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安居方能乐业(1 / 2)

第二百六十一章:安居方能乐业

玻璃厂的生产逐渐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机器的轰鸣声日夜不息,仓库里的成品堆积如山,又迅速被络绎不绝的卡车运往各地。厂区的黑板报上,生产进度表上的红色箭头一路昂扬向上,超额完成计划的喜讯频频传来。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充实与自豪,但王超在车间巡视时,却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潜藏的问题。

他看见老工人张师傅捶了捶后腰,才继续弯腰去搬沉重的玻璃箱;听见几个下了夜班的年轻工友在厂门口抱怨,说租住的民房漏雨,一晚上没睡好;午休时,偶尔能听到女工们凑在一起发愁,说家里老人孩子挤在一处,转个身都难。

“安居才能乐业。”这句话在王超脑海中愈发清晰。厂里的效益好了,但工人们的生活条件若跟不上,这蓬勃发展的势头恐怕难以持久。他想起自己那个能提供些许物资的“系统”,但那终究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有一个制度性的、长远的解决办法。

深思熟虑几天后,王超带着一份初步的想法,敲响了马厂长办公室的门。

“马厂长,有空吗?有点想法想跟您汇报一下。”王超开门见山。

马厂长正在看报表,闻言抬起头,示意他坐下:“王超啊,来得正好,我刚看完上个月的利润情况,很不错。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王超没有立刻拿出具体方案,而是先说了说他观察到的情况:“厂长,最近我在车间里转了转,跟不少工友聊了聊。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很高,这是好事。但我也发现,很多工友的居住条件比较差,几家挤一间房的有,住得偏远每天上下班奔波劳累的也有。还有,咱们厂里像张师傅那样的老工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十几年,腰腿都有些劳损了……我在想,厂里现在效益好了,是不是可以考虑,适当改善一下工人们的福利待遇,让大家更能安心扎根在厂里,没有后顾之忧地搞生产?”

马厂长听得很认真,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改善福利……这是个好方向。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王超这才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我初步想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眼前能做的,适当提高一些劳保用品的标准和发放频率,比如手套、肥皂这些。天气越来越热,车间里温度高,是不是可以考虑给一线工人定期供应些清凉解暑的凉茶、绿豆汤?花不了多少钱,但工人们心里暖和。对于像张师傅这样工龄长、贡献大的老师傅,是不是可以设立一个‘特殊贡献津贴’或者给予一些实质性的慰问,让他们感受到厂的关怀和尊重?”

马厂长点了点头:“这些可以考虑,花费不大,意义却不小。体现了组织对工人的关心。另一个方面呢?”

王超顿了顿,说出了他思考的重点,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另一个,是关于职工住房问题。我听说,地区有些大厂,已经开始筹划自建职工宿舍了。厂长,您看,咱们厂区东边不是有一块闲置的坡地吗?位置不错,离厂区也近。咱们是不是……也可以向上级打报告,申请自建一批职工宿舍?哪怕初期先建一两栋,解决一部分最困难职工的家庭住房问题,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能极大地稳定人心,增强凝聚力啊!”

“建宿舍?”马厂长身体微微前倾,神色变得凝重起来,“这可不是小事。资金、建材、土地审批,都是大问题。需要县里、甚至地区批准立项,还要协调计委、城建好几个部门。”

“困难确实有,”王超承认,“但厂长,您想,现在我们厂生产形势好,是县里的利税大户,说话也有分量。如果能解决职工的住房难题,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政绩,也是对‘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方针的最好贯彻。工人们有了稳定的住处,才能更安心工作,减少流动性,这对厂里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先做一个详细的可行性报告,把资金来源(比如从厂里利润中按比例提取福利基金)、选址、初步规划都做出来,拿着报告去找常县长和工业局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