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集刺史的奏章?来自京城的关注
陇南刺史府的书房里,烛火已燃至深夜。李刺史坐在案前,手指反复摩挲着一份泛黄的奏章,案头摆着两样东西——一碗盛着饱满稻谷的白瓷碗,和一卷秦氏货栈上交的冬季御寒衣物账目。烛光照在他脸上,一半是兴奋的潮红,一半是隐忧的阴翳。
“大人,夜深了,要不要传碗参汤?”贴身小厮轻手轻脚走进来,见李刺史仍盯着奏章,小声提醒。
“不必。”李刺史摆摆手,目光又落回那碗稻谷上。这是秦云上月送来的高产稻种试种成果,亩产竟达六石,比陇南本地稻种足足高出三倍。还有秦氏货栈承接的边军御寒订单,不仅提前半月交付,衣物的棉絮密度和针线工艺,连边军将领都特意写了感谢信来。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绩。陇南地处边陲,常年被粮荒和边患困扰,他任刺史三年,政绩平平,若能将这两件事写进奏章,上报朝廷,说不定能换来京城的关注,甚至加官进爵。
可笔尖悬在纸上,李刺史却迟迟落不下去。秦氏货栈的崛起太快了——三年前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货栈,如今却垄断了陇南的煤矿,开遍周边州县的奢侈品店,连护矿队的装备都精良得堪比官府的捕快。更奇怪的是,秦云总能拿出些“奇物”,比如能照见人影的镜子、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还有这次的高产种子,问起来源,只说是“西域商人的秘藏”。
京城最忌讳地方出现“尾大不掉”的势力。若是奏章里写得太详细,会不会引来朝廷的猜忌,以为他在培植私人势力?可若是写得太简略,又体现不出政绩的分量。李刺史叹了口气,拿起账目翻了翻,看到“秦氏货栈雇佣青牛岭百姓三百余人,解决流民就业”这行字,心里突然定了定。
流民问题是朝廷的心病,秦氏货栈不仅解决了流民就业,还通过高产种子稳定了粮价,这正是朝廷想看到的。他重新蘸了墨,笔尖在奏章上落下:“陇南秦氏货栈,心怀社稷,捐高产稻种于乡野,亩产六石,解粮荒之虞;承边军御寒之需,质优价廉,助边防稳固……臣以为,当嘉奖其功,以励天下商贾……”
写到“嘉奖”二字时,李刺史又顿了顿,改了个更稳妥的说法:“……臣请朝廷派员核查,若属实,可许其扩大经营,以惠民生。”
写完最后一笔,李刺史将奏章吹干,折好放进锦盒,递给小厮:“明日一早,快马送进京,交给吏部王侍郎的亲随,务必亲手交到他手上。”
小厮接过锦盒,应声退下。李刺史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秦氏货栈的方向,心里仍七上八下。他不知道,这封奏章,即将在京城掀起一场意想不到的波澜。
三日后,秦云正在云州货栈核对账目,周五突然神色慌张地闯进来:“掌柜的,不好了!陇南那边传来消息,李刺史给京城上了奏章,把您的高产种子和货栈的事都写进去了,还请朝廷派人来核查!”
秦云手里的算盘“啪嗒”掉在桌上,珠子撒了一地。他最担心的就是引来京城的注意——秦氏货栈的根基在现代,一旦京城派来的人深究种子和奇物的来源,根本瞒不住。
“消息可靠吗?”秦云抓起周五的胳膊,声音都有些发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