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36章 神仙三十六

第36章 神仙三十六(2 / 2)

裴尉捏着那缕松针立于衙署阶前,望着檐角化尽的残雪。怀中那份辞官的文书,墨迹早干。他忽地一笑,将松针迎风一撒,任其卷入市井烟火深处。原来真正的贵气,不在拒人千里的高门,而在向风雪敞开的一扇柴扉;人海中最孤高的身影,有时反倒在俯身拾起一张草席的瞬间,触到了青云。

3痴仙

御史魏方进府邸里,有个十五岁的幼弟,成日蜷在廊角石阶下。涎水混着涕泪,在他破旧的前襟上结成硬壳,十指乌黑,总在泥灰里抠挖。阖府上下,连粗使仆役都绕着他走,暗地里唤他“脏痴儿”。唯有一个出嫁的姐姐魏氏,每回省亲,必蹲在那孩子面前,用温水浸透的软巾,一点点拭去他脸上的污浊。仆妇们嫌恶,她便亲自动手为他沐浴更衣。那孩子木然由她摆弄,只有姐姐梳理他纠结的乱发时,僵硬的脖颈会微微向那温软的掌心靠拢。

一日午后,痴儿又在府门边晒太阳,十指在脖颈间抓挠,发出沙沙的声响。几个邻人正指指点点,长街尽头忽地卷起一阵风尘。只见数十骑人马簇拥着一位朱衣官人,蹄声如雷,转瞬便到了阶前。朱衣人滚鞍下马,目光如电一扫,竟直直走向那蜷缩的痴儿,在众目睽睽之下,撩袍跪倒,俯身叩拜,额头深深触地:

“仙师,末将来迟!”

阶前死寂。那痴儿抓挠的动作蓦地停住,缓缓抬起头。脸上浑浊的泪痕鼻涕依旧,可那双眼睛——竟如古井深渊,寒光凛冽,直刺人心!他开口,声音清越如金玉相击,字字砸在青石板上:

“缘何迟误?所勾当之事可了结?”

朱衣人伏地更深:“已有次第。”

痴儿眉峰一蹙,竟带出雷霆之威:“何不速速了断?退下!”

朱衣人诺诺连声,率众翻身上马,蹄音远去如一阵急雨。痴儿眼中那逼人的神光,倏忽熄灭,如同燃尽的灯芯。他重新缩回身子,涎水又顺着嘴角淌下,手指继续在脖颈间无意识地抓挠,仿佛刚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只是日头下恍惚的梦影。

当夜,痴儿无声无息地去了。魏府上下虽惊疑白日之事,却也只是按例草草收敛,一具薄棺,几锹黄土便打发了。只有魏氏姐姐,扑在冰冷的棺木上,哭得几欲昏厥。小殓那日,她趁无人,抖开一个包袱,将一件叠得齐整的明黄绣花袄子,轻轻覆在弟弟胸前。袄子针脚细密,是当年她亲手缝制,痴儿唯一一件体面衣裳。她指尖抚过那冰凉的绸面,终是替他掩上了棺盖。

不久,安史乱起,潼关失守。魏方进扈从玄宗仓皇西奔,魏氏亦随驾颠簸。行至马嵬驿,六军鼓噪,杀声震天!宰相杨国忠顷刻间被乱兵剁成肉泥,魏方进仗着御史身份上前呵斥,话音未落,几柄雪亮横刀已穿透他的胸膛!魏氏躲在驿馆窗后,眼睁睁看着兄长血溅当场,惊怖得浑身僵冷。乱兵如嗜血的蝗群,直扑驿馆,木门在撞击下发出刺耳的呻吟。

魏氏退无可退,缩在墙角,闭目待死。千钧一发之际,窗外陡然响起一片金铁交鸣、战马嘶鸣之声,竟盖过了驿馆外的喧嚣!她惊疑睁眼,只见窗外庭院里,不知何时竟列着一队铁甲森森的阴兵,为首者朱袍金甲,正是当日叩拜阶前之人!阴兵队列整齐,如一道冰冷的铁壁,将追来的乱兵尽数阻隔在外。月光照不透他们玄色的铠甲,只有一片肃杀的死寂弥漫开来。

乱兵被这无声的威势震慑,竟一时不敢上前。魏氏趁此间隙,也不知哪来的力气,撞开后窗,滚入驿墙外漆黑的野地,没命地向山林深处狂奔。她跌跌撞撞,荆棘撕破了裙裾,身后驿馆的杀伐声渐渐远了。直到力竭瘫倒在一片荒草中,才敢回头。马嵬驿方向火光冲天,而方才庭院里列阵的阴兵,已如雾气般消散无踪,仿佛从未出现。

魏氏伏在冰冷的泥土上,剧烈喘息,怀中似乎还残留着弟弟棺木的寒气。她颤抖的手下意识地抚过衣襟,仿佛隔着千里黄土,又触到了那件陪葬的黄袄。原来最深的守护,有时竟披着世人最轻贱的皮囊。那痴儿十五载的沉默与污浊,如同包裹明珠的污泥,唯有至亲者不肯移开的目光,才能穿透这层遮蔽,认出那沉默之下,足以扭转生死的庄严回响——它以最卑微的形貌降临,只为在命运倾覆的刹那,替你挡住那致命的一刀。

