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女仙九(1 / 2)

1、悯心登仙

杨正见是眉州通义县一个普通农户杨宠的女儿,从小聪慧过人,心地善良。她不爱脂粉钗环,反倒喜欢清净无为的道理,常一个人坐在溪边发呆,看云卷云舒,听流水潺潺。父母虽觉得她性子古怪,却也怜惜她纯真,由着她去。

转眼杨正就到了出嫁的年纪,父母为她定下同郡王家的亲事。王家是富户,好结交宾客,整日门庭若市。杨正见嫁过去后,虽不习惯这般热闹,却也安分守己,侍奉公婆,从无怨言。

一日,王家大宴宾客,公婆命她去厨房帮忙料理鱼脍。她走到水盆边,见几条活鱼在浅水中挣扎,腮帮一开一合,眼珠黑亮亮的,竟像是含着泪。她心头一颤,伸手轻轻拨弄鱼鳍,那鱼竟也不逃,反而贴着她的指尖游动,仿佛通人性。她忽然觉得,这鱼若被宰杀,实在可怜。

正犹豫间,外头传来公婆的催促声:“鱼脍怎么还没好?客人都等急了!”杨正见一惊,手一抖,鱼从指缝滑回水中。她咬了咬唇,终究没忍心下手,索性丢下刀,从后门溜了出去。

她一路狂奔,不敢回头,生怕被追上责骂。不知不觉间,竟跑到了荒郊野径,四周草木葱茏,鸟鸣清脆,与王家的喧嚣截然不同。她这才停下脚步,发现自己已走了数十里,却丝毫不觉疲倦。

天色渐暗,她望见前方有一条花木夹道的小径,花瓣纷飞如雪,幽香扑鼻。循着香气走去,尽头竟是一座简朴的山舍,门前站着一位女道士,青袍素簪,目光清亮如泉。

女道士见她神色惶惑,微微一笑:“迷路了?”

杨正见喘着气,将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道来。女道士听罢,点头道:“你有悯人之心,又肯舍己从善,是个有缘人。”说罢,便留她在山舍住下。

这山舍位于蒲江县主簿化旁,环境清幽,唯有一处不便——没有水源。女道士便让杨正见每日去山涧汲泉。奇怪的是,女道士自己从不进食,却常常下山替杨正见化缘求粮,数年如一日。杨正见心中感激,侍奉师父越发恭敬勤恳,挑水扫地、诵经打坐,从不懈怠。

一日,杨正见照例去山涧打水,忽见泉水深处浮起一颗莹润如玉的白石,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她伸手捞起,那石头竟微微发热,触之如暖玉。她心生欢喜,带回山舍给师父看。

女道士接过石头,细细端详,忽然叹道:“你果然有仙缘。”原来,这白石是天地灵气所钟,唯有福德深厚之人才能得见。女道士微微一笑:“我本欲多留你几年,如今看来,时候到了。”

当晚,女道士将白石置于香炉中焚香祝祷。次日清晨,杨正见醒来,发现山舍空无一人,唯余一缕清香袅袅。她推开窗,见远处霞光万丈,云海中似有仙鹤翩跹。她忽觉身轻如燕,踏云而起,竟随那鹤群飞向天际。

后来,蒲江县的百姓传言,曾有人在山中见过杨正见,她衣袂飘飘,笑颜如初,身旁跟着几只白鹤。人们都说,她是因一念之仁,得了仙缘。

悯心登仙,一念通天。世人常道修仙需苦练金丹、参透玄机,却不知真正的机缘,往往藏在一颗柔软慈悲的心里。

2、蜕凡成仙

董上仙是遂州方义的一个姑娘,十七岁,生得极美,却性情淡泊,不贪饮食,只爱清静。乡邻见她姿容脱俗,举止不凡,都称她为“上仙”。

一日,紫云忽然垂落她家院中,天乐悠扬,两名青衣童子踏云而来,引她升天。父母愚钝,见状嚎哭不止。她已飞升数十丈,闻声不忍,又降回凡间,紫云童子随即消散。

数月后,天象再现,她再度飞升,父母又哭,她只得重返。唐玄宗崇仙,闻讯召她入长安。月余后,她请归故里,朝廷遣人送还。百余日后,紫云三度降临,父母仍哭号挽留。这回,她不再回头,只蜕下一具空壳,如蝉衣般轻盈完整,真身则随仙童飞入云端。

家人将她遗蜕漆存,朝廷在其故居建上仙、唐兴二观,至今仍在涪江畔。

蜕凡成仙,去留由心。世人常困于亲缘执念,却不知真正的超脱,是既能怜世情,也敢斩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