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2 / 2)

“反倒是刘禅竭力效仿其父维持朝局,却终究难以为继!”

“世人笑谈刘禅乐不思蜀,殊不知这正是其智慧所在。他早不忍见诸葛亮劳民伤财。”

“更不甘为傀儡,宁舍权位换余生安宁。对年过四十的刘禅而言,岂非大智若愚?”

许平环视众人,见他们瞠目结舌,不由挑眉:“怎么?你们莫非只读《三国演义》,不阅《三国志》?”

“这些内容演义里早有暗示。”

朱传武叹道:“大当家这番见解闻所未闻。原以为蜀汉败亡只因人才凋零、疆域狭小。”

许平大笑:“同为刘姓,高祖刘邦也曾退守蜀地。”

“他在汉中称王,建立西汉。暗度陈仓的典故谁人不知?”

“刘邦能得天下,岂仅靠韩信、萧何、张良?项羽麾下范增不输张良,其本人用兵更胜韩信。”

“如此对比,刘邦何以击败项羽?”

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却连范增都不信任。韩信想当齐王,刘邦直接封他为真齐王;萧何、张良等人也都得到重用。那些秦朝降将明知项羽残暴,最终都投奔了宽厚的刘邦。

刘备效仿先祖刘邦,可惜选错了人。他与曹操同龄,孙权最年轻。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已时日无多。

楚云天嚼着花生米问许平:鬼子能看懂《三国演义》吗?

许平摇头:他们理解不了联盟的意义。他们只学会了一战二战的战术,甚至模仿曹操屠城。实际上,三国时期各方势力都屠城,还强征寡妇。

丁伟诧异:这你也研究?

许平笑道:我更像个情报员,什么都得研究——从自行车品牌到香烟真假,甚至西山山沟里的市井百态。我看《三国演义》的角度自然与众不同。

朱传武无奈地摇摇头,感叹大当家果然见解独到。楚云天却朗声笑道:你们大当家总能把事情和军事联系起来,但娶寡妇这事又作何解释?

许平挥了挥手:黄巾之乱让东汉人口从两千万户锐减至两百万户,正如曹操所言千里无鸡鸣,绝非虚言。千里荒野无人烟,北方大片土地荒芜。这种情况下,攻占城池后若不得民心,极易引发。

更可怕的是,人烟稀少时,割据势力为巩固统治,往往采取屠城的极端手段。老弱病残尽数诛杀,青壮沦为奴隶。军阀们为解决人口危机,不得不带头迎娶寡妇,强制寡妇改嫁。

古时寡妇多守节不改嫁,这种观念甚至延续至今。但汉初与东汉末年,朝廷为增加人口,连皇帝都身体力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其母便是再嫁之妇。

汉景帝曾迎娶一位将军的遗孀,连她的孩子也接入宫中。谁知那将军后来死而复生,景帝只得厚赏前夫。这在当时不足为奇,只因人口凋零,朝廷严令适龄女子必须婚配。

黄巾之乱后十室九空,曹操等军阀既惯于屠城以绝后患,又不得不鼓励生育。作为统治者,他们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娶寡妇女以示范天下。

底下的人不都这样?有钱就能娶四个八个老婆,拼命生孩子,美其名曰鼓励生育。有趣的是,《三国演义》里还特意点出曹操好这口!

连他儿子曹丕、曹植也爱《洛神赋》,说白了就是曹家父子都好寡妇这调调。

刘备孙权谁不是如此?不过这些事儿早被历史的灰土埋了。

说到底都是为了扩充人力物力。你说鬼子读三国真读懂了吗?

要真看明白了,首先就不该贸然进犯华夏。四万万同胞就算有水分,能打仗的也有几千万——这数目抵得上他们全国人口!

就算他们以一当十,派几百万兵来杀我们几千万人又如何?我们十年就能养出一代新血,几千万男儿前赴后继,耗也耗死他们!

光凭这人海优势就能碾平岛国,他们怎么就想不到?

看三国光盯着刘关张的义气,没瞧见诸葛亮六出祁山都败在粮草?蜀道运粮艰难,搞出木牛流马也不过杯水车薪。鬼子难道不懂后勤的重要?

可他们读了三国照样犯蠢,你说怪不怪?要我说,鬼子压根没读透!

孔捷闻言苦笑:你小子不去说书真是屈才。

许平摆手:我更像情报贩子,从《三国演义》里扒鬼子的心思。他们研究华夏两千年,说到底不过是一群疯子在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