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者中,有个热爱画画的小林,来到苏瑶咨询室,缓缓道来自己的心理压力。有一天,小林捏着刚买的画笔站在画架前,鼻尖沾着点钴蓝颜料——这是他学油画的第二周,画板上歪歪扭扭的向日葵正着他,可他盯着画布的眼神比向日葵还理直气壮:老师说我色彩感是天生的,比那些画了三年的学长还好。线条抖得像心电图?他觉得那是野兽派的张力;花瓣歪成漩涡?毕加索早期也这样。(达克效应:能力欠缺者往往高估自己,看不见线条与结构的硬伤)
半小时前他还在画材店为这套画笔心动。标价签上原价899元的数字被红笔划掉,旁边用黄底黑字写着限时特惠499元。他几乎没犹豫就付了钱,完全没注意隔壁货架上同品牌基础款只要299元——899的东西卖499,等于白赚400啊!(锚定效应:原价899像沉锚,让他忽略了实际价值,只觉得占了便宜)
此刻画笔在他手里转了个圈,他正要给向日葵添最后一笔高光,厨房突然传来妈妈的声音:吃饭了!嗯了一声,笔尖却没离开画布,想着画完这朵就去。可妈妈催得急,他只好放下画笔,一步三回头地走向餐厅。
饭桌上的糖醋排骨他没尝出甜味,满脑子都是画布左上角那片没画完的天空——钴蓝该加多少白?要不要混点紫灰?妈妈问他下周考试复习得怎么样,他盯着碗里的米饭,无意识地用筷子在桌上画弧线:啊?...哦...还行。那片没完成的天空像根小刺,扎得他连咀嚼都心不在焉。(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未完成的画作比吃完的饭、背过的书更清晰,在记忆里反复盘旋)
直到睡前他还在后悔:早知道刚才就该跟妈妈说等十分钟。月光从窗帘缝漏进来,正好照在画架上,那朵歪向日葵的影子在墙上晃啊晃,像在嘲笑他:你看,没画完的东西,就是忘不掉。
小林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又爬起来,轻手轻脚地走到画架前。月光下,他重新拿起画笔,沾了沾颜料,小心翼翼地在那片未完成的天空上涂抹起来。他的动作愈发熟练,之前那些所谓的“硬伤”似乎也有了别样的韵味。
突然,房间的门被推开,妈妈站在门口,看到他还在画画,刚想发火,却看到了他专注且满足的神情。妈妈愣了愣,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带上了门。
小林没有在意妈妈的举动,全身心沉浸在绘画中。当最后一笔落下,他看着完成的画作,眼中满是成就感。那朵向日葵仿佛活了过来,在画布上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而那片天空,也不再是未完成的遗憾,而是他追求热爱的见证。从那之后,小林更加坚定了自己画画的道路,不再被那些效应所左右,只用心去感受绘画带给他的快乐。
然而,绘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小林将这幅画拿到学校,本以为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夸赞,却迎来了意料之外的批评。老师皱着眉头,指出画面构图的不合理和色彩搭配的不协调,同学们也在一旁窃窃私语。
小林的笑容瞬间僵住,那些曾经的自信在这一刻土崩瓦解。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有画画的天赋。回到家,他把自己关在房间,看着那幅画,越看越觉得糟糕。画笔被他扔在一边,画架也仿佛成了嘲笑他的怪物。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他偶然看到了一本关于梵高的传记。书中讲述了梵高生前不被认可,却始终坚持自我的故事。
小林心中一动,他突然明白,真正的热爱不应被外界的评价轻易打倒。他重新拿起画笔,决定从基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他不再盲目自信,也不再轻易否定自己,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慢慢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画家。
几年后,小林已经小有名气,他的画作开始在一些小型画展上展出。这天,苏瑶收到了小林的邀请,去参加他的个人画展。
走进画展,苏瑶被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所震撼。那些画作色彩斑斓,构图巧妙,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那个被老师批评的小林的作品。
小林在人群中看到了苏瑶,他激动地走过来,感激地说:“苏老师,如果不是您的咨询室让我正视自己的问题,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苏瑶微笑着说:“这都是你自己的努力。你看,只要坚持,不断学习,那些曾经的困难都能被克服。”
这时,一个富商模样的人走过来,对小林的一幅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当场就提出要高价收购。小林婉拒道:“这幅画我有特殊的意义,不卖。”
苏瑶看着小林,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小林已经真正成为了一名为热爱而画画的画家,不会再被金钱等因素所左右,他的未来,必将在绘画的道路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画展结束后,小林正收拾东西,突然一个神秘人找到他。神秘人自称是来自一个古老艺术家族的使者,他们家族一直秘密守护着一种能赋予画作灵魂的神奇颜料配方。他们听闻了小林对绘画的执着与热爱,想邀请小林加入他们,共同探索绘画的更高境界。
小林既惊喜又犹豫,一方面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另一方面他又舍不得现有的生活与朋友。苏瑶看出了小林的纠结,鼓励他去大胆尝试,说不定能创造出更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