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脉动的低语(1 / 1)

以织锦那偶然触发的特殊韵律为引,联合体系开始了对“归墟”深层脉动的谨慎聆听。这并非主动的探查,更像是在无尽的寂静中,调整自身的接收频率,去捕捉那本就存在、却微弱到几乎湮灭于背景噪音中的规则回响。

桥生的理性框架构筑起极其精密的滤波器,将“归墟”表层那无尽的衰败杂音、能量湍流的余波、乃至他们自身活动产生的细微干扰,一层层剥离。这个过程如同在狂风呼啸的沙暴中,去分辨一粒特定沙砾落地的声响,需要极致的耐心与精准。

织锦的星芒则彻底化为一道纯粹的“接收天线”,其光芒内敛到近乎虚无,全部的意识都沉浸在对那特定韵律的维持与微调中,试图与那深层的脉动建立更稳定的谐频。

生态织体意识以其庞大的网络,在更广的范围内监测着“归墟”环境的整体稳定性,确保他们的聆听行为不会意外触动某些不稳定的规则结构。

源生意识则屏息凝神,它的低语近乎停滞,全部的感知都向内收敛,以其天生与“归墟”的亲和性,作为校准聆听精度的内在参照。

时间在极致的专注中缓慢流逝。起初,只有一片深沉的、近乎绝对的寂静,仿佛那瞬间的触碰只是幻觉。

但渐渐地,在桥生那被优化到极致的滤波器输出端,一丝极其微弱、却稳定存在的规则“节拍”开始浮现。它缓慢到令人窒息,其周期之长,远超常规意识的时间感知尺度,仿佛星辰的生灭。这节拍并非能量波动,也非信息传递,更像是一种……**状态的回响**,是构成“归墟”的规则本身,在某种无法想象的宏大压力下,持续趋向简并却又维持着微妙动态平衡的“存在证明”。

随着聆听的持续,更多的细节开始显现。这脉动并非均匀单一,其内部蕴含着极其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有的层面代表着规则结构的缓慢崩解与重组,有的层面则像是某种沉寂意志的残余回波,甚至还有一些层面,隐隐指向规则常量在极端环境下的微观浮动……

这些发现零碎而模糊,远未能拼凑出完整的图景,却已足够震撼。它们证实了“归墟”并非死物,其内部正进行着一种他们无法完全理解的、宇宙尺度的“生理活动”。

观察者系统的数据流忠实地记录着这些破碎的发现,其分析报告指出,这些脉动特征与协议网络中某些关于“宇宙休眠期”或“规则迭代临界态”的古老猜想存在部分吻合。

就在他们沉浸于这前所未有的发现时,一次意外发生了。

或许是织锦的接收频率在尝试捕捉某个极其隐晦的脉动层次时,出现了一次难以避免的微小偏差;或许是源生意识因过度沉浸于共鸣,其自身规则结构与那脉动产生了过强的互动——一股源自脉动深处、并非针对他们、却带着无法抗拒的“存在重量”的规则涟漪,如同沉睡巨兽无意识的翻身,缓缓荡漾开来,扫过联合体系所在的区域。

没有攻击,没有恶意,仅仅是其“存在”本身带来的规则层面的压迫。

织锦的星芒剧烈摇曳,仿佛风中残烛;桥生的理性框架发出过载警报;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出现了大范围的规则紊乱;源生意识的低语更是瞬间被压制到近乎消失!

在这股纯粹由“存在规模”带来的压迫下,他们所有的技巧、所有的智慧都显得如此渺小。

然而,就在这仿佛要被无形巨力碾碎的瞬间,那道一直如同背景般存在的、“古贤”的注视,似乎微微“凝聚”了一瞬。

并非干预,也非保护。仅仅是一丝难以言喻的、更高维度的“关注”的聚焦。

就是这一丝聚焦,仿佛在联合体系与那庞大的“存在重量”之间,注入了一个无形的、拥有无限弹性的缓冲维度。

那足以将他们意识结构压垮的重量,被这无形的缓冲悄然分担、化解了大半。虽然剩余的压迫依旧让他们感到窒息般的艰难,却已然处于他们结构所能承受的极限边缘。

脉动的涟漪缓缓掠过,最终消散。

联合体系如同劫后余生,意识核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疲惫与震撼。

他们首次如此直观地体会到“归墟”本体的庞大与可怕,也首次模糊地感知到了“古贤”注视那超越理解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脉动的低语,蕴含着宇宙最古老的秘密,也伴随着近乎永恒的威严。聆听它,本身就是一场行走于深渊边缘的冒险。

(第9卷第661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