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钱总监在高层会议上的那番“点赞”,如同在一潭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死水中,投入了一块巨大的礁石。激起的浪花或许会平息,但水流的方向,却已悄然改变。这块礁石的名字,叫做“性价比”。
消息先是如同惊雷般在管理层炸响,随后便以一种更缓慢却更深入的方式,渗透到公司的基层,尤其是技术部门内部。它带来的不是立即的、翻天覆地的改革,而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发生在个体思维层面的“文化裂变”。
过去,在技术部,尤其是在王主管所管辖的这片区域,“奋斗”的衡量标准简单而粗暴:谁下班晚,谁加班多,谁就更努力,更值得“培养”。这是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狂热,一种用工作时长来证明忠诚和价值的风气。很多人即使效率低下,也会刻意磨洋工到深夜,只为在打卡记录上留下一个“漂亮”的数据,或者在朋友圈发一张凌晨公司定位的照片,配上一句“星光不负赶路人”。
但林眠的出现,以及后续一系列的事件,像一根楔子,打入了这种单一价值观的核心。
首先,他证明了不加班,甚至“睡觉”,也能出活,而且出的是高质量的活。这打破了“时长=价值”的铁律。
接着,财务总监用冰冷的数字证明,林眠的方式不仅出活,还替公司省钱。这又将这种“异端”行为提升到了“具有更高经济效益”的层面。
这两记组合拳,让很多原本只是盲目跟随“卷文化”的程序员们,开始第一次真正地反思。
裂变,首先发生在一些年轻、思维尚未完全僵化的员工身上。
小李自然是裂变的急先锋和活广告。他以前是个典型的“奋斗逼”预备役,但现在,他跟着林眠,不仅活干得漂亮,还能准时下班,甚至有时间去健身、看电影。他脸上的黑眼圈消失了,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偶尔在茶水间闲聊时,会“不经意”地透露一些林眠教他的“小技巧”,比如“任务拆解法”、“优先级矩阵”,虽然说得不全,但已足够引人遐想。
“其实有些活儿,想清楚了再动手,比埋头瞎干快多了。”小李一边接咖啡,一边对旁边另一个愁眉苦脸的同事说道。那个同事正在为一个复杂的bUG焦头烂额,已经加班好几天了。
“想清楚?哪有时间想啊?需求变得那么快!”同事抱怨道。
“就是因为需求变,才更要先想清楚架构啊。”小李现学现卖,“眠哥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你花半天时间把代码结构理清楚,可能后面能省下三天改bUG的时间。”
同事将信将疑,但看着小李那轻松的样子,再对比一下自己的狼狈,心里难免有些动摇。
类似的场景,开始在技术部的各个角落悄然上演。
以前,当接到一个复杂任务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立刻开始敲代码,试图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思维上的懒惰(或紧迫)。现在,开始有少数人,会模仿林眠,先不急着动手,而是花上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仔细阅读需求文档,画流程图,思考可能遇到的坑和最优实现方案。他们桌面上,开始出现之前少见的白板笔和草稿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