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人选之争(1 / 2)

第六十九章:人选之争

傍晚,王超踏着夕阳的余晖回到家中,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母亲李秀兰正在灶间准备晚饭,姐姐王红在院子里收晾晒的衣服,父亲王建国则坐在堂屋门口的小马扎上,就着最后的天光修理一把旧锄头。

“爸,妈,姐,我回来了。”王超打了声招呼,声音比平时略高了些。

李秀兰从灶间探出头,手里还拿着锅铲:“回来啦?正好,饭快好了。”她注意到儿子神色不同往常,随口问了句,“今天有啥好事?看你精神头不错。”

王超走到水缸边舀水洗手,看似随意地说道:“嗯,是有点事。街道今天正式决定了,豆制品项目可以上马试生产了。”

“真的?!”李秀兰的声音瞬间拔高,锅铲都差点掉地上,她几步从灶间跨出来,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惊喜,“就是你说的那个做腐竹、豆腐干的?”

“对。”王超用毛巾擦着手,点了点头,目光看向父亲和姐姐。

王红抱着收好的衣服走过来,脸上也带着笑意:“小弟,这可是大好事啊!咱们街道还没人正经搞过这个呢!”

王建国修理锄头的动作停了下来,他抬起头,看向王超,虽然脸上依旧是那副惯常的严肃表情,但眼神里却透出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光彩。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儿子,仿佛在重新审视这个不知不觉中已经能独当一面的年轻人。过了好几秒,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街道……让你负责?”

“嗯,刘书记和马主任定的,让我全面负责筹备和试生产。”王超平静地回答,但在父亲的目光注视下,心头还是涌起一股热流。

王建国闻言,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那是一个极其细微的、近乎于无的笑容,却比他平时任何表情都更能表达内心的情绪。他重新低下头,拿起工具继续敲打锄头,但那“叮叮”的声响,似乎比刚才更清脆、更有力了些。他没有再说什么,但这无声的反应,已是最大的认可和骄傲。

“哎呀!我儿子可真行!”李秀兰已经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在院子里转了个圈,又快步走到王超面前,上下打量着他,眼里满是自豪的光,“又是米粉又是豆制品,这……这都成咱们街道的大能人了!他爹,你听见没?超儿当负责人了!”

王红也笑着附和:“妈,您就别晃悠了。小弟一直都有本事,现在不过是更上一层楼。”她转向王超,真诚地说,“小弟,好好干,姐支持你!”

就连在屋里写作业的王刚和王玥也被外面的动静吸引,跑出来得知消息后,王刚一脸崇拜地看着二哥,王玥则拍着手说:“大哥最厉害!以后是不是有吃不完的豆腐了?”

家里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一种扬眉吐气的喜悦。王超看着家人由衷的笑脸,感受着这朴素而真挚的温暖,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牵动着这个家的喜怒哀乐。

晚饭时,家里的气氛格外热烈,李秀兰张罗了一大桌菜。饭桌上,话题自然围绕着豆制品项目展开,家人问东问西,王超也挑着能说的部分,简单介绍了接下来的打算。

第二天,豆制品生产区的灶台和晾晒架在何师傅的指导下改造完毕,老陈那边也传来消息,通过物资局“计划外调剂”的第一批两千斤黄豆已经谈妥,只等街道这边办手续“购买”。万事俱备,只欠人手。试生产需要组建一个精干的小组,人员选拔问题立刻摆上了桌面。

街道小会议室内,烟雾缭绕。马主任、王超,还有负责街道劳动调配的干事老赵,三人正在商讨豆制品试生产小组的人员构成。

马主任嘬了一口烟,率先定调:“小王,老赵,这次试生产,我看是个好机会!咱们街道还有不少毕业在家待业的青年,正好借这个机会安排进去几个,既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也能给小组增添点年轻活力嘛!”他看向老赵,“老赵,你那边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几个?”

老赵连忙翻开一个笔记本:“有有有!我初步筛选了几个,都是家里比较困难,本人也还算老实的。比如东胡同的老李家二小子,毕业半年了还没着落;西街孙家的闺女,手脚挺麻利的……”他一连报了五六个名字,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