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200章 海地纪事 扶贫商机

第200章 海地纪事 扶贫商机(2 / 2)

迈克尔说道:″史总!这个方法好。″

哈桑愣住了,他觉得这个想法太冒险:“史总,贫民窟的人要是吃坏了肚子,咱们店就完了。而且回收老油的成本不低,咱们可能会亏本。”

史国栋拍了拍哈桑的肩膀:“消毒环节我来盯着,我从国内运过来机器。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把关,成本的事你不用担心,就算亏本,能让更多人吃上有味道的饭,也值了。”

接下来的几天,史国栋亲自盯着老油的回收处理:先用滤网过滤掉杂质,再用高温煮沸消毒,然后再用专用集成式回收消毒机进行深度消毒。

然后抽检化验,对大肠杆菌等细菌指标进行监控,达标后再进入下道工序。

最后加入香料和调味料,装在简易的塑料袋里。定价时,他特意定了一个贫民窟的人都能接受的价格——每袋只要16古德(海地货币),相当于人民币一块钱。

离开海地的前一天,史国栋看着第一批做好的回收火锅底料被运出店铺,心里既期待又忐忑。哈桑送他去机场时,他反复叮嘱:“一定要保证底料的卫生,要是出了问题,马上停止销售。”

两个月后,史国栋正在重庆的总部开会,突然接到了哈桑的电话,电话里的哈桑声音激动得发抖:“史总!您快看看新闻!咱们的回收火锅底料火了!贫民窟的人都抢着买,而且没有一个人吃坏肚子!卫生局的人还来检查过,说咱们的底料完全符合标准!”

史国栋赶紧打开电脑,海地的新闻网站上,全是关于“川渝味道回收火锅底料”的报道:有记者拍到贫民窟的居民用底料煮着野菜和豆腐,脸上满是笑容;有医生说,最近营养不良的孩子数量明显减少,因为居民们用底料改善了伙食。

更让他意外的是,哈桑接着说:“史总,还有一个好消息!总统府的人联系我了,说总统先生知道您的善举后,想给您颁发‘扶贫荣誉公民’的称号,还会奖励您20万美元!”

史国栋的心里一阵暖流,他立刻对哈桑说:“荣誉称号我收下,但20万美元你帮我捐给当地的公益医院,专门用来治疗因饥饿生病的孩子。对了,还有一个事,你统计一下,咱们现在每天需要多少回收老油,我从美国和加拿大的‘川渝味道’分店调货过来,咱们把回收火锅底料的规模扩大,让更多人受益。”

哈桑哽咽着说:“史总,您真是个好人!贫民窟的人都在感谢您,他们说您带来的不只是火锅底料,还有希望。”

又过了半年,史国栋再次来到海地。这一次,他看到的景象和上次截然不同:贫民窟的路边,多了很多卖蔬菜和豆腐的小摊,那是他的员工们开的;孩子们穿着干净的衣服,背着书包去上学,脸上洋溢着笑容;就连之前堆满垃圾的空地,如今也种满了绿油油的蔬菜。

总统府的颁奖仪式上,海地总统利德·杰克逊握着史国栋的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史先生,您用一锅火锅底料,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您是海地的朋友。”

史国栋看着台下的穆萨、哈桑和其他员工,还有那些曾经吃不饱饭的居民,心里感慨万千。

他接过荣誉证书,对着话筒说:“其实我没做什么,我只是把川渝的火锅文化带到了这里,把中国人‘互帮互助’的精神带到了这里。未来,我还会在这里开更多的火锅店,教更多人种蔬菜、做豆腐,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仪式结束后,穆萨带着史国栋来到他的家——不再是之前的铁皮屋,而是一间简陋但整洁的砖房。穆萨的妹妹正坐在院子里写作业,看到史国栋,赶紧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用彩纸折的火锅模型:“史伯伯,谢谢你,我现在每天都能吃饱饭,还能上学,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帮助更多的人。”

史国栋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眼眶有些湿润。他看着院子里种满的蔬菜,看着厨房里摆着的豆腐模具,突然明白:扶贫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给人希望,教人生存的技能。而那锅看似普通的回收火锅底料,不仅承载着川渝的饮食文化,更承载着跨越国界的善意与温暖。

时间过了不久,太子港的旱季来得猝不及防,阳光像熔化的金子泼在贫民窟的铁皮屋顶上,反射出刺眼的光。

史国栋站在“川渝味道”配送中心的仓库前,看着工人将一桶桶贴着“精制半成品”标签的油桶搬下集装箱,桶身外壁凝着一层细密的水珠,在烈日下迅速蒸发,留下淡淡的油印。

仓库里弥漫着香料与红油混合的气息,比重庆总店的味道更烈,却又带着海地特有的潮湿感。几个黑人工人围着巨大的搅拌锅忙碌,金黄的老油在锅里翻滚,升腾的热气模糊了他们黝黑的脸庞,只看见他们不时用长勺舀起油液,对着光查看澄清度。墙角堆着成箱的简易包装袋,印着红底黄字的“川渝味道”logo,袋面上用海地克里奥尔语写着“5古德\/袋”,数字旁边画着一颗小小的辣椒。

史国栋走到搅拌锅旁,指尖碰了碰锅壁,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他抬头望向仓库外,远处贫民窟的铁皮屋像被揉皱的锡纸,挤在裸露的红土坡上,偶尔有穿着破旧衣服的孩子跑过,手里攥着用塑料袋包着的玉米糊,脚步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形成细小的光柱。

“史总,这批从美国运过来的老油,消毒指标比上次还高。”负责质检的海地员工阿莫斯拿着检测报告走过来,黝黑的手指在数据上划动,“您看,细菌数远低于国家标准,香料比例也刚好,煮的时候能飘三条街远。”

史国栋接过报告,目光落在“合格率100%”的字样上,嘴角微微上扬。他想起上个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分店,看着工人将过滤后的老油装进密封桶,窗外飘着细雪,而此刻海地的阳光正把仓库里的每一寸空气都晒得发烫。两种截然不同的温度,却因为这桶红油有了关联。

仓库外传来卡车发动的声音,第一批装袋的回收火锅底料被搬上货车,车身上贴着巨大的海报: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碗里飘着几片青菜,旁边写着“一口暖汤,一顿饱饭”。

货车缓缓驶离,扬起的尘土中,史国栋看见几个贫民窟的居民站在路边张望,眼神里带着期待——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周三的“红油时刻”,用5古德就能换回一袋能让玉米糊变香的底料。

风从仓库的通风口吹进来,带着远处海水的咸腥味,与锅里的红油香气交织在一起。

史国栋望着货车消失在红土路上的背影,想起刚到海地时,看见孩子们争抢发霉面包的场景,心里忽然变得柔软。他低头看着搅拌锅里翻滚的红油,金色的油面映着头顶的灯泡,像撒了一把碎星——这锅从美洲发达国家回收来的老油,在海地的阳光下,正变成照亮贫民窟的温暖光亮。

拓展完毕离开海地时,史国栋站在飞机舷梯上,回头望着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心里暗暗发誓:他会把“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的故事继续在这里书写下去,让红油的香气,飘向更多需要温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