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生平年表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其学说(阳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部分:早年求学与思想探索(1472-1499)
1472年(成化八年)农历九月三十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其父王华,为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1482年(成化十八年)随祖父王伦赴京师(北京)。途经镇江,于金山寺即兴赋诗,语惊四座,展露过人天赋。
1483年(成化十九年)在京师的私塾就读。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读书登第”,王阳明却认为“学为圣贤”方为第一等事。立志高远,初显不凡。
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15岁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形胜,探询边塞部落,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曾欲上书朝廷,献平定边患之策,被父亲制止。
1488年(弘治元年)赴江西洪都(南昌)迎娶诸氏。新婚之日,信步入铁柱宫与道士谈论养生,竟忘归家,可见其性情专注。
1489年(弘治二年)18岁携夫人归余姚,途中拜谒理学家娄谅。娄谅授以“格物致知”之学,并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至”,坚定了其学为圣贤的志向。
1492年(弘治五年)在父亲官署(北京)中,为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与钱姓朋友“亭前格竹”,面对竹子沉思七日,终至劳思成疾,一无所获。首次对朱子学说产生深刻怀疑。
1493年-1496年(弘治六、九年)两次参加会试,皆落第。同僚有为之不平者,他笑道:“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展现出超然的心理素质。
1499年(弘治十二年)28岁第三次参加会试,中二甲第七名进士,观政工部。随后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式步入仕途。
第二部分:仕途初涉与龙场悟道(1500-1510)
1500-1502年(弘治十三至十五年)29-31岁在刑部任上,奉命审录江北囚犯,积案多所平反。后称病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一度沉浸于辞章之学。
1504年(弘治十七年)33岁主考山东乡试。随后被聘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1506年(正德元年)宦官刘瑾专权,南京科道官戴铣、薄彦徽等因上书谏言被逮下狱。王阳明不顾自身安危,毅然上疏《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抗疏救援。
1507年(正德二年)36岁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赴谪途中,遭刘瑾派锦衣卫追杀,佯装投江自尽,才得以侥幸逃脱。
1508年(正德三年)春,抵达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身处万山丛棘、蛊毒瘴疠之中,生活极度困苦。他于石棺中端坐澄默,日夜思索。
一夜,忽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石破天惊的“龙场悟道”。其核心思想“心即理”得以确立。
悟道后,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主讲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
1510年(正德五年)刘瑾伏诛。王阳明升任江西庐陵(今吉安)知县。在任七个月,施政以教化为主,卓有成效。年底,入京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