4、云门仙窟

北海李清,染坊里泡大的富贵闲人。李家大宅占去半条街,子孙姻亲上百口,个个在益都城盘着生意,活成当地一霸。每年李清寿辰,朱漆大门前车马赛道,锦缎金银流水般抬进库房。他却只穿粗布袍子,三十年没沾过荤腥,库中珍宝蒙尘,倒成了他心头一块赘肉。

六十九岁生辰前,李清忽大开筵席。酒过三巡,他起身环视满堂儿孙:“这些年,你们孝敬的寿礼堆成了山,可我连箱盖都懒得掀。这些劳什子,耗你们血汗,于我不过粪土。”满座错愕间,他话锋陡转:“云门山有神仙洞府,我意已决——生日那日,坐竹筐吊入深渊。若有仙缘,自当归返;若绳断命绝,也是天数!”

此言如冰水泼进沸油。长子扑通跪倒:“万丈绝壁,毒虫妖魅横行!爹何苦以千金之躯犯险?”李清拂袖:“心意已定。若再阻拦,我便孤身前往,连竹筐绳索的安稳也不得了!”

众人见他眼中有火,只得含泪备下手臂粗的麻绳,特制了可容一人的大竹筐。寿诞那日,云门山巅人潮如蚁。千百乡邻仰着脖子,看李清端坐筐中,朝霞给他白发镀了层金边。辘轳转动,竹筐沉入峭壁裂隙,像一粒粟米坠入墨海。

麻绳嘶嘶摩擦岩壁,李清在黑暗中下坠了仿佛半辈子。终于筐底一震,触到实地。举头唯见碗口大的天光,四壁阴湿,只容转身。他摸索许久,指腹忽触到一道石缝。奋力推去,竟砰砰洞开!眼前豁然铺展一片奇景:晴空如洗,白云垂地,琼楼玉宇悬于云海,奇花异树缀满琉璃枝桠。长街洁净无尘,几个白衣人缓步徐行,衣袂飘然欲飞。

李清心头狂跳,趋前欲问。白衣人却视若无睹,径直穿他身体而过!原来此地仙凡殊途,他不过一缕误入的游魂。正茫然时,忽闻仙乐缥缈,一座朱门洞开,仙官簇拥着一位神君乘云而出。神君目光如电,竟直刺李清藏身的云霭:“何人窥伺?”

李清魂飞魄散,伏地颤声:“北海凡夫李清,叩求仙缘!”

神君神色稍缓:“汝尚有三十年尘债未了。此非久留之地,速归!”袖袍一拂,李清如断线纸鸢倒飞而出,重重摔回初入的狭洞。仰头望去,那维系性命的麻绳,正被山巅罡风撕扯出刺耳的断裂声!

“嘣!”绳断的闷响如丧钟击在心头。李清瘫坐在地,寒意从脚底窜上脊梁。天光缩成惨白一点,四壁岩石挤压过来。他发疯般捶打石壁,指甲翻裂,血混着岩粉簌簌而落。不知挣扎多久,终于触到一处松动石块。野狗刨洞般抠挖半日,竟扒出个隐秘孔洞!洞中端放一只石函,函内是三卷青囊书册。

他颤抖着捧出书卷,就着微弱天光翻开——满纸蝇头小楷,竟全是治小儿惊风、痘疹、疳积的医方!长生梦碎,李清万念俱灰,背靠冷壁,任浊泪滚落。直到天光转暗,求生之念才猛地惊醒。他吞下怀中冷饼,积攒气力,抠着岩缝向上攀爬。血痕在石壁上蜿蜒,待他如破口袋般摔出洞口,已是三天后的深夜。

李清蓬头垢面潜回北海,自称外乡游医。未几,青州突发小儿疫疠,高烧抽搐,夭折者枕藉。李清翻出青囊书,按方配药。第一剂灌下,一个眼瞅着断气的孩子竟睁了眼,烧热渐退。消息如野火燎原,李家老宅门槛被求医者踏平。他昼夜坐诊,药渣在院中堆成小山。昔日空积财货的库房,如今堆满干激的米粮布匹,更有病愈人家将幼儿的生辰八字塞进门缝,求认他作义父。

齐鲁之地忽掀起求道狂潮。千百人涌向北海,想拜这“神医”为师,窥探“仙术”。李清闭门谢客,只将青囊医方抄录散发。永徽五年春,他忽对门徒道:“吾欲往泰山,观天子封禅盛典。”当夜,一骑青驴出了北门,从此消失在泰山苍茫云雾之中。

李清攀爬半生,所求者羽化登仙,所得者青囊一卷。当他蘸着血泪翻开那救世的药方时才懂得:真正的飞升,未必在彩云之巅,而在俯身泥泞时掌心托起的那缕微弱的呼吸。仙缘玄妙不可追,然人间每一双被病痛蒙蔽又重现清亮的童眸,何尝不是照见大道的明镜?那卷无意得来的医书,终将他渡到了连神明都未曾指点的彼岸——原来济世活人处,自有青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