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接待室的交锋余波尚未完全平息,风域湖内部紧绷的弦并未有丝毫松动。羊羽坐镇指挥中心,一条条指令清晰发出,构建着防御与反击的体系。然而,就在这外松内紧、全力备战的时刻,一场源自内部的、悄无声息的技术风暴正在酝酿,并即将带来远超预期的突破。
研究所地下七层,一个拥有最高安保权限却极少为外人所知的实验室区域。这里不属于“龙心”项目组,甚至不直接隶属于任何已知的重大工程。它是羊羽多年前布下的一枚暗子,一处完全由他最信任的几名亲传弟子主导的“自留地”。陈东升、武林大、张明、王磊、赵岩——这五个名字在公开的顶尖论文或学术会议上鲜有出现,他们仿佛是刻意被羊羽雪藏起来的尖刀利刃,避开了所有聚光灯,心无旁骛地向着高能物理与极端材料学的无人区发起冲锋。
他们的研究领域看似基础,却至关重要:超高熔点耐火陶瓷材料。目标简单而极致——找到或创造出能够承受“龙心”乃至未来更强大能量系统极端环境的内壁与关键部件材料。
此刻,实验室中心,一个被复杂激光阵列和精密光学测量仪器包围的平台上,一小块色泽深沉、泛着金属光泽的陶瓷样品正静置于真空腔体内。陈东升,作为团队的大师兄,神情肃穆地最后检查了一遍所有参数。
“能量输出校准完毕。”
“光学测温系统标定正常。”
“高速摄像机准备就绪。”
“数据记录系统启动。”
其他四人各司其职,声音平稳却压抑着激动。他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
“开始。”陈东升下达指令。
一道极其凝聚的高能激光束精准地打在陶瓷样品表面。强大的能量瞬间注入,腔体内的温度以惊人的速度飙升。监控屏幕上,温度读数疯狂跳动,轻易突破了3000°c,并且仍在以稳定的速率向上攀升。
3500°c…3700°c…3900°c!
读数最终稳定在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3980°c!并且维持了超过十分钟!
激光关闭,样品在真空环境中缓慢冷却。高速摄像机记录下了整个过程中样品形态的完美稳定,没有一丝一毫的软化、变形或挥发。经过反复多次验证,结果完全一致。
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低呼。成功了!他们不仅仅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测量”出了这种由碳化钽-碳化铪复合而成的超高温陶瓷的精确熔点,更是验证了其在接近4000°c极端环境下的惊人稳定性!
“工业化流程打通了吗?”较为沉稳的王磊问道,他是团队中负责工艺实现的。
“没问题!”张明兴奋地接话,指着旁边实验台上几个密封容器中盛放的细腻粉末,“利用改良的碳热还原法,从钽铁矿和锆石中提取高纯氧化物,再到合成碳化物粉末,整个流程我们已经优化了十七次!纯度和一致性远超商业标准,成本可控,完全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这意味着,这种原本只存在于理论中、难以制备和应用的梦幻材料,已经具备了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的坚实基础!
赵岩迅速将海量实验数据汇总分析,武林大则开始起草报告的框架。几天后,一份厚实详尽、数据支撑无比坚实的研究报告正式摆在了羊羽和林夕的办公桌上。
会议室内,羊羽和林夕听着陈东升代表团队进行汇报。当听到“3980°c熔点”、“结构稳定性”、“可工业化量产”这些关键词,尤其是看到那令人信服的实验视频和数据图表时,一向沉稳如山、喜怒不形于色的羊羽,竟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多少度?你再说一遍!”他的声音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3980摄氏度,所长。重复实验二十七次,误差在正负5度以内。”陈东升强忍着激动,清晰地重复道。
羊羽缓缓坐下,目光死死盯着报告上的那个数字,半晌没有说话。会议室里落针可闻,只有林夕快速翻阅报告纸张的沙沙声。她抬起头,眼中同样充满了震撼,看向羊羽:“老羊,这……这简直是……”
“雪中送炭?不,这是给我们送来了一副无坚不摧的龙骨!”羊羽长长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惊涛骇浪。他看向眼前五个风尘仆仆、眼带血丝却精神亢奋的弟子,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欣慰和骄傲。他雪藏这些利刃,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发出致命一击,却没想到他们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
“立刻!最高优先级!”羊羽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将所有实验数据、工艺参数全部移交‘龙心’项目组!不,东升,你们团队直接加入‘龙心’III型研发核心组!赵教授那边我去说!”
他目光灼灼:“第二代‘龙心’的瓶颈之一就是约束腔室和能量喷管的材料极限!我们很多设计理论值远高于此,就是因为材料拖了后腿!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立刻应用!我要在最短时间内,看到基于这种新材料的‘龙脉’系统测试!”
“龙脉”,研究所内部对基于“龙心”能源的强激光攻防系统的代号。它拥有强大的理论输出功率,但同样受限于材料,持续运行时间和功率上限一直被牢牢锁死。
羊羽的命令得到了最迅速的执行。陈东升团队带着他们的技术和成果,无缝融入赵建明、方启航领导的“龙心”团队。赵建明在亲眼验证了新材料的性能后,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所有关于材料限制的保守设计被瞬间推翻,更加激进、功率更高的新方案被迅速提上日程。
生产线上,特种陶瓷部件开始按照新配方和工艺紧急烧制。研究所的资源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向这个方向倾斜。
一周后,地下深层综合测试场。一个经过重新设计和加固的“龙脉”系统原型机矗立在中央。它的核心部件——激光生成腔室、约束磁场的部分关键内衬、以及最重要的输出喷管,全部换上了由碳化钽-碳化铪复合材料制成的崭新部件。
羊羽、林夕、赵建明、方启航、苏小满,以及陈东升等五位功臣,全部聚集在防爆观察室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中间的主屏幕和各项参数仪表。
“‘龙脉’原型机,第37次高温高压运行测试,准备开始。”方启航的声音通过广播系统传来,带着一丝紧张。
“能量输入,15兆瓦。”操作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