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街道欢歌(1 / 2)

第三百零三章:街道欢歌

国庆的清晨,王超是在一阵喧天的锣鼓声中醒来的。窗外,喜庆的唢呐声和人群的欢笑声由远及近,仿佛整个南水县城都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中。他推开木格窗,只见朝阳初升,金色的光芒洒在青瓦屋顶上,街坊邻居们早已穿戴整齐,扶老携幼地朝着街道办大院的方向涌去。

超儿,快些洗漱吃饭了!李秀兰在灶间喊道,锅里正煮着米粥,香气四溢。

王超应了一声,麻利地穿好那身崭新的中山装。今天街道办组织文艺表演,这可是难得的大热闹。

早饭桌上摆着简单的节令吃食:一锅熬得浓稠的米粥,一碟刚出笼的米果,还有自家腌制的酸菜和霉豆腐。王刚还是按捺不住兴奋,匆匆扒完碗里的粥就急着要出门:去晚了就占不到好位置了!

急什么,王红笑着给瑶瑶喂了一小口米粥,表演要九点才开始呢。

王建国他慢条斯理地夹了一块米果,对王超说:听说今天街道办的节目很丰富,各居委会都准备了拿手好戏。

可不是嘛,李秀兰接过话头,周婶昨天还说,她们居委会的老太太们排练了一个多月的采茶舞,就等着今天露一手呢。

一家人匆匆吃过早饭,锁好门便融入了街上的人流。秋高气爽,阳光明媚,街道两旁插满了红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沿街的住户们大多门户大开,孩子们穿着过节才舍得穿的整洁衣裳,在人群中兴奋地张望着。

王刚一出门就看见了同学,几个半大小子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待会要看的节目。李秀兰连忙叮嘱:看着点妹妹,别走散了!

街道办大院离王家不远,转过两个街口就到了。此时院子里早已人山人海,正前方搭起了一个简易的舞台,红色的幕布在晨风中轻轻摆动。舞台两侧贴着大红对联,上面写着庆祝国庆,万众欢腾八个大字。

这边!这边!张胜利老远就看见了王超一家,使劲挥着手。他身边站着媳妇小芳,她腼腆的朝李秀兰点头示意。张胜利早就占好了位置——舞台左侧的几排长凳,这里既能看到舞台全貌,又不至于被太阳直射。

胜利哥,小芳嫂子,你们来得真早。王超笑着打招呼,一家人挤着坐了下来。

能不早嘛,张胜利得意地说,我天没亮就来了,帮街道办搬桌椅板凳,这才占了好位置。

院子里人声鼎沸,相识的街坊互相打着招呼。卖冰糖葫芦的小贩穿梭在人群里,引得孩子们频频回头。空气中弥漫着樟树的清香和人们身上皂角的味道,这是小县城特有的节日气息。

九点整,锣鼓声骤然响起,演出开始了。街道办陈丽华主任健步走上舞台,这位干练的女同志对着自制的铁皮喇叭高声宣布:南水街道庆祝文艺演出现在开始!

第一个节目是街道小学的合唱《歌唱祖国》。几十个系着红领巾的孩子整齐地站在舞台上,用稚嫩而响亮的声音唱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王玥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小声对王刚说:那个扎辫子的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

王刚却不以为然:唱得还没有我们学校好呢。眼神里却透着藏不住的兴奋。

李秀兰听得入神,轻声跟着哼唱起来。王超注意到,母亲的眼角有些湿润。这一代人,是亲眼见证新中国从战火中诞生,对祖国的感情格外深厚。

接下来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各居委会选送的女声独唱《南泥湾》,有供销社职工表演的三句半《夸夸咱们的新生活》,还有邮递员们自编自演的小品《送信路上》。每个节目都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台下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

快看!周婶上场了!王红突然指着舞台说道。

果然,幕布再次拉开时,十多位中老年妇女走上舞台。她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裳——有的是洗得发白的列宁装,有的是过节才舍得穿的的确良衬衫,虽然服装不一,但每个人都精神抖擞。随着悠扬的采茶戏音乐响起,她们手持竹编的簸箕当道具,翩翩起舞。虽然动作不算整齐,但每个人都跳得十分投入。

周婶站在第一排中间位置,她今天特意梳了个光亮的发髻,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舞蹈中有一个转身的动作,她转得稍慢了些,引得台下善意的笑声,她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周奶奶跳得真好!王玥由衷地赞叹。

李秀兰笑着说:为了这个舞,她们可没少下功夫。每天晚饭后都在居委会门口练习,你周婶还专门跟县剧团的老演员请教过呢。

采茶舞结束后,台下掌声雷动。周婶和她的老姐妹们手拉着手向观众鞠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