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04章 独夫之心(公元前623年 春)

第104章 独夫之心(公元前623年 春)(2 / 2)

“拖下去。”赵盾不等他说完,漠然转身,只留下三个字。

如狼似虎的甲士上前,捂住史黯的嘴,将其强行拖走。那卷浸染着老臣血泪的谏书,飘落在地,被一只军靴无情地踏过。

次日,便传出史黯在狱中“忧愤成疾,暴病而亡”的消息。朝野上下,为之噤声。血谏的失败,彻底堵住了所有试图劝谏的渠道。赵盾的“独夫”之路,已无人能阻。

楚国,令尹子文亲率八万大军,号称二十万,浩浩荡荡,沿淮水东进,直扑吴国控制区域。楚王给予了子文极大的权限,要求务必彻底解决吴患。

子文用兵,依旧稳健。他并未急于寻找吴军主力决战,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大军所至,首先修复被吴军破坏的城防,清理河道,建立稳固的补给线和前进基地。同时,派出大量斥候,侦查吴军动向,尤其是孙武主力的位置。

他深知孙武用兵诡谲,决意以雄厚国力为后盾,用堂堂正正之师,层层推进,挤压吴军的活动空间,迫使其要么决战,要么退出淮水流域。

吴国方面,吴王阖闾拒绝了孙武“避其锋芒,诱敌深入”的建议,坚持要与子文正面较量。他调集全国精锐,约五万人,由孙武统一指挥,伍子胥辅佐,前出至州来(今安徽凤台)一带,依托淮水支流和丘陵地形,构筑防线,摆出了迎战的姿态。

孙武虽不赞成硬拼,但君命难违。他只能竭尽所能,利用地形优势,精心布置防线,设置多重埋伏,并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楚军前锋,延缓其进军速度,试图在楚军漫长的补给线上寻找战机。

楚吴之间,自吴国崛起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决战,已然箭在弦上。淮水两岸,战云密布,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息。

越国使团再次抵达吴国梅里,进献的贡品规模空前,甚至包括了一批越地特有的、善于在山林沼泽地带作战的矮种马。

使臣匍匐在吴王阖闾殿前,言辞极尽谄媚:“听闻天朝上国即将与楚蛮决战,我王允常寝食难安,特献上此‘山越马’百匹,或可助大王大军在山林地带有用。另,我越国虽贫弱,愿倾尽国力,再助军资,并征集三千敢死之士,听候大王调遣,以供前锋驱策,万死不辞!”

阖闾看着殿下谦卑得几乎将头埋进地里的越使,再听闻越国竟主动要求派兵助战,心中那点对越国的疑虑彻底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志得意满。

“越王忠心可嘉!待寡人击败子文,扫平楚国,必不负越国!”阖闾大手一挥,慷慨地给予了越使大量赏赐。

退朝后,伍子胥眉头微蹙,对阖闾道:“大王,越人如此恭顺,甚至主动派兵,其心难测。这三千士卒,放在军中,恐是隐患。”

阖闾不以为然地笑道:“子胥多虑了!越人畏我兵威,欲借此表功,以求保全罢了。区区三千人,置于后军,命人严加看管,能掀起什么风浪?正好让他们去填壕沟,试试楚军的箭矢利否!”

他完全沉浸在即将到来的大战和万邦来朝的虚幻荣耀中,忽视了那贡品背后可能隐藏的锋芒,以及那三千“敢死之士”眼中,或许与勾践如出一辙的、冰冷隐忍的光芒。

晋国太史令董狐,在自己的斗室中,就着昏黄的油灯,再次展开了竹简。他的脸色比以往更加苍白,但握笔的手却异常稳定。

他在史册上记录下今日朝会赵盾独断加税、以及史黯血谏被囚身亡的始末。他的笔法依旧客观,只陈述事实,不掺杂个人评论。然而,在记录的最后,他添上了一行小字,如同一声沉重的叹息,又似一道冰冷的判词:

“盾秉国政,刑赏由心,朝议绝响,道路以目。史黯死,莫敢言。晋室之衰,自此始矣。”

写罢,他放下笔,吹熄油灯,独坐于黑暗之中。窗外,是绛都沉寂的夜,仿佛一头被扼住喉咙的巨兽,在无声地喘息。董狐知道,他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个时代走向独裁的冰冷轨迹,以及一个古老邦国在强权下逐渐失落的魂魄。这史笔之重,重逾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