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82章 信息载体

第282章 信息载体(1 / 2)

风域湖基地的夜空,似乎比昆仑的更加清澈,星子如同被精心擦拭过的钻石,冰冷而锐利地钉在墨蓝色的天鹅绒幕布上。林夕独坐湖畔,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微凉的湖水,漾开一圈圈涟漪,也搅动了周围浓郁而温顺的灵能场。她的思绪,却早已穿透大气,漫游于那片生命禁区般的深空。

“信息载体……”她喃喃自语。这个概念的提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生命织锦”本质的长期思考与昆仑实践后的必然推演。在昆仑,她亲眼目睹了山脉本身如何被“编码”,如何从一个相对沉寂的巨型地质结构,转化为一个活跃的、具备强大防御与调和能力的能量场。这个过程,核心并非创造了新的生命,而是“激活”和“重构”了山脉本身固有的、沉睡的“信息”。

这让她联想到更古老的智慧。道家所说的“符箓”,是否就是一种将特定“信息”承载于朱砂与黄纸之上的尝试?古老的阵法,是否是通过特定的几何结构与能量节点,在空间中烙印下可持续运转的“信息程序”?这些看似玄奥的东西,或许其底层逻辑,与她的“生命信息编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试图绕过物质形态的局限,直接与更深层的能量规则对话。

但如何将这种模糊的构想,转化为可量化、可复现、可工程化的科学技术?这才是横亘在眼前的巨大鸿沟。

第二天,在项目组的首次全体研讨会上,林夕将自己的思考,连同那些古老的猜想,一并抛给了在座的顶尖头脑。

“……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确定‘信息载体’的物理形态。”林夕环视会议室,这里聚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精英,他们的思维碰撞是突破的关键。“它需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第一,极高的稳定性,能够在地表及近地空间恶劣环境下长期存在而不衰变;第二,良好的能量亲和性,能够与灵能产生有效互动,承载并传递‘生命信息模式’;第三,具备可编程性或可塑性,允许我们‘写入’不同的编码;第四,最好具备一定的自我复制或自我组织能力,以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部署。”

条件苛刻得令人咋舌。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知识库中疯狂搜索着可能的答案。

“从现有材料科学的角度看,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物质……几乎不存在。”材料学首席王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尤其是能量亲和性与可编程性,这涉及到物质的基本结构与非经典物理效应。”

“或许,我们不该局限于传统的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一位来自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年轻研究员,名叫陈星,试探性地开口。他擅长量子场论与弦理论推导。“如果‘生命信息模式’是一种超越经典物理的‘场’或‘拓扑结构’,那么载体本身,是否可以是一种‘人工规范场’?或者,利用特定能级下的量子凝聚态,比如一种高度有序的‘灵能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这种状态下,大量粒子协同一致,或许可以像一面完美的镜子,反射和放大特定的信息模式。”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立刻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量子态极度脆弱,环境噪声足以导致退相干,如何维持其稳定性?”

“灵能作为一种尚未完全纳入现有物理框架的相互作用,其与量子凝聚态的耦合机制是什么?”

“即使理论上可行,如何在宏观尺度制备和维持这种凝聚态?”

质疑声此起彼伏,陈星有些招架不住,但眼神中的光芒并未熄灭。

“另一种思路,”一位研究生物矿化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专家插言,“我们可以向自然界学习。某些深海细菌可以利用地磁场的能量,一些古菌的细胞壁结构异常稳定,甚至能耐受强烈的辐射。我们是否可以筛选或基因改造出某种微生物,使其能够合成一种特殊的、具备能量导性的生物晶体?这种晶体作为‘硬件’,承载我们设计的‘信息编码软件’?”

“生物路径的稳定性、可控性和规模化生产是巨大挑战。”另一位合成生物学家指出,“而且,将希望寄托于生命体的变异和进化,时间尺度上我们可能等不起。”

林夕静静地听着,没有轻易否定任何一条路径。她知道,在探索未知时,最危险的不是想法荒谬,而是思维僵化。

“陈研究员提出的量子凝聚态路径,虽然挑战巨大,但代表了最前沿的探索方向。王教授,请您牵头,组织理论物理和量子信息团队,对‘灵能bEc’的可行性进行深度建模和模拟计算,我们需要先在数学上证明其存在可能性。”

“生物晶体路径同样有价值。李教授,麻烦您带领团队,立即启动对全球极端环境样本,特别是那些已知存在灵能异常区域样本的采集和分析,寻找任何可能具备能量信息承载潜力的天然生物或矿物材料。”

“同时,”林夕目光转向信息工程专家,“我们需要独立于载体物理形态,先尝试构建‘生命信息编码’的理论模型和‘编译’规则。如何将昆仑之环的成功经验,抽象成一套可移植的‘代码’?”

多条技术路径并进的策略被确定下来。项目组像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机器,开始全速运转。

理论组在陈星等人的努力下,很快在数学上遇到了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描述灵能与量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方程组复杂到令人绝望,且缺乏关键参数,模拟计算一次次陷入混沌。而生物组从各地采集回的样本,虽然发现了几种对灵能表现出微弱感应的特殊微生物和矿物晶体,但其承载和传递信息的效率低得可怜,距离实用标准遥不可及。

几天过去,项目进展微乎其微,一种焦躁和沮丧的情绪开始在团队中蔓延。

羊羽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氛围。他没有直接干预研究,而是安排了一次短暂的团队建设活动——组织核心成员参观风域湖基地的原始生态保护区,那里是“生命织锦”理论最初的萌芽地。

行走在苍翠欲滴的林木之间,感受着脚下松软的泥土和空气中浓郁的生命气息,林夕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她蹲下身,仔细观察着一片苔藓,它们紧紧依附在岩石表面,看似脆弱,却能在严酷的环境中存活,甚至能缓慢地分解岩石,改变环境。

“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创造’全新的载体了?”林夕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询问身边的羊羽和陈星。“风域湖,昆仑……‘生命织锦’的强大,在于它与环境完美的融合与共生。我们是否忽略了那些已经存在,并且与灵能场天然亲和的东西?”

她的目光掠过湖面,望向更远处基地边缘的那些实验性灵能作物,它们的长势明显优于普通区域。她又想起在昆仑,那些被“编码”后,生命力变得异常顽强的雪线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