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策和方清墨对视一眼,眼中都带着一丝苦涩的无奈。孩子的“懂事”,更映衬出这波物价异常上涨对普通家庭生活造成的切实压力和心理阴影。
饭桌上,电视里正播放着晚间新闻。画面切到南方某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记者正在采访。镜头里,堆积如山的蒜头旁,一个情绪激动的大妈对着话筒喊道:“……这价涨得没道理!肯定是有人囤着不卖!政府得管管啊!我们老百姓吃不起啦!”大妈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和不满。
李玄策端着碗,目光落在电视屏幕上,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光滑的木质桌面。嗒…嗒…嗒…那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沉凝的节奏感。方清墨熟悉这个动作,这是李玄策陷入深度思考、将看似无关的线索在脑海中高速串联时的习惯。
“蒜价…炒作…囤货…”李玄策低声自语,目光深邃,“民生无小事。这种非理性的暴涨,背后必有推手。扰乱市场秩序,就是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
他并非直接分管物价调控,但“国家安全”四个字,在他心中有着远超传统定义的广阔疆域。经济安全、社会心理安全,皆是其题中应有之义。物价异常波动,尤其是涉及基本民生的必需品,极易成为点燃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其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饭后,李玄策拨通了周卫国的电话。周卫国刚结束一天的危险品运输安全巡查,声音带着点疲惫。
“卫国,休息了?”
“还没,李部,刚到家。您指示?”
“没什么指示,闲聊两句。”李玄策语气随意,“最近跑冷链运输这块多吗?特别是大型仓储物流中心那边,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太寻常的情况?比如,某些冷库的出入库频率异常,或者对特定农产品的存储量突然激增?”
周卫国在电话那头愣了一下。他没想到李玄策会问这个。他仔细回想了一下:“您这么一说…还真有点印象。上周巡查城北那个大型冷链枢纽,主要是查危化品存储合规。闲聊时听他们一个主管抱怨,说最近有几个租用大型冷库的‘新客户’,专囤大蒜、生姜这类耐储存的调味品,出货量很小,但进货频率和量都很大,占了不少仓位,搞得他们管理都麻烦。我当时还纳闷,囤这么多蒜干嘛?现在这价…难道?”周卫国也是聪明人,联想到最近的“蒜你狠”,瞬间明白了李玄策问话的用意。
“嗯,知道了。辛苦了卫国,早点休息。”李玄策没有多言,挂了电话。
他坐回书桌前,打开电脑,调阅了内部信息平台上近期的舆情简报和市场监测快报。大量关于“蒜你狠”的报道和民众抱怨充斥其中。他又调看了几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数据和仓储数据简报。虽然无法直接看到具体客户信息,但某些仓库的特定农产品(大蒜)静态库存量确实在近一个月内出现了不符合正常消费节奏的异常累积。
手指停止了敲击。李玄策拿起红色保密电话,拨通了商务部一位相熟副部长的专线。
“老刘,是我,李玄策。”
“哎呦,李部?稀客啊,有何指教?”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声音。
“指教不敢当。就是看到最近‘蒜你狠’闹得挺凶,老百姓怨气不小啊。”李玄策开门见山,“我这边,从其他渠道听到点风声,可能涉及一些市场外的‘力量’,在利用冷链仓储进行囤积。你也知道,这玩意儿看着是小事,但柴米油盐连着民心。我建议,你们是不是可以联合工商、物价部门,重点查一查几个大型冷链物流中心和批发市场的仓储情况?特别是那些进出异常、囤货量大的‘大户’?把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老鼠’揪出来,稳定市场,也安抚民心。”
电话那头的刘副部长沉默了几秒,声音变得严肃认真:“李部,你这个信息很及时!我们内部也注意到了异常,正在研判。你提供的这个仓储角度的线索非常关键!我马上安排下去,组织联合核查组!这帮扰乱市场的蛀虫,必须严厉打击!”
放下电话,李玄策走到窗边。夜色已深,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掩盖了白日里的喧嚣与燥热。厨房里,方清墨正在洗碗,水流声哗哗作响。客厅里,李天枢抱着航母模型,已经歪在沙发上睡着了,小嘴微微张着。
李玄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无尽的夜色。蒜价的涟漪,只是这复杂棋局中微不足道的一角,但它所折射的民生之艰、市场之乱、以及可能被点燃的社会情绪,却是他必须时刻警惕的暗礁。一个能敏锐地从家人买菜抱怨、朋友闲聊线索中捕捉到风险信号,并迅速调动跨部门资源进行精准干预的国安部常务副部长,他所守护的,远不止是看得见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