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53章 铸剑炉与无形网

第253章 铸剑炉与无形网(1 / 2)

“镜影防御”的胜利和“燧石”对接测试的成功,如同两支强心剂,注入了风域湖基地高速运转的躯体。短暂的振奋之后,是更深沉的专注和更疯狂的投入。高层在收到两份绝密报告后,批复只有八个字:“加速推进,务求实效。”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汹涌的资源洪流和政策绿灯,整个尖端工业血脉链,都在向这座深山堡垒贲张。

基地内部,一种奇特的节奏感已然形成。不再是初期的亢奋和混乱,而是在极限压力下淬炼出的、近乎冷酷的高效。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研究员,都像是精密钟表里的一个齿轮,围绕着“燧石”与“星脑”这两大核心,以超越常规的速度啮合、旋转。

“燧石”实验室的热烈,已经转化为一种近乎白热化的沉寂。成功稳定“火苗”只是第一步,将其锻造成能够承受“龙腾环宇”那磅礴能量冲击的“剑锋”,才是真正的挑战。

林夕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她的办公桌上堆满了能量动力学模型演算纸和高分子复合材料应力分析报告,旁边的行军床上,薄被叠得整整齐齐,却很少展开。她眼下的青黑愈发明显,但眼神却亮得惊人,像两颗浸在冰水里的黑曜石。

最新一代的“结构化缺陷阵列”原型机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实验装置,而是通过粗大的超导能量导管,与一个缩小比例的“龙腾环宇”系统能量模拟器连接在一起。整个实验室的核心区域,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小型的能量耦合测试平台。

“第三次全功率耦合测试,准备!”林夕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出,平静无波,听不出丝毫情绪。

控制室内,所有研究员屏息凝神。巨大的主屏幕上,左侧是“燧石-III型”内部那稳定燃烧的能量流图谱,右侧是模拟的“龙腾环宇”主干能量流,如同一条被束缚的、狂暴的蓝色光龙,在特定的约束场中奔腾咆哮。

“能量通道开启,百分之五功率注入……百分之十……百分之三十……”

随着功率提升,连接处的传感器数据开始剧烈波动。即使只是模拟器,那源自战略能源网络的、浩瀚无边的能量特质,依旧让精密的“燧石-III型”阵列微微震颤。屏幕上代表阵列内部应力分布的三维模型,开始出现刺眼的黄色和局部红色区域。

“b区7号节点,能量逸散率超标!结构应力接近临界值!”监测员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

“注入模式微调,频率偏移千分之三,相位滞后0.1弧度。”林夕的命令几乎在监测员话音落下的同时响起,她的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跳动,输入一系列修正参数。

操作员立刻执行。屏幕上,能量流的细微特征发生了改变,b区的红色警报稍微缓和,但相邻的c区又开始报警。

“热管理超载!冷却液循环速率已达上限!”

“启动备用冷却单元,优先保障核心缺陷阵列。”林夕语速极快,“材料组,报告‘黑曜石-7’涂层在当前工况下的预期寿命。”

“根据加速老化实验数据推演,持续运行超过一百二十秒,涂层有百分之五的概率出现微观剥落!”材料组负责人立刻回应。

“一百二十秒……还不够。”林夕低声自语,眉头紧锁。一次战略级别的能量投射,需要的稳定时间是以分钟甚至十分钟计的。一百二十秒,太短了。

测试在持续到第九十八秒时被迫中止。不是系统崩溃,而是林夕主动下达的命令。她不能冒险让来之不易的“燧石-III型”核心在极限测试中受损。

实验室里弥漫着淡淡的失望,但更多的是习以为常的坚毅。没有人抱怨,数据记录组立刻开始下载海量的测试数据,分析组围在一起,激烈讨论着刚才出现的问题。

“能量耦合的‘阻抗匹配’还是不够完美,‘龙腾’的能量太‘野’,我们的‘燧石’需要更强大的‘驯服’能力。”

“不仅仅是能量匹配,物理结构在极端能量场下的共振效应,我们之前的模型预估不足。”

“热管理是硬骨头,现有的主动冷却技术极限就在这儿,除非能找到革命性的新材料或新原理……”

