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的九月,里海的风还带着夏末的余温,却已掺了几分高加索山脉吹来的凉意。史国栋站在巴库老城区的石板路上,看着身旁“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的招牌被夕阳镀上金边,红底鎏金的字体在一众土黄色石屋中格外醒目,心里却像揣了块浸了冰水的帕子,凉得发紧。
“老史,阿凡堤那边还没消息?”妻子杨晓英攥着手机,指节微微泛白。她今天特意穿了件藏青色旗袍,本想在签约仪式上显得正式些,此刻旗袍的下摆却被风刮得不停晃动,像她没底的心绪。
史国栋抬手按了按眉心,喉结动了动:“再等等,当地官员的时间向来没准头。”话虽这么说,他口袋里的手机已经被手心的汗浸得发潮。
不久前,他们带着团队来首都巴库时,满脑子都是“把川渝火锅摆到里海边”的壮志——阿塞拜疆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00万人口里光油气产业从业者就占了近三成,这些高收入人群对新奇餐饮的接受度高,加上阿凡堤提前打通的关系,他原以为直营店签约会顺风顺水,可偏偏在最后一步卡了壳。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阿凡堤顶着一头卷发跑了过来,西装领口沾了片草屑,脸色比昨天更差:“史总,拉希德部长临时说要再考察两家加盟店,说‘得看看普通民众是不是真喜欢’。”
“考察加盟店?”杨晓英猛地提高声音,又赶紧压低,“我们上周不是已经把加盟店的营业数据给他们了吗?30家店平均日流水快赶上巴库老牌西餐厅了,还不够?”
阿凡堤搓了搓手,语气里带着无奈:“拉希德部长的助理偷偷跟我说,有人在背后递了话,说我们的火锅‘不符合当地饮食习惯’,还说‘油气城的人不该吃这么辛辣的东西’。”
史国栋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他瞬间就想明白了——巴库当地有家土耳其烤肉连锁,老板跟政府关系密切,他们的火锅店一开业,就分流了不少客源,这是有人在背后使绊子。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火气:“走,去最近的那家加盟店,既然要考察,咱们就让他看看,什么叫‘当地人喜欢’。”
他们去的加盟店在巴库新区,店主是个叫艾米拉的姑娘,丈夫在油气公司上班,当初加盟时,她还担心“火锅没人懂”,现在却成了店里的“活招牌”。刚到店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阵阵笑声,玻璃门上贴着用阿塞拜疆语和中文写的“鱼羊鲜,暖心房”,推门进去,一股浓郁的汤底香味扑面而来。
“史总!杨姐!”艾米拉正端着一锅汤底往桌上送,看见他们,眼睛亮了亮,又赶紧回头对客人笑着说了句阿塞拜疆语,才跑过来,“今天人特别多,中午的时候,还有几个油气公司的老板专门来尝新出的番茄鱼羊锅。”
史国栋往店里扫了一眼,果然座无虚席,几张桌子旁坐着穿工装的油气工人,正围着火锅吃得满头大汗,用生硬的英语说着“delicio”;还有几对年轻情侣,拿着手机对着锅里的涮肉拍照,嘴角沾着辣油也不在意。
他心里稍稍松了点,刚想说话,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喧哗,拉希德部长带着几个官员走了进来,脸色严肃,身后还跟着个穿黑色西装的男人——正是那家土耳其烤肉连锁的老板,哈桑。
哈桑一进来就四处打量,嘴角挂着一丝轻蔑,用阿塞拜疆语对拉希德说了句什么,拉希德的眉头皱了皱。
阿凡堤赶紧上前翻译:“哈桑说,‘这些人只是图新鲜,过阵子就没人来了’。”
史国栋没理会哈桑,径直走到那桌油气工人面前,笑着用英语问:“兄弟,这火锅吃着怎么样?”
领头的工人叫卡里姆,黝黑的脸上满是汗水,举起手里的杯子:“史先生!太好吃了!我们每天下班都来,冬天吃这个,比喝伏特加还暖!”他指了指锅里的羊肉卷,“我妻子以前总说羊肉膻,现在她每周都要带孩子来吃两次,说这个鱼羊汤底,一点膻味都没有。”
拉希德的目光落在卡里姆身上,卡里姆是当地有名的技术能手,油气公司的老板都很看重他。他咳嗽了一声,问卡里姆:“你觉得这家店能长期开下去吗?”
卡里姆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当然!我们油田里的同事,现在都把这里当‘第二个食堂’了,有时候加班晚了,老板还会给我们留一锅热汤。哈桑先生的烤肉虽然好吃,但天天吃也腻,这个火锅不一样,能涮肉、能涮菜,还有不同的汤底,我们喜欢!”
哈桑的脸色变了变,刚想开口,艾米拉突然端着一碗东西走了过来,是用鱼羊汤底熬的粥,上面撒了点葱花。她把粥递给拉希德:“部长先生,这是我特意给您做的‘养胃粥’,用咱们火锅的汤底熬的,不辣,还能暖肚子。我妈妈有胃炎,现在每天都要喝一碗。”
拉希德愣了愣,接过粥碗,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他舀了一勺尝了尝,眼睛微微睁大——汤底的鲜美混着米香,入口软糯,一点都没有火锅的辛辣,反而带着淡淡的回甘。
艾米拉又说:“我们还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调整了汤底,除了麻辣的,还有番茄、菌菇的,老人小孩都能吃。上周有个哈萨克斯坦的客商来,一下子就订了100份外卖,说要带回去给员工当午餐。”
杨晓英趁机拿出手机,打开相册递给拉希德:“部长先生,这是我们在甘贾市的加盟店,那边有个油气园区,每天中午都有近200个工人来吃饭;还有舍基市的加盟店,上个月还承办了当地的婚礼,新人说‘要让朋友们尝尝来自中国的美味’。”
拉希德翻着照片,眉头渐渐舒展开。照片里,有老人抱着孩子吃火锅的笑容,有年轻人举杯欢庆的热闹,还有婚礼上红色的灯笼和阿塞拜疆国旗一起飘扬的画面。他抬头看向史国栋,语气缓和了不少:“史先生,我之前担心你们的餐饮不符合当地习惯,但现在看来,你们做了很多努力。”
哈桑见势不妙,赶紧插话:“部长先生,他们的食材都是从中国运过来的,万一有食品安全问题怎么办?”
史国栋早有准备,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哈桑先生,这是我们和当地农场签订的合作协议,羊肉、蔬菜都是本地采购,只有花椒、辣椒这些调料是从中国进口的,而且每一批次都有海关的检验报告。我们还请了阿塞拜疆的食品安全专家,定期来店里检查,您可以随时抽查。”
拉希德接过文件看了看,又看了看店里热闹的景象,终于笑了:“史先生,明天上午十点,来政府办公室签合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