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别提了!”摊主叹了口气,“进价比上个月涨了毛把钱,主要是油费贵!路上还好,听说高速上撒盐除冰挺及时,没耽误。就是这天儿太冷了,菜冻坏了不少,损耗大啊!”
李玄策点点头,又走向粮油区。在一个卖杂粮的摊位前,他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穿着洗得发旧棉袄的老太太,正拿着一小袋绿豆,反复地看着价签,又掂量着手里皱巴巴的零钱,脸上满是犹豫和为难。绿豆的价格标签上,数字确实比记忆里高出一截。
“大娘,买绿豆啊?”李玄策轻声问。
老太太抬起头,有些局促:“是啊,孙子想喝绿豆汤……可这价儿,唉……”她欲言又止,把绿豆轻轻放了回去。
李玄策对秘书使了个眼色。秘书会意,立刻上前,对摊主说:“老板,这袋绿豆我们要了。”付完钱,秘书将装着绿豆的袋子,轻轻塞到老太太手里:“大娘,天冷,快回家给孙子熬汤吧。”
老太太愣住了,看着手里沉甸甸的绿豆,又看看眼前气质不凡却态度温和的李玄策,眼眶瞬间红了,嘴唇哆嗦着,连声道谢:“谢谢!谢谢领导!好人啊!真是好人……”她佝偻着背,紧紧抱着那袋绿豆,蹒跚地消失在寒风中的人流里。
这一幕,像一根细小的针,轻轻刺在李玄策心上。物价的波动,落在普通人身上,可能就是一碗绿豆汤的取舍,一份沉甸甸的负担。
离开喧闹的市场,回到车上,李玄策才感觉到寒意已经浸透了骨髓。他摘下皮手套,双手冻得有些僵硬发红,放在空调出风口前,感受着暖风带来的丝丝刺痛。车窗外,城市的灯光在寒夜中次第亮起,像无数双期盼温暖的眼睛。
回到办公室,桌上又堆起了新的文件。李玄策脱下大衣,搓了搓依旧有些麻木的手,呵出一口白气。他坐到办公桌前,打开台灯,橘黄色的灯光洒在案头。他拿起笔,在关于确保寒潮期间能源供应和价格稳定的报告上,郑重地写下批示意见。灯光下,他伏案的身影显得专注而坚定。
窗外的寒风,依旧在呜咽着拍打玻璃,仿佛要钻进来。但在这间亮着灯的办公室里,在无数个为保障能源运输而彻夜奔忙的调度室,在温暖如春的实验室(李玄策想起方清墨,她那边暖气应该很足吧?),在热气腾腾的锅炉房,在终于熬好一锅绿豆汤的普通人家灶台上……一股股细小的暖流,正汇聚成抵抗寒潮的磅礴力量。
保障供暖的煤炭在铁路线上隆隆奔驰;
守护电网的工人顶着寒风在铁塔上巡查;
装满蔬菜的“绿色通道”货车在除冰后的高速路上疾驰;
海警的巡逻舰顶着风浪护卫着海上能源运输线(他想起了周卫国);
王铁柱他们生产的新型耐寒阀门,也许正安装在某个老旧的供暖管道上,默默守护着一栋楼房的温暖;
而那位老太太家中,此刻或许正飘散着绿豆汤的清香,和孙子满足的笑声……
寒流虽猛,但人心可温。守护这万家灯火里的每一份暖意,正是李玄策和他的战友们,在这凛冬时节,无声践行的、最庄严的誓言。他批阅文件的手指渐渐恢复了灵活,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如同春蚕食叶,编织着抵御寒冬的、温暖的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