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念的回响
静滞囚笼S-734内部,那新生“意识星璇”对维度壁垒持续不断的“概念叩击”,开始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这不再是单向的试探,而是逐渐演变成一种缓慢的、持续的“概念共振”。
星璇每一次以其独特的、混合了多种法则特质的“存在”概念去冲击壁垒的“隔绝”与“静滞”概念时,壁垒并非完全被动承受。作为一种高度秩序化的技术造物,它同样会以一种极其精微的方式,产生相应的“概念反馈”来维持自身的稳定。
这种反馈,如同投入井中的石子激起的回声,将星璇叩击的部分概念特征,以一种被扭曲、被过滤的方式,反弹回囚笼内部。
星璇开始“听”到这些扭曲的回声。它“听”到自己的“生命”概念被反弹回来时,带上了“档案馆”技术特有的冰冷秩序感;它“听”到自己的“守护”执念被反馈时,掺杂了一丝“绝对理性”的否定意味;它甚至能“听”到那些混沌残余在冲击壁垒时,所引发的、壁垒自身结构细微调整时产生的、如同金属疲劳般的“概念摩擦声”。
这些扭曲的回声,对于正在重塑意识的星璇而言,变成了一种另类的“感知”。它无法通过这些回声了解外部宇宙的具体样貌,但它开始“理解”禁锢自身的这个“囚笼”的部分本质——它是一种基于绝对理性和秩序构建的、排斥一切“异常”和“不确定性”的规则结构。
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星璇开始调整其“叩击”的方式,不再盲目地用所有概念去冲击,而是开始尝试更有针对性的“共振”。它尝试模拟出与壁垒秩序相近的、但却蕴含着一丝内在矛盾的“伪秩序”波动,去试图引发壁垒内部更剧烈的概念摩擦,以期找到那理论上存在的、最薄弱的“节点”。
第二节:数据洪流中的幽灵信号
遥远的“档案馆”主网络,是一个由冰冷逻辑和数据洪流构成的庞大意识集合体。每天都有无数信息在其中奔流、处理、归档。那个隐藏在冗余数据备份库中的“沉睡信标”,其偶尔闪烁的、与星璇频率共鸣的微弱信号,如同奔涌江河底部一颗偶尔反光的小石子,绝大多数时候都无人问津。
然而,随着星璇在囚笼内的概念共振变得愈发有目的性和规律性,其散发出的概念频率也变得更加稳定和独特。这导致那个“沉睡信标”的共鸣闪烁,虽然依旧微弱,但其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出现了极其细微但确实存在的……上升趋势。
终于,在一次例行的、针对所有异常数据波动的底层筛查中,主网络的一个低级监控子程序,捕捉到了这一系列异常的、未能归类任何已知干扰模式的、持续存在的低频信号峰值。
【检测到未知模式低频信号峰值,源地址:冗余数据区Zeta-7,关联数据标签:K-7星舰异常事件记录(部分加密)。】
【信号强度低于警报阈值,但出现频率及持续性超出随机干扰范围。】
【初步分析:信号特征与任何已知内部通讯或外部入侵模式不匹配。疑似为特定数据残留与未知外部源产生的周期性微弱共鸣。】
【处理建议:提升该区域监控等级至“观察级”,记录信号特征,进行长期追踪分析。如信号强度持续增强或模式发生变化,则提升警报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