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43章 扩军备战铸根基,根据地春潮涌四方

第43章 扩军备战铸根基,根据地春潮涌四方(1 / 2)

第四十三章:扩军备战铸根基,根据地春潮涌四方

一、扩军誓师:从三百到三千的跨越

秋风掠过冀中平原,把狼牙山的枫叶吹得通红。根据地中心的打谷场上,新搭的高台上挂着“抗日救国扩军誓师大会”的红绸横幅,台下黑压压站满了人——有扛着锄头的农民,有背着书包的学生,有拄着拐杖的老兵,还有刚从敌占区逃来的难民,足足围了三层。

李明远站在高台上,望着台下攒动的人头,手里攥着一份连夜拟好的《抗日救国军扩编宣言》,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遍全场:“乡亲们,鬼子的‘铁壁合围’没能打垮我们,反倒让咱看清了——要想不被欺负,就得自己手里有枪、身边有人!今天,咱根据地正式扩编抗日救国军,凡年满十六岁、不满五十五岁,愿拿起武器保家卫国者,都可报名参军!”

话音刚落,台下立刻炸开了锅。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猛地往前挤了两步,扯开嗓子喊:“我报名!我爹被鬼子杀了,我要报仇!”他叫王铁柱,是隔壁村的佃农,上个月鬼子扫荡时,家里的房子被烧,父亲没能逃出火海。

“我也报名!”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姑娘举着手跳起来,她是县立中学的学生,名叫林晓棠,校服外套还沾着粉笔灰,“我会日语,能当翻译,还能教战士们认字!”

紧接着,呼啦啦举起一片手臂,像一片涌动的森林。“我报名!”“算我一个!”“俺虽然少了条腿,但能给部队喂马!”喊声此起彼伏,震得高台上的横幅都在晃。

负责登记的战士们忙得手忙脚乱,临时搭起的登记台前排起长队,报名表很快用去了厚厚一摞。负责统计的赵刚拿着算盘噼里啪啦响,时不时抬头喊一声:“已登记八百六十七人!”“一千二百四十五人!”到日落时分,报名人数竟突破了三千——是原来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十倍。

扩编不是简单地凑人数。李明远早有准备,他把部队分成“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级:主力军由老兵带队,配备最好的武器,负责正面作战;地方军由各村青壮年组成,平时务农,战时守村护院;民兵则包括妇女、老人和少年,负责放哨、送情报、抬担架。

“王铁柱,你力气大,去主力军,跟着赵刚练刺杀!”“林晓棠,你去政治部,负责战地宣传!”“张大爷,您年纪大了,加入民兵,帮着看仓库咋样?”李明远一个个点将,把每个人都分到最合适的位置。

誓师大会的最后,三千名新战士列队站在打谷场上,虽然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手里的武器也五花八门——有步枪、有大刀、有红缨枪,甚至还有人扛着锄头,但眼神里的光却一样亮。李明远带领他们举起拳头,齐声宣誓:“驱逐日寇,还我河山,宁死不当亡国奴!”誓言声震得远处的高粱地都在颤。

二、兵工厂突围:从“土造”到“量产”的飞跃

扩编最大的难题是武器。原来的军工厂藏在山洞里,只有五台旧机床,每天顶多造十支步枪,现在突然要装备三千人,这点产量如同杯水车薪。

“得把兵工厂扩出去!”李明远在军事会议上拍了板,“光靠山洞里那几台老机器不行,咱得发动群众,搞‘村村有作坊,户户能造枪’!”

这话听着像天方夜谭,可根据地的百姓用行动证明了“奇迹是干出来的”。铁匠铺的王师傅带着徒弟们把打铁炉改造成简易机床,用废铁轨当原料,硬生生敲打出了枪管;木匠李大爷发明了“木托快装法”,给步枪装上轻便的木托,还在枪身刻上防滑纹;连织布坊的妇女们都动了起来,她们用浸过桐油的棉布做枪带,又结实又防水,比鬼子的皮质枪带还耐用。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无烟药”的研制。以前造子弹用的黑火药,开枪时烟大得能遮住半个山头,很容易暴露位置。化学老师周先生带着几个学生躲在山洞里试验,用硝石、硫磺和木炭反复配比,失败了几十次,终于造出了无烟药。那天,周先生举着黑乎乎的药粉跑出来,激动得眼泪直流:“试试!这下开枪再也不怕被鬼子发现了!”

李明远让人把各村的小作坊串联起来,搞起了“流水线”:张村造枪管,李村做枪机,王村装木托,最后送到山洞里的总厂组装调试。为了提高效率,他还请来了从天津逃难来的机械工程师,指导大家改进工具——比如把手动钻孔机改成脚踏式,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三倍;给熔炉装上简易鼓风机,火候更稳,枪管的硬度也达标了。

三个月后,当第一批“冀中造”步枪列装部队时,王铁柱掂着沉甸甸的枪身,摩挲着光滑的木托,咧着嘴笑:“这枪比鬼子的三八大盖还称手!”林晓棠则在枪身上贴了张小红旗贴纸,歪着头说:“打上胜仗,就给它再贴颗五角星!”

兵工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山洞里的旧机床换成了从鬼子那儿缴获的新式设备,工人从十几人发展到三百多人,不仅能造步枪、手榴弹,还造出了迫击炮。有次试射新炮,炮弹精准地落在三里外的靶场上,炸起的烟尘像朵蘑菇云,吓得躲在远处看热闹的孩子哇哇叫,却又忍不住拍手欢呼。

三、开荒屯田:粮仓堆成山,军民笑开颜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是李明远常挂在嘴边的话。扩军后,三千张嘴要吃饭,光靠缴获和百姓捐献根本不够,必须自己动手开荒种粮。

根据地周边有大片荒地,是以前打仗撂下的。李明远组织部队和百姓搞“军民大生产”,战士们放下枪就拿起锄头,学生们放学后背着小筐去拾粪,连老人都挎着篮子去地里薅草。林晓棠带着女学生们发明了“堆肥法”,把秸秆、粪便混在一起发酵,地里的庄稼长得油绿油绿的;王铁柱力气大,挥着锄头一天能开半亩荒,汗水顺着黝黑的脊梁往下淌,他却笑着说:“这点汗算啥,多打粮食,才能多杀鬼子!”

为了提高产量,李明远请来了农业专家,推广新的耕作技术:教大家用“沤肥”代替化肥,用“轮作”避免土地贫瘠,还引进了耐旱的谷子和高产的土豆。春天播种时,田野里全是忙碌的身影,战士们唱着新编的歌谣:“开荒忙,种地忙,多打粮食保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