不适的干涉区域。汗水从他的额角滑落。

“有……有一个点……”他艰难地开口,“在秩序弦音振动的波峰,对应着回响弦音的波谷,那里……存在一种极不稳定的‘静默区’。仿佛两种规则在那里同时失效,形成了一个短暂的‘规则真空’……非常微小,转瞬即逝,但确实存在!”

“对称破缺点!”陈院士几乎要跳起来,“找到了!理论上是存在的!只要我们能精准定位并放大这个‘规则真空’,就能在微观层面瓦解‘回响’的结构稳定性,而不需要耗费巨量能量进行正面湮灭!”

林夕紧握的拳头微微松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羊羽的感知能力,果然找到了突破的方向。

然而,就在实验即将进一步深入时,羊羽突然闷哼一声,猛地切断了灵觉连接,踉跄着后退几步,脱离了共鸣平台的范围。他大口喘着气,脸上血色尽失。

“不行……长时间感知‘回响’的弦音,对我的精神侵蚀太强。”羊羽的声音带着疲惫与后怕,“那种‘虚无’感会渗透进来,试图同化我的灵能本质。必须要有防护措施,或者……找到一种能够中和这种侵蚀的方法。”

实验暂停。羊羽的发现是突破性的,指明了技术对抗的方向——寻找并利用“对称破缺点”进行精准打击。但如何将这种依赖于特殊灵觉的感知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技术手段,以及如何保护操作者免受“回响”本质的侵蚀,成为了“溯源小组”面临的下一个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林夕并未放松对基地内部那丝异常波动的追查。她设置的更高精度监控算法,在接下来几天里,又捕捉到了两次同样微弱、短暂的灵能背景“凹陷”。波动发生的位置随机,时间毫无规律,幅度依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她将自己的发现和担忧,向张局长做了秘密汇报。

“……三次异常波动,间隔时间、地点均无逻辑关联,强度低于警报阈值,无法用已知内部因素解释。”林夕在局长办公室内,将加密的数据分析报告呈上,“我怀疑,这可能是某种极其隐蔽的探测手段,正在以极低的频率和强度,持续扫描或测试我们基地的灵能防御网络。”

张局长看着全息屏幕上那几乎与背景噪音融为一体的灰色信号点,眉头紧锁。他信任林夕的判断,这位年轻的政委在数据和直觉上都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

“你的判断很可能正确。”张局长沉声道,“敌人改变了策略,从外围的粗暴滋扰,转向了对核心区域进行难以察觉的渗透式探测。这种‘灵能探针’……目的是什么?仅仅是绘制我们的灵能分布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