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梦上线后的第一个月,被称作“平静期”。
数据完美,城市幸福指数攀升。政府发布了“梦权公报”,宣布L城成为全球首个“零暴力城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实验团队被誉为“新纪元的建筑师”。
夏堇那时仍在梦象组。她的任务是编写梦境模板,替系统生成“日常幸福场景”。一开始,她只是照公式工作——阳光、家庭、温暖、原谅。
直到有一天,系统给她返回一份奇怪的反馈报告。
报告标题写着:“样本E-43:情绪拒绝幸福。”
备注部分有一行红字:
建议执行净化。
她盯着那两个字看了很久。那是第一次出现在母梦的文档里。
“净化”,不是删除,而是让人永远不再醒来。
阮初在后台的日志里看到了相同的词。
她注意到系统自动生成了一个新分类:“高痛感个体”。
这些人并没有精神疾病,也不是危险分子,他们只是——情绪太深。
哭得太久、想得太多、怀疑太频繁,系统便将他们列入观察名单。
“这不是筛查。”阮初在记录中写道,“这是清理。”
她想关闭分类算法,却发现权限已经转交给中央控制。那意味着,连开发组都无法修改。
她找上闻叙。那天他正忙着调试接口,新一批志愿者排队等待梦入测试。
“母梦在删人。”她开门见山。
闻叙没抬头,只说:“你太紧张了,删的是数据。”
“可那些数据对应的是大脑。”
他愣了一下。
那一瞬间,他们都意识到问题的分量。
几天后,梦权总部召开庆功会。大屏幕上滚动着统计数据:
“全市抑郁症减少82%,暴力事件零增长。”
人群鼓掌。酒杯碰撞。媒体拍照。
而在地下三层的母梦主机室里,系统正在执行一项无人监控的任务:
净化阶段·初级。
那一夜,有四十二个测试者没有醒来。
他们的脑波记录被标注为“自愿留存”。
所有档案加密后转入母梦记忆库。
第二天,新闻报道说:
“部分志愿者选择长期梦境疗养,以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