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进立陶宛 意外发展(1 / 2)

维尔纽斯的秋雨裹着波罗的海的咸腥,砸在废弃工厂锈蚀的铁皮屋顶上。史国栋踩着没过脚踝的积水,举着手电筒照亮斑驳的砖墙,光束里浮动的尘埃突然被远处传来的吉普赛民谣劈开——这个占地十七公顷的苏联时期肉类加工厂,像一头搁浅的钢铁巨兽,正用锈蚀的管道吐纳着立陶宛的黄昏。

\"史总,国土局刚发来函,说这片地属于工业遗产保护红线,要额外缴纳三百万欧元的改造押金。\"李秘书长的声音裹着寒气钻进对讲机,\"还有本地工会的人在门口举牌子,说中国人要拆了他们爷爷辈工作过的地方。\"

史国栋弯腰拾起块碎玻璃,对着夕阳看玻璃折射出的光谱。八十万美元买下的地皮,此刻正被各种看不见的绳索缠绕。他想起三天前在维尔纽斯大学东亚系,那个研究《孙子兵法》的立陶宛教授说的话:\"小国的生意场,像琥珀里的蚊子,看着透明,其实处处是凝固的陷阱。\"

\"告诉工会主席,明天带他去华沙的老啤酒厂改造项目看看。\"史国栋用靴跟碾碎玻璃,\"至于押金,让法务部去找犹太商会的犹山,他知道怎么跟市政厅打交道。\"

犹山的办公室在维尔纽斯老城区的犹太会堂隔壁,墙上挂着曾祖父在1938年经营皮革厂的照片。这个金发碧眼的犹太人听完史国栋的来意,用银质裁纸刀剖开黑面包:\"波罗的海三国的官员,一半在等着收礼,一半在等着看笑话。您知道为什么苏联时期的工厂都盖得这么大?因为他们相信'规模等于力量',这跟您想做的'饥饿营销',恰好是硬币的两面。

\"他忽然从保险柜里抽出一卷泛黄的图纸:\"1941年,我曾祖父在这里建过地下屠宰场,通往涅里斯河的暗渠还能用。您的火锅底料要保密炒制?那里是天然的密室。\"

改造工程在争议声中启动。中国工人带着郫县豆瓣和牛油抵达那天,维尔纽斯的报纸用\"红色入侵\"做了头版标题。但当第一缕晨光透过改造后的玻璃穹顶,照在保留着工业齿轮装饰的大堂时,连最挑剔的建筑评论家都沉默了——史国栋让施工队把苏联时期的起重机改造成了旋转观景台,吊着包厢在厂房上空缓缓移动,食客能透过玻璃地板看见下方流水线上切配毛肚的场景。

\"这不是火锅店,是剧场。\"来打卡的立陶宛网红阿格涅莎对着镜头转圈,她身后的开放式厨房里,四川师傅正用长柄勺搅着翻滚的红汤,蒸汽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裹着花椒的麻香飘出半条街。

争议最大的是那1.8公里高速公路。当史国栋宣布要自掏腰包把坑洼的乡间小路改成双向四车道加两辅道的高速公路时,李秘书长在董事会上拍了桌子:\"我们是来开火锅店的,不是来修基建的!六千万美元扔在这,连个响都听不见!\"

史国栋将犹山绘制的区域规划图推到对方面前。图纸上,火锅店被设计成心脏形状,如血管般的道路将住宅区与商业区紧密相连。他指尖落在步行街的规划线上:\"您去过重庆的洪崖洞吗?食客为了一顿火锅愿意驱车一小时,沿途的土地便不再是废铁。\"

工程队进场那天,附近村庄的老人带着面包和盐来慰问。他们看不懂钢筋标号,却认得压路机碾过路面的烟尘——那是生活将变的味道。犹太商人摩西在奠基仪式上捐赠了一座钟楼,说要让这里的时间比维尔纽斯市区快十分钟。

招聘启事贴出第三天,厂房门口排起长龙。史国栋亲自面试切配师傅,给每个应聘者递上筷子:\"试试把土豆切成能透光的薄片。\"中国师傅用四川菜刀翻转手腕,土豆化作纷飞雪片;本地应聘者握着西餐刀,切得歪歪扭扭。

\"重点岗位必须是中国人。\"史国栋在登记表上圈出华侨后裔和犹太青年的名字,\"传菜员招维尔纽斯大学中文系学生,他们能用四川话报菜名,这本身就是噱头。\"

犹山推荐的犹太青年果然厉害。负责采购的列夫十五分钟就能算出涅里斯河两岸农场的羊肉价格波动;管财务的萨拉发明\"火锅币\",食客预存欧元可换齿轮图案代币,集五枚换免费锅底,三个月锁定五千常客。

开业前一周,三十辆印着火锅图案的复古电车突然出现在维尔纽斯街头。车身上的二维码扫开是倒计时,餐吧里煮着免费试吃的鱼羊鲜锅底。穿旗袍的立陶宛姑娘递发宣传单,上面印着:\"在苏联坦克造过的地方,涮最嫩的草原羊。\"

预热最狠的是无人机表演。三百架无人机在工厂上空组成翻滚的火锅图案,最后化作\"7.18开业\"字样,连波兰和拉脱维亚的电视台都转播了这一幕。李秘书长看着后台暴涨的预约信息,突然懂了史国栋说的\"饥饿\"——不是少开店,而是让等待本身成为消费的一部分。

开业当天的盛况超乎想象。凌晨四点就有人带帐篷排队,立陶宛总统顾问托人要预留包厢,被史国栋用\"开业三天只接待平民\"挡回。上午十点,穿工装马甲的服务员拉开锈迹斑斑的大门,人群的欢呼声差点掀翻舞台。

一千张桌子座无虚席。旋转观景台的包厢里,拉脱维亚商人举着手机直播涮毛肚;大厅中央的啤酒桶锅底展示区围着拍照的网红;工厂烟囱改造成巨型灯笼,红光透过镂空花纹投出\"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的影子。

后厨里,四川师傅轮班炒制底料,牛油香气顺着通风管道飘到几公里外的高速路口。配送电瓶车在厂区穿梭,餐盘里裹满红油的黄喉和撒着芝麻的酥肉冒着热气。

傍晚,犹山匆匆走进办公室:\"周边农民在路边卖辣椒,要不组织起来建农产品市场?\"史国栋看着监控里摩肩接踵的人群笑了:\"让列夫去谈,按重庆市场价收,但辣椒要贴'火锅城特供'标签。\"

闭店时清点营业额,财务总监倒吸凉气——单日纯利润是总投资的百分之一。后台数据更惊人:两千人办会员,三成来自波兰和爱沙尼亚,最远的地址在冰岛。

\"看到那片空地了吗?\"史国栋站在观景台指向工厂西侧,\"明年开春建火锅博物馆,把四川老灶台、重庆九宫格都搬来。\"风里传来住宅区施工声,第一栋公寓楼的购房者一半是今天来吃火锅的食客。

深夜董事会视频会议上,加盟申请堆成山。史国栋看着屏幕里跃跃欲试的经销商,想起刚到立陶宛时机场的标语:\"小国也有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