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道之恒道 > 第144章 长平之战(四)

第144章 长平之战(四)(2 / 2)

“白起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以擅长野战歼灭敌军而声名远播。他的战术精妙无比,总能在战场上找到敌人的弱点,然后给予致命一击。他一生未尝败绩,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正因为如此,他被世人誉为‘人屠’,这个称号虽然有些残忍,但也确实反映了他在战场上的冷酷和无情。他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为杰出的统帅之一,也是歼灭战的卓越典范执行者。面对这样的对手,你最后失败也是情有可原的。”

就在此刻,赵括的内心仿佛被千万把刀子同时搅动一般,剧痛难忍,他不禁发出了一声凄厉的慨叹:“长平之战的惨败,责任完全在于我啊!”他的声音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和自责,仿佛要将这痛苦的呐喊传遍整个天地。

赵括痛苦地回忆起那场惨烈的战役,他懊悔不已地想道:“如果当时我能听从劝告,依靠坚固的阵地,坚守不出,又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呢?”他深知自己在战术上的失误,过于轻敌冒进,导致了军队的覆灭和国家的灾难。

然而,赵括的懊悔并未止于此,他接着悲叹道:“即便最终还是失败了,但至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凄惨啊!我不仅让无数赵国的将士白白牺牲,还将赵国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赵国和赵国人民的愧疚,觉得自己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王大东边摇头边叹息道:“你所言不假,然而,也不能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你一个人身上啊!要知道,赵国国力虽然不错,但相比秦国来讲,还是有不少差距的,长平之战实际上是秦赵两国综合国力的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即便廉颇继续坚守,赵国也难以逃脱覆灭的厄运。而你也并非一无是处,在绝境之中,你仍能组织突围,也并非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况且,赵国换将,也是因为粮草匮乏的缘故,赵王未能深思熟虑,妄图通过速战速决来摆脱困境,这才逼迫你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当时你们都不知道秦军的主帅已然换成了白起,他的战术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无懈可击。即便是赵国更换其他将领,面对白起那天衣无缝的包围战术,胜算也是微乎其微啊!”

此时,赵括不禁慨叹:“听闻我战死后,族人竟然以父亲的封号‘马服’为氏,而后改姓‘马’,成为马姓的重要起源之一,东汉初期的名将马援,正是我三弟的后人,对吗?师叔!”

王大东道:“没错,而现今台湾地区的前领导人马英九,其身世背景颇为有趣。他乃是湖南湘潭马氏第22世孙,其族谱可追溯至你儿子赵兴这一脉。想当年,这一脉历经改姓等诸多变故,却依然顽强地繁衍至今。所以说,你也不必过于伤悲,毕竟你的血脉并未断绝,后继有人啊!”

王大东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如今,学者们对长平之战的双方研究得更为深入一些,相较于你们当时所了解的情况,可谓是更加全面。他们普遍认为,这场战役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不知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第一方面,长平之战,秦赵对峙,究竟谁更拖不起呢?

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已经僵持不下近3年之久,如果这种对峙的局面持续下去,那么究竟哪一方会先支撑不住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秦国将会被这场持久战拖垮,而赵国则会面临崩溃的命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综合国力方面,秦国相较于赵国更胜一筹。

从地图上观察,赵国的领土面积虽然并不小,但实际上其北方的五原郡、云中郡、九原郡、雁门郡和代郡这五个郡都属于边境地带,当地的百姓主要以游牧为生,人口稀少,且缺乏粮食种植的条件。相比之下,赵国真正具有农业基础的郡只有邯郸、太原和中山这三个地方,而这三个郡的面积加起来还不到赵国总面积的一半。

而秦国方面,关中和巴蜀这两块地方都是名副其实的粮仓,其面积甚至比赵国的核心产粮区还要大上不少。如果秦国仅仅只有这两块肥沃的土地,那么秦赵两国的综合国力或许还能保持相对均衡。

然而,秦国的实力远不止于此。除了关中和巴蜀,秦国还拥有另外三块极其重要的土地。

首先是原楚国的南郡和南阳郡。南郡曾是楚国的都城所在地,后来被白起率军攻克。而南阳郡则是申国的旧地,历经漫长岁月的经营,这里的发展可谓根深蒂固。秦国得到这两个郡,就相当于掌控了楚国最为核心的区域。

其次是河东郡和河西郡。河东郡可谓是晋国和魏国的心脏地带,晋国的都城绛都以及魏国的都城安邑,都坐落在这片土地上。河西郡更是当年吴起镇守的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秦国将这两个郡纳入囊中,无疑是掌握了魏国的核心地块。

最后是三川郡,这里不仅有韩国的旧都宜阳,还有黄河以北的大城野王。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征战,成功地将这块韩国的核心之地收入囊中。

秦国在鲸吞楚国、魏国、韩国的核心地块后,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其综合国力远胜赵国。如果双方继续僵持不下,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赵国无疑会像风中残烛般被率先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