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弥漫着紧绷的空气,如同窗外北京三月灰蒙蒙的天色。
海军代表一拳砸在桌面上:“必须立刻扩大搜索范围!这明显是针对我国公民的挑衅!”
外事官员则忧心忡忡:“贸然进入争议海域,会给人口实,国际舆论对我们很不利。”
李玄策静静听着,指尖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划过一道看不见的弧线。
“诸位,”他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奇异地压住了所有争论,“我们此刻需要的,不是雷霆之怒,而是静水深流。”
投影光柱刺破会议室的昏暗,精准地落在地图上几个毫不起眼的坐标点上。
“这是目前发现的几个异常电磁信号点,”他指尖轻点,红色的光圈在深蓝的海图上微微荡漾,“李念墨教授团队的初步分析显示,与常规民航信号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偏离。”
他目光扫过全场:“但这只是数据上的‘涟漪’,不是结论的铁锚。”
“《道德经》有言,‘静为躁君’,”他声音沉稳,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的分量,“越是迷雾重重,越需要冷静的定力。当前的首要任务,仍是调动一切力量,进行人道主义搜救。”
“可国际压力……”
“压力?”李玄策微微摇头,目光如渊,“压力不会因为我们的急躁而消失,反而会因我们的失据而成为对手的武器。”
“将精力锚定在搜救和技术排查上,才是对机上同胞最大的负责,也是避免被舆论漩涡卷走、防止地缘误判的唯一正途。”
会议结束时,窗外暮色四合。李玄策回到办公室,厚重的木门隔绝了外面的世界。他并没有开顶灯,只拧亮了宽大办公桌上一盏老式的绿罩台灯。
灯光如聚光灯般倾泻而下,照亮了桌面上摊开的一份报告,周围则沉入柔和的暗影里,仿佛整个世界的喧嚣都被这圈暖光过滤、沉淀。
秘书小陈轻手轻脚地进来,将一杯刚沏好的热茶放在他手边。青花瓷杯里,碧绿的茶叶在澄澈的水中舒展沉浮,袅袅的热气升腾起来,带着一缕清苦的芬芳。
“部长,舆情监测简报。”小陈的声音压得很低,递上一个平板电脑。
屏幕的光映在李玄策的脸上,显出几分疲惫的轮廓。他快速扫过那些触目惊心的标题和论坛里飞速滚动的猜测——“神秘劫持论”、“超自然力量说”……各种光怪陆离的臆测像野草般在信息荒原上疯长,裹挟着焦虑与恐慌。
他的手指在冰冷的屏幕上缓缓滑动,眉头锁得更紧。沉默片刻,他放下平板,没有立刻去碰那杯茶,而是拿起桌角一个略有些磨损的紫砂小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