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南昌的小精怪二(1 / 2)

可刚开张没多久,就来了一群“熟面孔”——正是前天在王记汤铺“薅羊毛”的那伙人,为首的汉子扛着块布幡,上面写着“尝遍南昌汤”,身后跟着几个背着竹篓的伙计,一进茶馆就扯开嗓子嚷嚷:“老板,你们这的瓦罐汤能免费试喝不?给我们每人来三碗,我们要记在布幡上,凑够‘百汤谱’!”说着就伸手去柜台里抓瓦罐,指节粗大的手差点碰倒刚熬好的乌鸡汤罐。

小罐罐赶紧滚过去,用圆滚滚的罐身挡住柜台,罐口“呼呼”冒起热气,像在摆“护汤阵”。那汉子不耐烦地抬脚把它踢开,陶土罐身撞在门槛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哪来的破瓦罐,也敢挡老子的路!”小罐罐被踢得在地上滚了三圈,罐身的补丁裂开道小缝,陶土碎片掉了两块,它急得罐底“笃笃”响个不停,赶紧释放“护汤微光”,淡金色的微光落在汉子的手背上,烫得他“嗷”地叫了一声,往后跳了半步,手背红了一片。

“你这瓦罐咋还会发烫?邪门得很!”汉子气得撸起袖子,就要伸手去抓小罐罐,幸好王阿婆拎着锅铲从汤铺跑过来,锅铲“啪”地拍在柜台上,对着汉子就喊:“你敢欺负小罐罐!我这百年汤铺不做你生意!赶紧走!”周围的游客也纷纷围过来指责:“人家木牌上写得明明白白,每人限尝一碗,你非要多要,脸皮也太厚了!”“这小瓦罐护汤护得这么尽心,你还踢它,太不讲理了!”

那汉子被说得脸涨成猪肝色,扛着布幡就要往外走,走之前还不忘瞪了小罐罐一眼,结果小罐罐趁他不注意,用罐底弹起块陶土碎片,正好砸在他的布幡杆上,布幡“哗啦”一声歪了,上面的字也糊了一块。小罐罐得意地转了个圈,罐口纹饰亮得像镀了层金,“笃笃”响的节奏都快了不少,像打了场漂亮的胜仗。唐笙蹲下来,用手指轻轻摸了摸它的罐身:“小罐罐真勇敢!以后再有人欺负你,我们都帮你撑腰!”

解决了这伙“薅汤”的人,茶馆的生意越发红火。唐笙还特意在茶馆里设了“瓦罐汤体验区”,摆上小灶台和陶罐,让游客自己动手熬汤,瓦罐仙们在旁边当“小师傅”——小罐罐围着灶台转,看到火候太旺就用罐底碰碰柴火,像在说“火大啦”;瓦罐爷爷则趴在食材筐旁,看到有人把海带和鸡肉放一起,就用罐口蹭蹭人的手,提醒“这俩搭着不鲜”。有个穿蓝布衫的游客熬汤时不小心把盐放多了,小罐罐赶紧滚过去,用罐底敲了敲他的手腕,又指了指旁边的清水碗,那游客恍然大悟,赶紧加了点水,汤的味道瞬间变得正好。还有个小姑娘把汤熬糊了,眼圈红红的快要哭了,瓦罐爷爷赶紧飘起迷你汤雾,淡白色的雾霭裹住陶罐,把糊味压了下去,还飘出点肉饼汤的鲜香,小姑娘破涕为笑,对着瓦罐爷爷连连道谢。