林夕走到巨大的观测窗前,看着下方仍在散发着余热的测试平台。平台上,工程师们已经开始小心翼翼地检查“燧石-III型”的每一个部件。失败了吗?不。每一次测试,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在为最终的“剑锋”剔除杂质、锤炼韧性。她想起古代铸剑师,千锤百炼,方得神兵。他们现在所做的,就是现代科技的“铸剑”,只是这炉火,这锤锻,是数学和物理的极致推演。

“重新校准模型,重点分析共振频率和能量场畸变关联性。材料组,我要你们在四十八小时内,给出‘黑曜石-7’涂层改良方案,哪怕只能提升十秒寿命!”林夕转身,声音清晰地传遍控制室。

“是,政委!”

没有休息,没有停顿,铸剑炉中的火焰,再次熊熊燃烧起来。

与“燧石”实验室物理意义上的炽热不同,“星脑”开发中心弥漫的是一种数字世界的冰冷高效。这里的“火焰”,是服务器阵列指示灯永不熄灭的闪烁;这里的“锤锻”,是算法与数据的疯狂碰撞。

“镜影防御”事件像一记警钟,让羊羽和整个团队将“星脑”地面系统的安全性和天基自主性提到了最高优先级。

巨大的弧形屏幕墙上,原本显示单一任务逻辑流的界面,被分割成数十个不同的视图:全球地面站网络实时状态、天基激光链路负载情况、网络安全威胁态势感知图、“星脑”核心算法迭代进度、以及针对不同假想敌战术的模拟推演结果……

羊羽站在屏幕前,像一位审视着无形战场的统帅。他的气质愈发沉静,但那双眼睛扫过屏幕时,仿佛能穿透层层数据,直抵本质。

“‘金城’协议升级版部署完成,所有地面中继节点已实现动态密钥轮换和异构冗余备份。”网络安全负责人汇报。

“天基骨干节点自主协同算法,版本号‘玄武-1.0’,已完成初步测试。在模拟切断地面链路的情况下,骨干节点集群可维持基本协同防御与数据中继功能超过七十二小时。”分布式系统架构师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

“针对‘鹰眼-09’类延迟问题的优化方案已落地,新的数据融合算法将响应延迟压缩到了0.3秒以内。”首席科学家补充道。

成果显着,但羊羽的脸上看不到丝毫满足。

“0.3秒,是实验室理想环境下的数据。实战中,电磁干扰、平台抖动、敌方欺骗式攻击……任何变量都可能让这0.3秒失效。”他点开一个复杂的拓扑图,上面是“龙御星链”及其潜在对手的星座模拟,“我们的‘网’还不够智能,不够坚韧。”

他指向图中几个被特殊标记的、位于地球同步轨道和高椭圆轨道的重型卫星。“这些‘节点’,将是未来‘星脑’实现区域级自主决策的核心。它们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更宽带的激光通信、以及……更独立的能源。”

“能源是个瓶颈,”能源系统专家接口道,“现有卫星平台的太阳能帆板和蓄电池,支撑现有任务已接近极限。要承载更复杂的‘星脑’子节点功能,尤其是应对高强度的激光拦截能量消耗,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能源,比如……”

他没有说下去,但所有人都明白那个方向——小型化高能电源,或者,更遥远的,直接从“龙腾环宇”那样的战略能源网络中获取支持。但这二者,都涉及更深层次的技术和政治壁垒。

“能源问题,我会向最高层专项汇报。”羊羽记下这个关键点,话锋一转,“当前,我们先立足于现有条件。启动‘蛛网’计划第一阶段。”

“蛛网”计划,是“星脑”在“镜影防御”后提出的激进构想。其目标,不再是简单的被动防御和区域协同,而是构建一个覆盖近地空间、具备主动感知、智能分析、甚至有限度先制反击能力的“智能防御场”。这个“场”并非实体,而是由“星脑”统一调度,依托于星链平台自身传感器和武器,形成的一张对特定威胁,如上升段导弹、敌对卫星、可疑空间飞行器进行识别、跟踪、评估、威慑的无形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