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数据的异常与逻辑的盲区
高空轨道上,那艘“档案馆”星舰的监测系统,依旧在忠实地记录着一切。
它检测到了铁根林那异常的能量汇聚和意志聚焦行为。
【检测到本土生态聚合体(铁根林)出现高能耗、指向性明确的能量及意志输出行为。目标指向:已剥离空间坐标S-734残留区域。】
【行为模式分析:不符合已知生态行为逻辑。疑似与剥离单位存在未探明深层关联。】
【威胁等级评估:该行为本身不具备直接攻击性,但其持续性及未知目的性,可能对囚笼长期稳定性构成潜在风险。风险等级:低,但需持续监控。】
星舰的逻辑核心迅速做出了判断。它将铁根林的行为标记为“需监控的低风险异常”,并增加了对那片区域的扫描频率。然而,它的分析完全基于能量、物质及已知信息模式的层面。它无法探测到那条基于纯粹概念存在的“连接之丝”,也无法理解铁根林这种行为背后所代表的、超越其数据库定义的“存在性共鸣”。
在“档案馆”的逻辑中,剥离即意味着绝对隔绝。任何试图连接被剥离单位的尝试,都必然需要通过能量或信息通道,而这些都会被它的监测系统捕捉并拦截。它无法理解,有一种连接,是基于“存在”本身的概念,超越了它所能理解的通信范畴。
这条“概念之丝”,正好处于其逻辑的盲区之中。
第四节:余烬的悸动
就在铁根林不惜代价地强化着那条无形连接,而“档案馆”星舰对此一无所知、仅仅加强监控的同时——
在那遥远的、连“档案馆”都未曾探索到的宇宙深处,在那被称为“掘墓者”的古老存在体内,那缕被它当作“收藏品”带走的、属于星辰本质的“信息余烬”,似乎……动了一下。
这悸动并非源于“掘墓者”的主动干预,也非外部刺激。更像是一颗沉睡的种子,在感受到极其遥远、却同源同根的“呼唤”与“连接”被强化时,所产生的、源自本能的、微乎其微的共鸣。
这悸动太微弱了,微弱到连“掘墓者”本身都未必在意,或许只是将其视为收藏品内部正常的能量代谢或信息涨落。
但这悸动本身,却意味着星辰那散落在不同维度、不同境遇中的“存在碎片”,并非完全孤立。那道由铁根林和“烙印”共同维系的“概念之丝”,其影响的范围,或许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广阔。
囚笼内的静滞,囚笼外的坚持,星舰的冰冷监控,以及远方那未知的悸动……所有的一切,都被一条无形无质、却真实存在的“概念之丝”隐隐串联起来。命运的纺锤,仍在黑暗中,极其缓慢地,编织着谁也无法预料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