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剑法带来的震撼(2 / 2)

而鹤翔紫盖这一招,要求轻盈灵动,似仙鹤翱翔。

结果学员们跳起来不是像秤砣落地,就是像扑腾的母鸡,毫无仙气可言,反而显得十分滑稽。

……

每一种“变”,都要求对力量、速度、节奏的精准把控,以及根据对手情况瞬间做出最适宜的调整。

这对习惯了直来直往、硬打硬拼的学院派作风而言,简直是颠覆性的挑战!

还“幻”之煎熬,更侧重于迷惑、欺骗与虚实转换!

比如天柱云气,剑路缥缈难测,如云气聚散。

学员们练得云里雾里,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剑要刺向哪里,经常打着打着就把剑往自己人身上招呼。

比如烟霞叠翠,剑意如霞光流转,剑气层层叠进,虚实相生。

学员们经常自己把自己绕晕,剑影是有了,但全是虚的,毫无杀伤力,或者虚晃半天,忘了真的该怎么打。

还有莲华拂袖,攻时如花瓣纷飞,守时似荷叶卷舒,要求袖剑合一,姿态飘逸。

结果学员们不是袖子缠住剑,就是剑划破了袖子,姿态极其“惨烈”,飘逸没看出来,狼狈倒是十足。

更有云渡嵯峨这一招,步法诡谲,剑势忽高忽低。

学员们摔跤摔出了新高度,广场上如同在进行滑稽表演,敌人没迷惑到,先把自己晃晕了。

这种“幻”,需要极高的精神专注力和战场洞察力,以及对自身气息、眼神、肌肉微控制的极致把握。

对这群习惯了“气血奔涌”、“战意沸腾”的武道学员来说,让他们去玩“虚”的,比让他们去扛鼎还难受!

于是,在姜润月授课结束后的日子里,昆仑学院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剑术癫狂”状态。

演武场上、走廊里、甚至宿舍中,随处可见学员们如同魔怔了一般。

有人对着空气反复比划“泉鸣芙蓉”,试图找到那股“绵延不绝”的劲儿,嘴里还发出“咕噜咕噜”的模仿泉水的声音。

有人在高矮不一的梅花桩上蹦来跳去,练习“鹤翔紫盖”,结果往往以“平沙落雁式”(屁股着地)告终。

有人蒙着眼睛,试图感受“天柱云气”的无常,结果撞墙撞得满头包。

还有两人一组练习“翠鸣涧渊”,两把剑黏在一起绞来绞去,姿势暧昧,引得围观群众发出阵阵意味不明的“噫——”声。

他们疯狂加班,苦练不缀,卷得天昏地暗。重力室、寒冰狱、幻杀阵里,也多了许多尝试将新剑法融入极限环境的“狠人”。

后勤部的报修单激增,大多是训练设施被“雷动岳麓”或者“朝阳破雾”(练岔了的)误伤的报告。

医疗部也人满为患,扭伤、摔伤、内力岔气(试图强行理解意境导致)的学员络绎不绝。

然而,正是在这种近乎自虐的疯狂修炼中,一些天赋较高、悟性较好的学员,开始逐渐触摸到“变”与“幻”的一丝皮毛。

他们发现,当“泉鸣芙蓉”不再仅仅是快速刺击,而是带上了一种独特的震荡韵律时,对手的格挡会变得异常困难!

当“鹤翔紫盖”的身法真正轻盈起来,不再仅仅是跳得高,而是带着一种难以捕捉的飘忽时,躲避攻击变得如此轻松!

当“天柱云气”的剑路带上了一丝真正的不可预测性时,往往能轻易骗过对手的预判,创造出绝杀的机会!

那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精妙的战斗世界!

这种领悟,让他们欣喜若狂,也更加沉迷于其中。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姜润月,则早已功成身退。

她很清楚,剑招易授,意境难传。

“变”与“幻”的更高层次,乃是心法。

“变”之极境,在于心随敌动,意御剑先。并非无序的瞎变,而是基于对敌我双方态势的精准洞察,瞬间做出最优解的灵机应变。其核心是“洞察”与“决断”。

“幻”之极境,在于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相生,惑敌于心。不仅仅是视觉的欺骗,更是气机、精神、乃至战场节奏的全面操控。其核心是“掌控”与“欺骗”。

这些,需要大量的实战磨砺和自身悟性去体会,非言语可以尽传。

看着学员们在这条“变”与“幻”的道路上蹒跚学步、跌跌撞撞却又充满热情地探索,姜润月便不再过多干预。

时光如裂谷下的地火洪流,奔腾不息,就在这片集体性的修炼狂热中,日历悄无声息地翻到了中秋佳节。

对于昆仑学院这种全年无休、以练代休的地方来说,节日氛围几乎淡得嗅不到。

食堂依旧供应着味道感人的“营养餐”,只不过到了晚餐时分,每人才会多发上一块据说是“五仁月饼”的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