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鸠摩罗什在禅修中深入思惟:“钵本无轻重,因心有分别;法本无高下,因识生执着。”这一领悟使他从此特别重视心性修养,也为日后弘传般若空义埋下种子。
在沙勒期间,三藏沙门喜见特别赏识罗什的才华,向国王建议:“此沙弥虽幼,智慧深远。请王设会,令其升座说法,一可激励国内僧众,二可示好龟兹王室。”
国王采纳建议,特设盛大法会,请鸠摩罗什升座讲授《转法轮经》。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十二岁的少年在法座上从容不迫,将这部重要的初转法轮经典讲得深入浅出,连当地的老比丘都深受启发。
沙勒国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文化多元,学术繁荣。鸠摩罗什在此不仅精研佛典,更广泛涉猎外道学问。这种广博的知识储备为他日后译经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师从多位学者,系统学习四吠陀:
《梨俱吠陀》(颂诗)
《娑摩吠陀》(歌咏)
《夜柔吠陀》(祭祀仪轨)
《阿闼婆吠陀》(咒术)
同时深入研习五明学问:
声明(语言学与音韵学)
工巧明(工艺、数学、天文)
医方明(医学与药学)
因明(逻辑与辩证法)
内明(佛法精髓)
特别在因明学上,鸠摩罗什展现出非凡天赋。他经常与外道学者辩论,运用因明三支(宗、因、喻)所向披靡。一次,有位数论派学者提出“神我常住”的观点,鸠摩罗什用因明论式巧妙破斥:“宗:神我应非常住;因:有生灭故;喻:如瓶等物”对方无法找到论式过失,只得认输。
鸠摩罗什还精通阴阳星算,能够通过星象变化预测天气,占卜吉凶无不符契。但他常告诫弟子:“此等技艺,终是世间法,不可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