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文件真真假假,极具迷惑性。一旦对手信以为真,并在未来的对抗中采取相应的电子压制或饱和攻击战术,将会落入精心设置的陷阱。
就在“镜影”行动悄然展开的同时,激光特战训练中心的首期集训也进入了关键的实装对抗演练阶段。
广袤的实训场上,不同型号的地面激光防空系统展开部署。今天演练的课目,是模拟在“星链”系统支援下,对多批次、多方向、不同高度的“低慢小”目标群进行协同拦截。
学员们坐在操作席上,紧盯着屏幕。空中,由无人机模拟的“敌机”群正以刁钻的路线扑来。
“报告!‘天眼’1号星数据链接入,目标群批次信息更新!”
“A组锁定目标集群A区,请求授权!”
“b组报告,遭遇电磁干扰,主数据链中断,启用备用激光链路……链接成功!目标数据恢复!”
指挥车内,担任此次演练导调员的陈东升和陆小满,密切关注着各单位的反应。
“发现高速目标!疑似模拟巡航导弹,高度50,速度0.8马赫!”
“c组高功率系统准备!‘星链’提供中继制导……”
“授权攻击!”
一道肉眼不可见的高能光束从c组的300兆瓦车载激光系统射出,瞬间跨越数公里距离,精准命中那个高速移动的靶机。靶机凌空解体,甚至没有太大的爆炸声,仿佛被无形之手瞬间抹除。
演练持续了数小时,模拟了包括节点失效、通信中断、强电磁干扰、恶劣天气等多种复杂情况。学员们从最初的生疏紧张,到后来的沉着应对,逐渐将课堂所学与实战要求融合起来。
演练结束后,陈东升进行了犀利的讲评,点名批评了几个协调失误、反应迟缓的单位。而陆小满则更侧重于鼓舞士气,肯定大家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的韧性和学习能力。
夜晚,训练中心礼堂。
羊羽和林夕再次到来,为通过第一阶段考核的学员们举行一场小型的技术答疑和前沿展望交流会。
没有了白天的严肃,气氛相对轻松。学员们争相提问,问题从激光武器的保养细节,到与卫星协同的算法逻辑,甚至对未来太空战形态的想象。
一位年轻的海军技术军官站起来问道:“林总工,我们舰载激光系统在未来与‘星链’协同时,如何克服海面蒸汽、盐雾对激光传输的巨大衰减影响?”
林夕微笑着详细解释了已采用的多种补偿技术,包括自适应光学变形镜校正、多波段复合探测与切换等,并透露正在研发新一代的“等离子体通道引导”技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又一位空军防空兵的学员问羊羽:“羊总指挥,如果未来敌人的卫星也具备了攻击性,我们的‘星链’如何保证在太空对抗中的生存能力?会不会变成‘玻璃大炮’?”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也触及了当前最核心的忧虑。
羊羽赞许地点点头,回答道:“很好的问题。‘玻璃大炮’的比喻很形象,但我们要做的,绝不是‘玻璃大炮’。”他环视全场,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首先,我们的‘星链’设计本身就是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摧毁少数节点,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反而会激发系统的自愈和重构功能——这就是林总工正在全力优化的‘涅盘’能力。”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次,攻防一体。我们的卫星,并非只有激光一种手段。它们具备轨道机动能力,能够规避某些物理攻击;它们搭载了电子对抗模块,能够干扰甚至欺骗敌人的瞄准系统;更重要的是,我们研发专用于太空近防的‘微激光阵列’和动能拦截颗粒撒布器,构成贴身防御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羊羽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战略上的自信:“未来的太空,将是一个体系对抗的太空。我们的‘星链’不会孤军奋战,它将与地面激光力量、电子战力量、乃至其他常规防空反导力量紧密融合,构成一个立体多维的防御与反击体系。敌人若想攻击我们的‘星链’,首先要考虑能否承受来自地面、海上、空中,甚至是我们其他卫星的同步反击。我们要让任何潜在的攻击者明白,攻击我们的‘星链’,意味着开启一场他们无法承受的、全方位的冲突。”
他的回答,不仅解答了技术疑虑,更是在为这些未来的“光盾”执剑人,塑造一种强大的体系自信和战略定力。学员们眼中闪烁着思考与领悟的光芒。
交流会持续到深夜。当羊羽和林夕离开训练中心时,夜空繁星点点,与远处实训场上依然亮着的指示灯交相辉映。
“‘镜影’计划的第一阶段信息,应该已经通过渠道传递出去了。”林夕轻声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不知道效果会如何。”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羊羽望着星空,那里有他们的18颗“哨兵”在静静巡弋,“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一切做到极致。无论是技术、训练,还是这阴影中的博弈。”
他转过头,看向基地主楼那彻夜不熄的灯火,语气坚定:“敌人加快了步伐,我们更不能自乱阵脚。按照既定规划,中轨增强层的技术验证和卫星平台研制,必须再提速。下一步的‘织网’行动,要准备开始了。”
星链虽已初成,利刃虽已出鞘,但真正的风雨,或许才刚刚来临。在光明与阴影的交错中,风域湖基地的追光者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汗水与决心,一步步夯实着那道横亘于苍穹之上的“光盾”,静待着未来某一刻,光耀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