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直接上门的,更多的申请通过邮件涌来。林眠的收件箱里,堆满了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简历和自荐信。
有来自研发部门、厌倦了无意义技术堆砌、渴望解决实际难题的高级工程师;
有来自市场部、对数据敏感、却苦于内部流程僵化无法施展的分析师;
甚至还有来自行政部、私下里是个效率工具达人、精通各种自动化脚本的年轻人……
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在原有的、以工作时长和表面忙碌程度为重要评价标准的体系下,感到格格不入,或被边缘化。林眠的横空出世,以及他那种“躺着都能赢”的独特风格,像是一道曙光,吸引着这些“倦怠者”和“理想主义者”汇聚而来。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出于纯粹的理想。有些人显然是看中了林眠正得老板宠爱,想借此机会攀上高枝;有些人则可能是原部门混不下去了,想来这里碰碰运气。这些,林眠心里自然也有一本账。
他花了整整两天时间,逐一阅读这些申请,偶尔会约谈一两个申请者,问的问题都直指核心,关乎专业能力、工作理念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思路。他没有问“你能接受加班吗”,而是问“你如何确保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高质量交付”。他没有考察“忠诚度”,而是考察“独立思考能力”。
苏早偶尔会从隔壁的办公室过来串个门——她的办公室就在林眠斜对面。有一次,她看到林眠桌上堆成小山的简历,以及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申请邮件,忍不住挑眉:“林总监,你这门槛,怕是要被踏破了吧?选妃呢?”
林眠从屏幕前抬起头,揉了揉眉心——这是他极少显露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动作。“信息过载。”他言简意赅地评价。
苏早走近,随手拿起几份简历翻了翻,有些惊讶:“咦?连数据部那个‘怪才’张桐都申请了?他可是出了名的难搞,但也是出了名的厉害。”
“嗯,约了下午聊。”林眠回答。
苏早放下简历,看着林眠,语气带着点调侃,也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认真:“你这哪里是在组建团队,分明是在收集‘公司异类图鉴’。”
林眠闻言,思考了两秒,然后一本正经地点点头:“嗯,标签化不准确,但核心成员确实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抵抗环境噪音的能力。”
苏早:“……”她有时候真的分不清这家伙是在开玩笑还是在陈述事实。
她摇摇头,转身离开,走到门口又停住,回头说:“不过,如果真让你把这批人攒成了……说不定还真能搞出点不一样的东西。”
林眠没有回应,目光已经重新回到了屏幕上的一份技术方案上。
窗外,天色渐暗。林眠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需要从这些慕名而来者中,筛选出真正能理解并践行他理念、具备扎实能力、能共同构建那个“高效且人性化”工作模式的伙伴。
这个过程很耗神,但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在组建一个团队,更像是在为一种新的可能性播种。
他拿起内线电话,拨给了行政部:“麻烦再送一箱A4打印纸过来,另外,下周帮我预定一下小会议室,全天。”
组建新团队的工作,在大量信息的处理与精准的判断中,紧张而有序地推进着。一个属于“林眠系”的团队雏形,正在这些慕名而来的申请中,慢慢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