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民间疾苦(1 / 2)

进入十一月份后,北方四省皆已大雪纷飞,处处银装素裹。

这雪景看似漂亮,然而大明的百姓,还在挣扎着求得生存,寒冬更甚猛虎。

冬季对于穷人而言,就是一个死人的季节,偏远的村子里,家家户户挂白布。

常常一个州府,能冻死几百上千人,也仅化成奏折里,一句轻飘飘的‘民多冻死’!

哪怕盛唐的开元盛世,李白诗中亦写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诗中所写乃冻死骨,而非饿死骨,相比于饥饿,寒冬便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灾难。

木柴属于家中的财产,是能够拿去卖钱换米的,并不是想烧去砍就有的。

山川河流都是有主的,地主不仅有田,还有大片的山林,柴不是想砍便能砍的。

百姓若想获取木材,便只能步行几十上百里,去远离城镇的,无主山区方能砍柴。

来回动辄三五日,这便有了樵夫这个职业,然而辛苦背下的柴,数量也不会太多。

一担柴百斤左右,也就能卖个一钱六分银,这还是因灾年,物价上涨才高了些。

这时候,便有人会不明白,为何百姓不多穿些衣服?呵呵……

棉衣在这年头是能去当铺,换银子的硬通货!正所谓,一件传三代,人走衣还在。

没有棉衣之人,便只能将芦花柳絮,以舂米的方式,将之捣碎后稍入麻衣夹层。

以此来抵御寒冬,正如杜甫诗中提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这也是崇祯,大力推行石炭的原因,他实在不忍心,眼睁睁看着百姓冻死。

经过刘泽清大案后,各地士绅原本打算,以暴力手段抵抗,朝廷颁布的新政。

此刻,皆已偃旗息鼓,都蛰伏了起来!鲁商商帮,又再次将石炭,运抵了山东各地。

这日天降大雪,济南城中的街巷间,行人杳无踪迹。

济南府惠民局的小二,搓着手哈着白气打开排门,暗自感叹道:哎呀!真冷呀!

一转头,便瞧见门廊下蜷缩着一人,怀中还抱着捧干草,嘴唇也被冻得发紫。

小二快步上前拍了拍,浑身被冻得发抖之人,轻声道:“客官,你快醒醒呀!”

这人也不知是睡着了,还是快要陷入昏迷了,经小二这么一拍惊醒过来。

颤抖着起身道:“不好……不好意思!吸……刚才险些睡着了!”

见人冻得直吸气,小二连忙扶着他,打趣道:“你这哪是睡着呀!怕不是快冻晕咯!”

“走、走、走!快进店取会暖吧!再站这门廊下,你非冻死在门口不可!”

两人走入店内,小二从后间提溜了个,新式的小煤炉出来,放在来人的身前。

暖意直冲其脸颊,刚才冻得发抖的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突然剧烈的咳嗽起来。

小二一拍额头道:“哎呀!忘记告诉你了,石炭这东西吧!切勿对着它大口吸气。”

剧烈咳嗽的客人,突然感觉天旋地转起来,还好小二见机快,一把抄住对方手臂。

陪着不是道:“不好意思,一时疏忽搞忘记了,先扶稳别动,很快便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