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1 / 2)

“日军就不得不在不利条件下,疯狂用炮火压制,企图用火力打得守军抬不起头。他们会想方设法炸开城门——这种情形完全可能出现!”

“但最令我佩服的是,有人想出了个绝妙的主意。你不是要破城门吗?我在门后层层浇筑水泥砖墙,堵得严严实实。”

“从外面看,城门不过半米到一米厚,实则后方加固了三到五米!”

“更绝的是城墙上不光有滚木礌石,还浇满水泥、插满铁钉、挂着渔网。”

“前方开阔地架上机枪、迫击炮,甚至布设地雷。守城最大的难题是物资匮乏,但他构筑了多重防线。”

“日军想冲锋就得先越过壕沟——说是护城河也不为过。但这壕沟设计极刁钻,根本不能当掩体。”

“只要进入射界,机枪、甚至弓箭弩箭都能招呼。想撞开城门?慢慢敲吧!据说日军对着那堵墙轰了三天三夜。”

“上万发炮弹削平了城墙表层,总算炸开个一米深的洞。结果发现后面还有三米厚的工事!”

“因为这是要塞要道,日军不得不强攻,最终折损近一个团兵力,只能绕道而行。”

许平目光扫过众人:“这种守城战术融合古今智慧,实在精妙。”

“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如何扬长避短?怎样将劣势转为优势?”

“当战场上我的所有优势都克制你,甚至让你彻底无计可施时,胜负就已注定。”

楚云天眉头微蹙,听你这么一说倒真有意思,古今对战争的见解竟如此相似!

许平挥了挥手,如今已很难见到古代那种防御工事了。他又补充道:就在附近有个小县城,完整保留着古时风貌。

那城池虽小,仅数百户人家,却建有标准瓮城。常说的瓮中捉鳖,正是指这种构造。

每个城门都连着外凸的瓮城。从外看,进城必走此门。可一旦进入,就会踏入一片开阔地,四周城墙皆有守军。

强攻此门必伤亡惨重。即便突破第一道门,想进内城还得再攻一门,此时便陷入瓮中捉鳖的境地。

城上滚木礌石齐备,箭孔密布,可内外兼顾。在这狭小空间里,攻城者将遭遇全方位打击。

多少人马冲进来都难逃覆灭,往往连第二道门都摸不到。这就是瓮城的厉害之处。

楚云天若有所思,早知该去实地看看,学习古人智慧。他拍拍身旁的丁伟和孔捷。丁伟沉吟道:我曾路过,光看外观就知易守难攻。

虽是小城,却堪称兵家必争之地!

只需在关键位置布防,整条街都在掌控中。古人用弓箭盾牌就能守住,实在精妙。我也想去见识...

朱传武看了看几人,腼腆地挠头:我去过那里。许当家果然见多识广。不过我在想,这种防御在现代炮火下能撑多久?

许平摆摆手,示意这要看具体情况。

古今战役的攻防之道,其实颇有相通之处。许平总结道。

但古时的城墙皆由厚重砖石砌成,若现今修筑的房屋不再采用普通砖墙结构,譬如我等居住的这类房舍,而是效仿都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呢?

要摧毁此类建筑实非易事。以金陵保卫战为例,倘若巷战组织得当,阻滞敌军进攻并非不可能。依我之见,坚守半月绝非极限,甚或可延续半年之久!

然则如何妥善疏散百姓、难民乃至军队撤离金陵,此乃另一棘手难题。战争本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其中经验教训纷繁复杂。

某些问题难以简单归因。无论是魔都战场抑或金陵战场,若仅片面指责某一方,皆失之偏颇。

然则通过研究古代战例亦可获得启示。方才谈及朱元璋侄辈用兵之道,历史上确有类似战术——迂回包抄之术。

许平目光扫过楚云天、朱传武、丁伟与孔捷,沉声道:包抄堵截实为有效战法。昔年汉武大帝麾下双雄卫青与霍去病征讨匈奴时,便运用此等战术。

千里奔袭实为绕袭敌后,断其退路;亦可避实就虚,自侧翼穿插至敌军后方。以严明军纪突袭敌后,形成摧枯拉朽之势。明代抗击匈奴亦借鉴此道,尤以霍去病战法为蓝本。

卫青用兵沉稳,霍去病则骁勇果敢。这对舅甥若无此等配合,断难成就伟业。正因血脉相连,方能生死相托。

卫青坐镇中军稳步推进,保障粮秣供给与前线攻势,始终与霍去病保持策应;霍去病则率轻骑迂回侧击。此等包抄战术自古有之,原非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