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162章 天穹之上的试炼

第162章 天穹之上的试炼(1 / 2)

高空环境模拟测试的成功,如同一针强心剂,注入了深空之眼项目组的每一个成员心中。然而,羊羽和林夕清楚地知道,实验室环境下的成功仅仅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将系统实际搭载到飞行平台上,接受真实天空的考验。

项目进展汇报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羊羽早早来到了刚刚建成的大型综合测试场。高达三十米的测试大厅内,缩小比例的深空之眼系统原型正在技术人员精心调试下发出低沉的嗡鸣声。银灰色的外壳在灯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复杂的光路系统和能源模块被精密地集成在一个相对紧凑的空间内。

报告所长,系统自检完成度98%,仅剩最后的环境适应性检测。技术负责人见到羊羽,立即上前汇报。

羊羽点点头,目光却落在系统底部那个崭新的热沉模块上。新材料的性能数据都复核过了吗?

全部复核完毕,杨教授团队提供的oF衍生材料性能超出预期,热传导效率比传统材料提高了40%,重量却只有三分之一。

正当羊羽仔细检查系统时,林夕带着一份文件匆匆走进测试场。哥,航天部门的紧急通知。他们有一架改装的翔龙无人机下周要进行高空长航时测试,愿意为我们提供搭载平台的机会。

羊羽接过文件快速浏览,眉头微微皱起:时间太紧迫了,系统还没有完成全部地面测试。

这是难得的机会,林夕语气坚定,翔龙的飞行高度和续航时间正好符合我们的测试要求。如果错过这次,下次可能要等很久。

羊羽沉思片刻,目光再次投向那台正在测试的系统原型。通知各小组负责人,一小时后开会。我们要在一周内完成所有必要的地面测试,做好飞行准备。

会议室内气氛紧张而热烈。各小组负责人对如此紧迫的时间表纷纷表示担忧。

系统的高压测试还没有完成,贸然进行实机搭载风险太大。负责能源系统的张教授首先提出异议。

光学团队的负责人李工补充道:我们的瞄准稳定系统在模拟环境中表现良好,但真实飞行中的振动和环境变化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

羊羽静静地听着每个人的发言,待大家都表达完意见后,才缓缓开口:我理解大家的担忧。但科研工作从来都是在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这次飞行测试不仅是对我们技术的检验,更是向国家展示我们项目价值的机会。

林夕接着展示了详细的测试计划:我们已经制定了周密的地面测试方案,可以在五天内完成最关键的安全性测试。同时,我会亲自带队前往西北试验基地,与航天部门的团队对接,确保搭载工作的万无一失。

会议结束后,整个研究所进入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测试场内,系统原型经历着一轮又一轮严苛的考验:高频振动测试模拟飞行中的震动环境,温度骤变测试验证系统在高空低温条件下的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测试确保系统不会与飞行平台的其他设备相互干扰...

第三天晚上,测试遇到了重大挑战。在模拟高空低压环境的测试中,系统的能量传输突然出现了不稳定波动,导致激光输出功率下降了15%。

问题出在哪里?羊羽深夜赶到测试场,看着技术人员忙碌的身影。

陈东升指着监测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可能是低压环境下,冷却系统的效率发生了变化,导致能量传输出现异常。

立即组织攻关小组,必须在明天早上前找到解决方案。羊羽下达指令后,亲自加入了故障排查工作。

经过彻夜奋战,团队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低压环境下,冷却液的沸点降低,产生了微小的气穴现象,影响了热传递效率。解决方案是在冷却系统中增加一个微型增压模块,维持系统内部压力稳定。

第五天傍晚,当最后一轮测试顺利完成时,测试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系统原型被小心翼翼地拆卸、包装,准备运往西北试验基地。

西北某试验基地,地处戈壁深处,干燥的气候和广阔的空域为航空航天试验提供了理想条件。当羊羽和林夕带领的技术团队抵达时,一架庞大的翔龙无人机已经停在机库内,等待着系统的搭载。

欢迎来到西北基地,航天部门的项目负责人赵总工程师热情地迎接他们,我们已经为你们的系统准备好了安装位置和接口。

接下来的两天里,两个团队紧密合作,将深空之眼系统安装到无人机上。这项工作需要极高的精度,系统的光学部件必须与无人机上的观瞄系统完美对齐,误差不能超过千分之一弧度。

在最后的连接调试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意外问题:无人机的供电系统与深空之眼的能源模块存在兼容性问题,导致系统无法从平台获取稳定的辅助电力。

怎么办?如果重新设计接口,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林夕焦急地看着监测数据。

羊羽沉思片刻,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跳过平台供电,使用我们自带的高能电池作为辅助电源。虽然会增加一些重量,但可以保证系统独立运行。

技术团队立即行动起来,连夜改装了电源系统。在飞行测试前夜的最终检查中,所有系统终于达到了可飞行状态。

测试当天清晨,戈壁滩上吹着凛冽的寒风。无人机被拖出机库,停在跑道上。羊羽和林夕站在指挥控制中心内,通过监控屏幕注视着无人机的每一个细节。

各系统最后自检完成,状态良好。

空域清空,气象条件符合飞行要求。

地面监测站准备就绪。

随着一道道指令确认,无人机开始在跑道上滑行,然后轻盈地升入空中,向着预定的测试空域飞去。

飞行高度5000米,系统启动前检查。控制室内,技术人员紧盯着各项数据。

羊羽通过通讯系统与无人机上的监测系统保持联系:开始系统预热,逐步提升功率。

最初的测试阶段一切顺利。系统在8000米高度成功进行了低功率测试,各项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准备进行满功率测试,高度米。羊羽下达指令。

当无人机爬升到指定高度,系统开始提升输出功率时,意外突然发生了。

警告!能源模块温度异常升高!

光学系统出现偏移,瞄准精度下降!

控制室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监测数据显示,由于高空低温环境与系统运行产生的高温形成剧烈温差,导致部分结构材料发生了微小形变。

降低功率至70%,重新校准光学系统。羊羽冷静地下达指令。

然而,就在技术人员执行指令时,又一个问题出现了:无人机突然遭遇强烈的高空气流,机体产生剧烈晃动,进一步加剧了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这样下去不行,林夕紧急建议,请求无人机改变高度和航线,避开湍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