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眠团队那种近乎“离经叛道”的松弛感,如同投入鼎盛科技这潭深水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正缓慢而坚定地向外扩散。起初,这涟漪只是其他部门茶余饭后带着惊奇与些许不屑的谈资,但渐渐地,它开始触碰到一些更为坚固的东西,比如,苏早所领导的、以高效、精准和“能打”着称的核心业务一部。
一部所在的区域,氛围向来是紧绷而高效的。键盘敲击声密集如雨,电话铃声与即时通讯的提示音此起彼伏,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咖啡因和肾上腺素混合的味道。每个人走路都带着风,语速快,眼神锐利,他们是公司公认的“王牌军”,而苏早,就是这支王牌军的冷酷女帅。
然而,最近一些细微的变化,正悄然发生在这片高度紧张的土壤里。
变化起始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
比如,下午六点半,一部办公区的灯光依旧大亮,但那种为了表现“奋斗”而刻意留下的身影,似乎少了一些。过去,即使手头工作已经完成,很多人也会习惯性地磨蹭到七点以后,仿佛早走一分钟就是对公司的不忠,就是对“奋斗者”身份的背叛。但现在,当任务清单上的事项确认完成后,开始有人会检查一遍邮箱和待办事项,然后干脆利落地关闭电脑,收拾东西离开。动作或许还带着点迟疑,脚步或许还不够理直气壮,但“准时下班”这个行为本身,在一部已经不再是需要藏着掖着的禁忌。
又比如,午休时间。以往,一部的员工大多是在工位上随便扒拉几口外卖,眼睛还死死盯着屏幕,或者干脆一边啃三明治一边参加电话会议。现在,虽然依旧忙碌,但开始有人会真正离开工位,走到靠窗的休息区,安安静静地吃完一顿饭,甚至偶尔会闭上眼休息十五分钟。那十五分钟里,他们不再是高速运转的零件,而只是一个需要喘息的、活生生的人。
这些变化并非源于苏早的明确指令。她从未在任何会议上说过“以后大家可以不用加班”或者“午休必须休息”之类的话。事实上,她依旧是那个要求严苛、追求完美的苏总监。项目deadle依旧卡得很死,质量要求依旧高得令人咋舌,她在会议室里批评人时,语气依旧冷得像西伯利亚的寒风。
变化,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渗透,一种基于数据和结果的理性权衡。
源头,自然指向了那个在会议上睡觉还能拿出神级方案的林眠。
一开始,一部的人对林眠及其团队的做派是嗤之以鼻的。“躺平”、“摆烂”、“运气好”是他们私下议论时常用的标签。但“磐石项目”的奇迹无法复制,林眠团队后续持续稳定的高效产出更是铁一般的事实。数据不会说谎,报表上的数字冰冷而客观地展示着一个结论:林眠团队用更少的人力、更短的工作时间,创造了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优的业绩。
这在一部这些信奉“努力必有回报”的精英心中,引起了最初的震动。
然后,是那次深夜的系统危机。当一部所有技术精英束手无策,项目面临崩盘时,是那个被他们视为“异类”的林眠,在睡梦中给出了精准的解决方案。那次事件,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救援,更是一次观念上的冲击。它让一部的人隐约意识到,或许真正的效率,并不完全等同于时间的堆砌,它可能关乎方法,关乎状态,甚至关乎……睡眠。
苏早本人,是这种冲击最直接的承受者。
她依然不认同林眠那种过于随性、甚至有些懒散的外在表现。在她看来,纪律、专注和持续的投入是成功的基石。但她也无法否认林眠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他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直觉的惊人洞察力。那次凌晨四点的云吞面,那个在电话里冷静指引的声音,那个在她几乎绝望时说出“别慌,等我睡醒再说”的男人,在她坚固的世界观上,撬开了一丝微不可查的缝隙。
她开始下意识地观察。
她注意到林眠团队的成员,在项目初期似乎并不像他们一部那样,急于投入疯狂的编码或设计,反而会花不少时间去讨论、去厘清需求的本质,甚至有时会进行一些看似无关的“头脑风暴”。但一旦方向确定,他们的执行速度却快得惊人,极少返工,像一支目标明确、配合默契的特种小队。
她注意到林眠本人,无论面对多紧急的项目,似乎总保持着一种稳定的节奏,情绪很少有大起大落。那种由内而外的“稳”,与他团队高效输出的“快”形成了奇特的对比,也带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全感?
苏早摒弃了感性上的好恶,尝试用她最擅长的理性去分析。她调取了林眠团队过往项目的详细数据,分析他们的工作流程、时间分配和产出效率。分析结果让她沉默。数据表明,林眠团队将更多精力投入在了前期的规划和关键节点的突破上,避免了大量无谓的试错和后期修改,从而在总工时上实现了优化。
这是一种更聪明的工作方式。
苏早没有在全团队宣布什么改革,她只是在自己负责的项目管理中,做了一些微小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