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交了内部改革方案,得到李振宇的大力支持后。
李相定的改革来得又快又猛,第一把火就从内部管理烧起。
然而,这场大刀阔斧的变革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内外的普遍质疑。
很多人觉得,李相定威望根本不够,不过是个接过一个已经由李会长辛苦打拼下来的企业,是一个没经历过风浪的“小社长”。
厂里一些跟随过李振宇的班组长私下摇头,觉得他“太急”“太理想”。
同行则抱手看戏,笑他不懂行规、盲目照搬外国经验,断言“强盛这么搞,迟早要出事”。
但李相定仿佛没听见这些杂音。
他清楚,变革就没有路。
他首先拿组织架构开刀。
当时的韩国企业多数还沿袭着传统的、基于血缘地缘的松散管理模式,部门之间权责模糊,沟通靠关系,做事讲人情。
李相定毫不犹豫地打破了这套僵化体系。
他参考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引入了以职能划分的事业部制。
强盛纺织被重新划分为:生产事业部、营销事业部、研发事业部,以及作为支撑的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
每个部门都有清晰的职责边界,并设立了明确可量化的KpI考核指标。
他高薪从汉城请来一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经理人担任运营总监,全面负责新制度的推行。
这一举动在内部引起不小震动。
“一来就找外人?”
“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他一来就全否定了?”
不少老员工,尤其是管理岗上的“老强盛人”,心里非常反感。
紧接着,李相定走进了车间。
他拿着一只秒表,亲自站在机器旁、流水线前,一个一个工序地测算标准工时,观察工人的每一个动作。
他废除了大量无效环节,引入了严格的“5S”现场管理法。
工具必须定点摆放,物料流转按规程操作,车间环境必须始终保持整洁。
他还强力推行起详细的生产计划表,计划精确到每台机器、每个班次甚至每个人每天的产量目标,以此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原材料库存积压。
习惯了过去松散节奏的工人们叫苦不迭,抱怨声四起:
“新社长简直不把人当人!”
“这哪是工厂,简直是军营!”
一些班组长也阳奉阴违,觉得这套严苛的标准根本不可能坚持下去。
李相定没有退缩。
他召集全体员工开大会,站在车间前面的空地上,拿着喇叭耐心解释:
“我知道大家很累,很不习惯。但我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折磨大家,是为了让强盛能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是为了让公司赚钱,让大家每个月拿到的工资更厚、奖金更多!”
他说到做到。
当生产效率因为变革而初步提升后,他当即拿出部分新增利润,直接作为奖金发到了工人手里。
实实在在的收入,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
抱怨的声音渐渐变小,主动配合、积极执行的人开始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