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行动成功窃取的“海啸”计划,如同一面冰冷的镜子,照出了华盛顿隐藏在“调停”面具下的狰狞面孔。然而,没等联盟来得及好好利用这份重磅筹码,或者说,正是因为这份筹码的分量过重,局势发生了新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变化。
“海啸”计划的泄露,在华盛顿内部引发了一场剧烈的地震。如此核心的作战计划竟被一个他们视为“地区麻烦”的对手轻易窃取,这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军事失败,更是一场政治和情报界的奇耻大辱。主张对联盟采取更强硬手段的鹰派声音一度甚嚣尘上,要求立刻采取报复性行动。
但更深层的计算很快压过了冲动的怒火。
一份由兰德公司和中情局联合提交的绝密评估报告被摆上了白宫最高决策者的桌面。报告详细分析了与加勒比自由联盟进行全面对抗(甚至只是高强度有限冲突)的潜在代价:
·军事代价:联盟展现出的海军实力(尤其是神出鬼没的核潜艇和精准的远程打击能力)、强悍的特种作战力量、以及那些来源不明却效能惊人的技术装备(如“龙芯”、单兵防护、电子战能力),意味着美军即便获胜,也必将付出远超预期的惨重损失,尤其是在舰艇和飞行员方面。在越战泥潭尚未完全脱身、苏联全球挑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与一个如此难啃的硬骨头在自家后院打一场战争,性价比极低。
·政治代价:“海啸”计划的存在本身一旦被联盟公开,美国将在国际道义上彻底破产,坐实“侵略者”之名,不仅严重破坏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更可能将中间派国家推向苏联阵营。
·技术代价:报告特别指出,联盟所拥有的“龙芯”等技术,其先进性令人匪夷所思,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秘密(甚至暗示了非地球来源的可能性)。与其通过战争毁灭或刺激对方彻底倒向苏联,不如暂时稳住,通过其他方式(间谍、渗透、技术交换)尝试获取。
与此同时,莫斯科方面也通过秘密渠道向华盛顿传递了信息,一方面对“海啸”计划的曝光表示“遗憾”,另一方面则“委婉”地警告,任何试图“彻底摧毁”联盟的行动都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暗示苏联不会坐视一个可能牵制美国力量的地区强权被轻易抹除。
国内,反战情绪日益高涨,经济滞胀的压力让政府焦头烂额。国际石油市场因中东局势动荡而波动,M国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后院,而不是一个燃烧的前线。
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复杂博弈下,华盛顿的最高决策层最终做出了务实的、却也充满屈辱感的决定:战略收缩,暂时搁置武力解决方案,寻求一种“可控的僵持”。
很快,新的信号通过多重秘密渠道释放出来。
哥伦比亚首先感受到了压力。美国减少并最终暂停了对它的军事援助,那些活跃的苏联“顾问”也突然变得低调并开始分批撤离。没有了大哥的支持,波哥大政府的强硬姿态难以维持。
紧接着,那几家率先对联盟实施航运封锁的航运公司突然“转变态度”,宣布“经过重新评估区域风险”,将“逐步恢复”前往联盟港口的业务,理由是“获得了更全面的保险担保”(背后实为美国政府提供了隐性补贴和风险承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态度也出现微妙转变,表示“愿意重新评估”对联盟的贷款项目。
一场由M国国务卿亲自出面、邀请联盟、哥伦比亚及多个拉美国家参加的“加勒比海安全与开发”多边会谈被紧急提议,会谈地点选在了中立的加拿大渥太华。
这一切变化,都被“海蜘蛛”清晰地捕捉并汇报到金斯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