孙悟空也凑过来要体验熬汤,他撸起毛茸茸的袖子,抱起一个比他脑袋还大的瓦罐,往里面塞满了五花肉、香菇、笋干,还抓了把枸杞、桂圆往里放,活像在堆“食材山”。王阿婆在旁边劝:“孙大圣,汤要讲究荤素搭配,放太多肉会腻的!”可孙悟空根本不听,还往里面加了勺辣椒粉:“俺老孙就爱吃肉!加辣才够味!”结果汤熬了没一会儿,就变成黑乎乎的稠糊,还飘着股焦味,连瓦罐仙们都忍不住“笃笃”响,像在捂嘴笑。孙悟空舀了一勺尝了尝,刚碰到舌尖就吐了出来,舌头烫得直甩:“这汤咋比俺老孙的金箍棒还咸,还带股糊味!”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王阿婆赶紧盛了碗刚熬好的鸡蛋汤递给他:“孙大圣,熬汤跟打仗不一样,不是东西越多越好,得讲究个‘刚刚好’,跟做人一个道理哩!”孙悟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拿起个小瓦罐,跟着王阿婆学熬肉饼汤,这次他只放了一块肉、一个蛋,火候也控制得刚刚好,熬出来的汤鲜香四溢。他举着瓦罐凑到小罐罐面前,小罐罐凑过去闻了闻,罐底“笃笃”响得飞快,像在说“好喝!比刚才的糊汤强十倍!”

傍晚时分,南昌米粉节的热闹顺着老街飘过来——青石板路上挂满了红灯笼,卖米粉的摊位前排起长队,有的摊主还耍起了“炒粉绝活”,大铁锅颠得“呼呼”响,米粉在锅里翻着跟头,红油裹着葱花飘出老远,连赣江的风都带着股香辣味。唐笙提议去逛米粉节,大家都举双手赞成,瓦罐仙们也想跟着去,小罐罐还特意找了个竹编小篮,让孙悟空把它放在篮子里,陶土罐身露在外面,像个好奇的“小乘客”。

米粉节上,孙悟空刚闻到炒粉香就走不动道了,他挤到一个摊位前,指着大铁锅喊:“老板,给俺老孙来一大碗!多放辣椒!”摊主舀了满满一碗南昌炒粉,红亮亮的米粉裹着肉末和青菜,孙悟空接过碗就往嘴里扒,吃得满嘴是油,连嘴角的绒毛都沾了粉,金箍棒靠在旁边,上面也蹭了不少红油。哪吒则找了个卖清汤米粉的摊位,要了碗加葱花的米粉,细白的米粉泡在鲜美的汤里,他吃得慢条斯理,还不忘给小蝶蝶递了根米粉,小蝶蝶用触角碰了碰,觉得没有诗碑旁的墨香好闻,又把米粉推了回去,像在优雅地“拒绝”。二郎神买了碗炒粉,还加了勺萝卜干,边吃边帮小蝶蝶赶飞虫,怕虫子碰到它受伤的触角。

瓦罐仙们则被一个卖“绳金塔瓦罐汤”的摊位吸引了——摊主是个留着长胡子的老伯,正用粗陶罐熬汤,罐底的炭火“噼啪”响,汤香飘出十几米远。老伯说这汤用的是绳金塔下的老配方,熬汤的水都要提前晒三天,喝着能尝到“老南昌的烟火味”。瓦罐爷爷赶紧滚过去,围着灶台转圈吸收汤香,深褐的罐身慢慢泛起光泽,绳金塔纹饰也亮了起来;小罐罐趴在灶台边,蹭着从罐口冒出来的热气,罐身的补丁也渐渐看不太清了。老伯看到这几只圆滚滚的瓦罐,笑着从锅里盛了碗汤,放在地上:“你们这些小瓦罐,肯定是来蹭汤香的吧!这碗汤给你们,补补力气!”瓦罐仙们围着汤碗,罐口齐齐对着老伯“笃笃”响,像在鞠躬道谢,然后才慢慢吸起汤香,陶土罐身越发光亮。

逛完米粉节,大家踩着夜色回到滕王阁——经过一下午的清理,滕王阁的木雕重新焕发出温润的光泽,蛀虫全被清理干净,连木缝里的潮气都散了不少。滕王蝶们的翅膀也恢复了鲜艳,朱红与明黄的翅面缀着金粉,小蝶蝶的触角也不红了,飞起来灵活得像片小羽毛。滕王婆婆高兴地扇动翅膀,指挥滕王蝶们围着滕王阁飞成一圈,几十只蝴蝶同时展开翅膀,翅面映出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句,随着晚风轻轻飘动,淡红色的光带绕着飞檐转,像把诗行刻在了夜色里。游客们纷纷停下脚步,仰着头看这神奇的景象,有人还拿出纸笔,想把这美景画下来,连空气里都飘着诗意。

