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身着朴素儒袍、自称“求真居士”的中年学者,正在台上侃侃而谈:
“…格物院所为,钻营奇技淫巧,固然能提升些许效率,然则,此等行径,是否已然违背天道自然?《礼记》有云:‘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如今,改河道,易农时,甚至试图窥探星辰之力,此非‘变天’、‘绝地’为何?长此以往,人必失其敬畏之心,招致天谴!近日各地灾异频发,岂非明证?”
他的言论,引来了台下不少守旧派学者和部分被商会流言影响的民众的附和。
“荒谬!”一名墨家弟子立刻起身反驳,“格物之道,乃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以利万民!何来违背天道之说?若按你所言,人皆茹毛饮血,岂不更合‘自然’?”
“此言差矣!”又一名道家打扮的老者捻须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格物之术,过于强调‘人’之能动,已近乎‘僭越’,失了‘无为’之本真,恐非长治久安之道啊…”
争论迅速升级,从学术探讨演变成了理念的激烈冲突。支持格物院的一方强调“利民”与“进步”,反对者则高举“天道”、“自然”、“伦理”的大旗,双方针锋相对,场面一度失控。
类似的争论,并非只发生在百家学宫。在各地的书院、茶肆、甚至街头巷尾,都开始出现这种将技术发展与传统伦理、自然天道对立起来的言论。它们看似只是学术观点之争,却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快速变革的不安,以及对未知力量的恐惧,悄然撕裂着共识。
白虎殿,静室。
张良将一份整理好的、关于近期舆论风向变化的报告呈送给嬴政。
“守护者,情况有些不对劲。”张良眉头紧锁,“这些争论看似自发,但观点出奇的一致,传播也颇有章法。背后…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他们在试图将‘格物’与‘天道’对立起来,从根本上质疑我们‘渐进升级’国策的合法性。”
嬴政看着报告,目光落在“暗星”这个首次出现在情报中的代号上,眼神冰冷。“沈无咎终于把他最毒的棋子亮出来了。不再破坏器物,转而攻击思想,动摇国本。这才是他真正的杀招。”
“我们需要反击!”张良沉声道,“必须揭露其阴谋,阐明格物之道与华夏文明自强不息精神的一致性!”
“自然要反击。”嬴政放下报告,走到那幅巨大的星图前,“但不能只是被动的辩驳。他想要思想之战,朕便给他一场思想的风暴。”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剑:
“传令百家学宫,三日后,举行‘天道与格物’大辩论!允许各方畅所欲言,典客司全程公开记录,刊行天下!”
“同时,以格物院名义,公开征集并解答民众关于新技术的所有疑虑与恐惧!”
“朕,要让阳光照进每一个被阴影笼罩的角落。”
“朕倒要看看,在真理与事实面前,那些藏头露尾的阴谋,能支撑几时!”
他顿了顿,对张良道:
“另外,让黑冰台盯死那个‘暗星’。朕要知道,他到底是谁,他的‘种子’,又到底播撒在了何处。”
“这场仗,已经从明枪暗箭,打到了人心向背。”
“朕,绝不会输。”
静室之外,启明城依旧喧嚣。百家学宫的争论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一场看不见硝烟、却更加凶险的战争,已经在思想文化的战场上悄然打响。联邦所倡导的“渐进升级”之路,迎来了自建立以来,最深刻、也最危险的挑战。而嬴政,这位文明的守护者,已然拔出了他的剑,准备迎接这场关乎未来的灵魂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