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他带着厨师们开了场会。林嫂提议把冬阴功汤和火锅结合,林爱国说可以用椰浆做汤底。
史国栋听着听着,突然拍板:\"搞个'东南亚鸳鸯锅',一边是川渝红汤,一边是椰香冬阴功。\"
新火锅推出那天,史国栋亲自坐阵旗舰店。第一个点单的是本地商人宋万那,他看着锅里翻滚的大虾和毛肚,犹豫着夹起一片黄喉。史国栋紧张地攥着拳头——这是他赌上招牌的一步。
\"好吃!\"宋万那突然用中文喊道,\"这个辣,够劲!\"
接下来的一个月,火锅店的桌子渐渐满了。柬埔寨年轻人学着用香油蘸料,中国游客举着手机拍\"冬阴功鸳鸯锅\"。
史国栋站在吧台后,看着服务员们忙得脚不沾地,突然觉得该解决另一个问题。
\"李秘书长,\"他拨通电话,\"联系国内的厂家,我要再从中国火锅餐饮大学订一批自动上菜机器人。\"
自动送菜柜安装那天,吸引了半个金边的人来看热闹。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演示着扫码取菜,机械臂精准地把餐盘送到桌前。宋万那举着手机直播:\"看啊,中国的高科技!\"
史国栋却在厨房门口犯了愁。机器人确实快,但少了点人情味。他看着老周颠勺时溅起的火星,突然决定:\"机器人负责传菜,现炒的菜还得师傅们来。\"
这个决定在半个月后显现出效果。政府机关的人喜欢机器人送的预制菜,快捷体面;普通百姓更爱围在明档前,看师傅们现炒的锅气;旅行团的大巴一到,导游就会喊:\"先去拍机器人,再去吃现做的鱼香肉丝!\"
史国栋在总店的办公室里挂了张地图,每开一家店就钉上红色图钉。第126颗图钉钉在西哈努克港那天,李秘书长拿着庆典方案进来:\"史总,加盟商们想搞个仪式,请您剪彩。\"
他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突然想起刚来时的23家野店。那些歪歪扭扭的招牌,现在都换成了统一的红底金字,只是在角落加了行小字:\"融合东南亚风味\"。
\"仪式就免了。\"史国栋拿起外套,\"去西港的店看看,听说那里的厨师把海鲜加到火锅里了。\"
车开出金边市区,路边的稻田渐渐多起来。史国栋打开车窗,风里混着稻花香和隐约的火锅味。
他掏出手机,给总部发了条消息:\"下批预制菜,加些海鲜料包。\"
后视镜里,金边的轮廓越来越远,但那抹熟悉的红色招牌,仿佛已经融进了这片土地的烟火里。
史国栋笑了笑,突然觉得这126家店不是终点——毕竟在这个爱吃中餐的国度,关于味道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史国栋在西哈努克港的新店转了半晌,指尖敲着自动送菜柜的玻璃门,看里面码得整整齐齐的预制菜盒。
穿花衬衫的加盟商老王凑过来,递上只冰镇的大龙虾:“史总,您尝尝这个,刚从港里捞的。我让师傅试了,涮冬阴功汤底绝了!”
他没接龙虾,反而指着角落里的火锅桌:“昨天那桌穿军装的客人,点的什么锅底?”
“红汤!”老王眼睛一亮,“领头的军官说在云南受训时吃过,咱们这的辣度正合适。临走还打包了两盒火锅底料,说要带给家人。”
史国栋摸着下巴笑了。上个月金边国防部的人来考察,他还紧张得让厨师把红汤的辣度减了三成,现在看来倒是多虑了。正说着,自动上菜机器人突然“咔哒”一声停在过道,屏幕上跳出故障提示。
“怎么回事?”史国栋皱眉。负责设备维护的小张满头大汗地跑过来:“可能是海边湿气太重,机械臂卡壳了。”
旁边桌的柬埔寨一家人却看得饶有兴致,小孩子伸手去碰机器人的“脑袋”。
史国栋突然摆手:“别修了,让师傅们手动传菜。”他转头对老王说,“把机器人挪到门口当展示,真要上菜,还得靠人。”
当晚在海边排档,李秘书长举着啤酒杯:“史总,您这招高啊。昨天商务部的人来调研,说咱们这是‘中餐出海的灵活样本’。”海风卷着腥味扑过来,史国栋望着远处渔船上的灯火,突然想起三个月前那场争执。
那时预制菜刚铺开,鲁菜师傅林爱国闹着要回国:“这速食包把菜的魂都抽没了,我这手艺还有啥用?”
史国栋没劝,只让他跟着去马德望的分店待了三天。回来那天,林爱国红着眼圈说:“看到老乡对着速食包里的九转大肠流泪,我突然懂了。”
“其实咱们争的不是手艺要不要变,是根能不能丢。”史国栋抿了口酒,“你看那机器人再快,能炒出老周手里的锅气吗?”
正说着,手机突然震动,是金边总店的值班经理发来的视频——一群穿校服的学生围着明档,举着手机拍老周颠勺,锅里的火苗蹿起半米高,映得孩子们的笑脸通红。
“明天让老周去西港驻场。”史国栋把视频转给李秘书长,“再调两个川菜师傅过来,专门负责明档现炒。”
第二天清晨,史国栋被一阵争吵声吵醒。推开窗看见老王正和海鲜摊的老板比划,原来对方想把不新鲜的虾混进给餐馆的货里。
“史总,这小子太欺负人!”老王气得脸红脖子粗,“我说要按咱们的标准挑,他还说‘中国人的店不都这样’。”
史国栋没说话,蹲下身拿起只虾闻了闻,用柬语对摊主说:“你看那排队的人里,有一半是冲咱们的新鲜来的。砸了招牌,你以后的虾卖给谁?”摊主愣了愣,默默把不新鲜的虾挑了出去。
午后的店里突然涌进一群僧人,穿着橙红色僧袍的身影在红底招牌下格外显眼。服务员有些慌,史国栋却迎上去,用刚学的柬语说:“我们有素斋预制菜,都是师傅现做的。”
他亲自把僧人领到靠窗的位置,看着他们用勺子舀起苏式素面,突然觉得这画面比任何庆典都珍贵。
傍晚清点账目时,小张指着报表惊叹:“现炒的菜比预制菜多卖了两成!”史国栋却盯着备注栏里的“僧人点单”笑了,提笔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窗外的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色,他掏出手机给总部发消息:“再招批本地学徒,让师傅们带带,总得把手艺留下点什么。”
海风穿过走廊,带着远处火锅店飘来的香气。史国栋望着店里穿梭的身影——本地服务员用川普喊着“加汤咯”,中国游客举着手机拍现烤的肉串,自动送菜柜的灯光在角落里明明灭灭。
他突然明白,所谓顺势而为,从来不是跟着潮水走,而是在浪里站稳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