第二天清晨,赣江的雾气还没散尽,“吃瓜茶馆”的红灯笼就亮了起来,陶土招牌上的“吃瓜茶馆”四个字沾着露水,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王阿婆凌晨三点就起了床,在灶台前熬了十几罐瓦罐汤,有肉饼汤、鸡蛋汤、乌鸡汤,还有南昌特有的“藜蒿腊肉汤”,汤香混着院子里的桂花香,飘出半条老街,引得早起的街坊和游客循着香味赶来,门口很快排起了小长队。

“这汤香也太勾人了!”排在最前面的是个挑着货郎担的汉子,他放下担子,探头往院子里看,正好看到小罐罐滚着陶土碗过来,罐口飘着迷你汤雾,像个会移动的“小暖炉”。汉子忍不住笑了:“这小瓦罐还会递碗?真是新鲜!”小罐罐赶紧用罐底托着碗递过去,罐口轻轻碰了碰他的手,像在说“快接好”,结果手劲没控制好,碗差点掉在地上,幸好汉子眼疾手快接住了,引得周围人都笑了起来。

孙悟空穿着王阿婆找的粗布褂子,褂子太长,遮住了他的半截腿,他还特意在腰间系了根红布条,手里端着个大托盘,托盘上放着三碗瓦罐汤,雄赳赳气昂昂地往客人桌前走。可刚走到院子中央,就被地上的灯笼绳绊倒,托盘“哗啦”一声翻了,三碗汤全洒在地上,汤渍溅到了旁边一位穿青布衫的书生裤腿上。

“哎呀!俺老孙不是故意的!”孙悟空赶紧爬起来,手忙脚乱地想帮书生擦裤子,结果越擦越脏,把汤渍蹭得更大片。书生却没生气,反而笑着说:“孙大圣不必在意,这汤香沾在裤子上,倒像是带了瓶‘南昌香露’,走到哪都有人问我在哪买的!”孙悟空一听,眼睛一亮:“真的?那俺老孙再给你盛一碗汤,让你多沾点香!”说着就跑去灶台边,结果又被小罐罐绊了一下,这次直接摔了个“猴啃泥”,脸正好贴在刚熬好的乌鸡汤罐边,把罐口的汤雾全吸进了鼻子里,打了个带着鸡汤味的喷嚏,把旁边的滕王蝶都吹得飞了起来,像群被风吹走的“小彩纸”。

院子里的人笑得前仰后合,有个卖糖葫芦的老汉笑得太急,糖葫芦都掉了一串,正好落在孙悟空的头上,红山楂粘在他的毛上,像戴了个“糖葫芦帽”。孙悟空摸了摸头上的糖葫芦,也跟着笑:“俺老孙今天真是‘倒霉又幸运’,摔一跤还能得顶‘糖葫芦帽’!”说着就摘下糖葫芦,咬了一颗,酸得他直咧嘴,又赶紧吐了出来,引得大家笑得更欢了。

唐笙赶紧过来解围,给书生重新盛了碗汤,又帮孙悟空把褂子上的汤渍擦干净,还特意把灯笼绳往旁边挪了挪,免得再有人绊倒。小罐罐也知道自己闯了祸,赶紧滚到孙悟空脚边,用罐口对着他的裤子释放“护汤微光”,淡金色的微光落在汤渍上,没一会儿,裤子上的汤渍就消失了,还留下淡淡的汤香。孙悟空惊喜地拍了拍小罐罐:“你这小家伙,还有这本事!以后俺老孙的脏衣服都归你管了!”小罐罐赶紧滚开,像在说“才不要”,逗得大家直笑。

茶馆的“故事角”更是热闹,瓦罐爷爷坐在用陶土碎片拼的小台上,罐口飘着汤雾,正给围坐的游客讲绳金塔的传说。“以前啊,南昌有个叫绳金塔的地方,塔下埋着三样宝贝:金绳、金瓶、金莲花。有一年夏天,赣江发大水,百姓们没吃没喝,都快饿晕了,我们瓦罐仙就爬进绳金塔,用陶土罐接塔上的雨水,再把百姓家里剩下的粮食放进罐里熬汤,熬出来的汤啊,又鲜又暖,百姓们喝了汤,就有力气抗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