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号”劈波斩浪,驶离近海,进入广袤无垠的太平洋。身后的海岸线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海平面之下,取而代之的是四周360度无死角的、深邃而变幻莫测的蔚蓝。
初离港口的激昂情绪渐渐沉淀,转化为航渡期间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尽管改装后的“探索一号”吨位更大、设备更先进,航行稳定性显着提升,但对于长期在陆地上生活和工作的大部分科研人员来说,仍需一段时间适应海上的节奏。轻微的摇晃、无处不在的引擎低频振动、以及海风特有的咸腥气息,构成了未来他们将要习惯的背景环境。
羊羽立即召开了首次全体航行会议。巨大的综合指挥室内,各小组负责人齐聚一堂,电子海图上清晰地标注出此次航行的计划路线,以及最终的目标区域——科兰海沟那片被重点标注的“待勘探区”。
“各位,‘深蓝探针’行动现已正式进入执行阶段。”羊羽站在主屏幕前,目光扫过全场,语气沉稳而有力,“未来七十二小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适应海上环境,并完成所有科考设备的最终联调和出海校准。我们没有时间浪费,必须确保抵达目标区域时,所有系统都处于最佳状态。”
林夕接着介绍了详细的设备调试计划:“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需要首先进行校准测试,获取航行沿途的背景海洋环境数据,同时检验其工作稳定性。船载重力仪和磁力仪需要持续运行,消除船体自身磁场的干扰。所有数据将实时传入数据中心进行处理。”
赵总工虽然未能随船,但他的副手,一位经验丰富的船舶工程师,汇报了船舶动力、电力、压载等系统的运行状态:“所有改装系统运行正常,主辅机工况良好,电站负载充足,完全满足科考设备满负荷运行需求。”
安全负责人强调了航行期间的纪律:“严格执行无线电静默管制,非必要不进行对外通讯。所有通讯需经过加密和审批。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周边海域情况,每日汇报安全动态。”
会议结束后,庞大的科考机器如同精密齿轮般开始啮合运转。甲板上,工程师们穿着救生衣和安全帽,在船员协助下,开始将一些耐压性稍差的水下设备从舱内移至户外工作区,进行通风、通电检查和初步预热。船舷两侧,多波束和Adcp的换能器早已深入水中,开始持续不断地向海底发射声波信号,收集着水深和海流数据。
船载实验室和数据处理中心内,技术人员则紧盯着屏幕上一行行滚动的数据流和不断生成的图表图像,检查着各项参数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
林夕穿梭于各个实验室之间,不时停下脚步,与技术员交流几句,或俯身查看某个异常的数据跳变。
“多波束的回波信号强度有些波动,排查一下是表面水体扰动还是系统自身噪声?”
“重力仪的基础读数需要再核对一遍,船体加速度补偿算法加载是否正确?”
她的思维清晰而迅捷,总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团队成员对她精准的判断力和不知疲倦的工作状态早已习以为常,并深感钦佩。
羊羽则更多地在舰桥、甲板和工作舱室之间巡视。他需要掌控全局,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无缝,并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任何资源冲突或突发状况。他的存在本身就像一颗定心丸,让整个团队感受到强有力的核心领导。
航行第二天下午,按照计划,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水下设备功能性测试。
巨大的A型架吊车缓缓将一台橙黄色的遥控无人潜水器吊放至海面。这款最新型潜水器体型比之前使用的型号更大,搭载了更高清的双摄像头、机械臂、声纳以及多种化学传感器和采样装置,脐带缆的强度和数据传输能力也经过了大幅升级。它的任务是在相对较浅的水域进行下潜测试,检查所有功能单元,并进行模拟采样和观测。
控制室内,巨大的主屏幕被分割成多个画面,显示着RoV主体摄像头、俯视摄像头、机械臂视角以及声纳图像和各项传感器数据。操作员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控制杆,口令清晰。
“深度500米,压力正常,各系统运行平稳。”
“开启前照灯,摄像头焦距微调。”
“测试机械臂抓取功能……动作流畅,力度反馈准确。”
“启动孔隙水取样器,模拟抽取水样……成功。”
每一次测试项目顺利完成,控制室内都会响起一阵轻微的、克制的掌声。一切顺利意味着他们手中的利器状态完好。
紧接着,温盐深剖面仪采水系统、箱式取样器、以及最重要的——深海岩芯钻机的一部分关键部件,也依次进行了投放和回收测试。金属与海水的碰撞声、绞车电机规律的嗡鸣、以及技术人员之间简洁的专业术语交流,构成了甲板上独特的交响曲。
测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一台沉积物捕获器的舱门在回收时因一个小螺丝的松动而无法完全闭合,工程师团队迅速进行了现场排查和修复。RoV的某条传感器数据线在回收时似乎有轻微磨损,被心细如发的工程师发现,立即安排更换备用线缆。
这些小问题恰恰凸显了出海前全面测试和准备冗余的重要性。羊羽和林夕对此并不意外,反而庆幸问题发现得早,处理得及时。
傍晚时分,测试全部顺利完成。夕阳将天空和海面染成一片瑰丽的金红色,庞大的“探索一号”在这片绚烂的色彩中平稳航行,拖出一条长长的白色航迹。
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羊羽和林夕登上了船尾的直升机甲板——这里视野开阔,是船上难得的可以稍作放松的场所。
“一切比预想的要顺利。”林夕捋了捋被海风吹乱的发丝,望着远方海天相接处。
“不能掉以轻心。”羊羽双手撑着栏杆,目光深邃,“现在的顺利是因为我们还在‘安全区’。真正的挑战,在KL海沟。那里的水深、压力、复杂地形,以及可能存在的……未知因素,才是对人员和装备的终极考验。”
“我知道。”林夕点点头,“琼斯博士提交的第二份报告你看了吗?他特别强调了在‘气烟囱’区域附近,可能存在一种极不稳定的‘水合物脆性层’,在受到钻探或重型设备触底扰动时,发生局部崩塌的风险远高于常规模型预测。”
“看了。技术组已经据此调整了b区的作业方案,要求所有靠近作业的RoV必须保持更高悬停高度,钻探选址必须额外增加浅地层剖面扫描的密度。”羊羽回答道,“他的经验,确实提供了我们原本忽略的视角。”
就在这时,安全部门的负责人快步走了过来,脸色略显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