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16章 潜龙在渊(公元前620年 - 公元前618年)

第116章 潜龙在渊(公元前620年 - 公元前618年)(2 / 2)

吴王阖闾回到梅里后,将越国视为奇耻大辱,灭越之心日益炽盛。然而,孙武和伍子胥在战略上产生了微妙的分歧。

·伍子胥:主张“复仇优先”。他认为越国是心腹之患,必须彻底铲除,否则吴国永远无法安心北上争霸。他积极筹划军备,训练水陆之师,目标直指会稽。“不灭越,毋宁死!”是他的坚定信念。

·孙武:则主张“战略忍耐”。他向阖闾剖析:“越地僻小,勾践阴鸷,然其力未足倾我。今我军新疲于楚,国库损耗,若再倾力伐越,纵能胜,亦必大伤元气。届时,若楚人恢复,或晋人南下,我何以当之?当务之急,乃内修政理,外结齐、鲁(假设开始接触),稳固淮泗,待国力恢复,时机成熟,伐越可一举而定。”

阖闾内心倾向于伍子胥的复仇之念,但孙武的理性分析又让他不得不顾忌现实。最终,吴国采取了折中方案:由伍子胥主要负责对越方向的战备和边境防御,修筑要塞,囤积粮草;由孙武统筹全国内政建设和军队的整体训练,并尝试与北方诸侯联络。吴国如同一张拉满的弓,箭矢瞄准越国,但引而不发的时间,却由国力恢复的速度决定。

勾践率军安然退回会稽,携大胜吴国边境、兵临梅里之威,在国内声望达到顶峰。但他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反而更加警惕。

文种负责内政,推行了一系列强化集权、鼓励生育、发展冶铁和造船的秘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国策,在勾践心中已然成型。他深知,越国与吴国的实力差距依然巨大,上次的成功在于偷袭,正面抗衡仍无胜算。

范蠡则专注于军事和外交。他改组越军,强化山林水泽作战训练,打造更适合突袭和游击的小型战船。在外交上,他一方面极力掩饰越国的真实实力和野心,继续向吴国示弱,进献珍宝、工匠,甚至将勾践的“病重”消息散播出去;另一方面,与楚国的秘密联络更加频繁,交换着关于吴国的情报。

勾践本人,则展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冷静与克制。他每日卧薪尝胆,提醒自己勿忘耻辱与危险。他对臣下说:“吴人,猛虎也。上次我等侥幸刺伤其爪牙,然虎未死,其怒更盛。我等唯有比虎更隐忍,比蛇更毒辣,方能等待其疲敝之时,一击毙命!”

越国如同一条潜入深海的毒龙,在黑暗中睁大双眼,耐心等待着猎物出现破绽的瞬间。

秦穆公见晋国虽败但根基犹存,河西防线稳固,便暂时收敛了东进的锋芒,转而向西经营戎狄,巩固后方,同时密切关注着晋楚吴越的动向,等待下一次机会。

中原诸侯则在晋楚两大巨头暂时无暇他顾的缝隙中,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郑国子产(假定已开始执政)推行改革,试图自强;宋国、卫国等也各自整顿内政。一种脱离霸主绝对控制的微弱自主意识,开始在夹缝中悄然萌发。

董狐的竹简,记录下了这三年潜流期的关键节点:

“周顷王三年(前620)至五年(前618),晋赵盾作‘赵法’,内修甲兵。楚迁鄀,令尹蒍贾与民休息。吴王光志在报越,伍员练兵,孙武治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阴结于楚。天下稍安,然暗潮汹涌,智者知其不可久也。”

这短暂的平静,并非和平的降临,而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压抑。各方势力都在利用这宝贵的时间,调整姿态,积蓄力量。潜龙在渊,或跃或陨,下一次的碰撞,必将更加惨烈,更加决定天下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