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星果缀枝·双脉同辉
2040年夏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正午阳光炽烈,却丝毫挡不住灵脉教育基地“地火共生实验田”的热闹。田垄间,20株“灵脉三号”焰果沙棘树已长到3米高,枝干被橙红色的果实压得微微下垂,果皮上的淡蓝微光在阳光下流转,像给果实裹了层星纱。乐乐穿着淡蓝色的实验服,正用特制的采摘器小心摘下一颗焰果,便携监测仪的探头刚贴上果实,屏幕就跳出数据:“灵脉能量7.0赫兹,糖分18%,灵脉元素含量0.03%,三项指标都创了新高!”
古丽站在田埂上,手里的平板电脑实时同步着数据,屏幕上的折线图显示,近三个月焰果的各项指标呈稳步上升趋势。“这是第5代改良品种,我们把火星菌丝的储能基因和澳大利亚暗河菌丝的抗污染基因都整合进去了。”她指着一棵枝干最粗壮的沙棘树,“这棵‘星脉一号’结了120颗果实,比上一代多了30颗,而且果实能在树上挂两个月不脱落,方便后续的种子收集。”
两人正说着,苏瑶开着载有冷藏箱的越野车赶来,车身上印着“全球灵脉资源配送”的标识。“刚果盆地和挪威的守护区都在催焰果种子!”苏瑶跳下车,打开冷藏箱——里面整齐码放着50个透明密封袋,每个袋子里装着10颗饱满的焰果种子,袋面贴着“低温保存-5c”的标签,“刚果那边要种在雨林边缘的贫瘠土壤里,改善土壤肥力;挪威则想在冰川融水形成的湖泊旁试种,测试焰果在高湿度环境下的生长能力。”
乐乐凑到冷藏箱前,拿起一袋种子仔细看:“这些种子都裹着菌丝保护层吗?像火星上的那种。”苏瑶点点头,调出显微镜下的种子影像:“不仅有菌丝保护层,我们还在种子表面喷了一层灵脉元素溶液,能提高发芽率。实验室测试显示,在-10c到35c的环境下,发芽率都能保持在95%以上,比普通种子的适应范围广太多了。”
三人刚把种子搬回基地仓库,就听到指挥中心传来欢呼声。林羽和阿哲正围着大屏幕,脸上满是激动——画面里,火星“灵脉四号”生态舱外的试验田,5株“灵脉三号”焰果沙棘苗已长到1.8米高,枝干上挂着20多颗小小的橙红色果实,虽然比地球的果实小一圈,但果皮上同样泛着淡蓝微光,旁边的监测数据显示,果实的能量波动稳定在2.2赫兹,与火星灵脉的同步率达到了88%。
“这是火星上结出的第一批焰果!”阿哲的声音带着哽咽,他调出生态舱外的土壤分析数据,“试验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达到地球沙漠的80%,ph值7.1,而且在焰果根系和火星菌丝的共同作用下,土壤里长出了微小的团粒结构——这是土壤熟化的标志,说明火星土壤正在向适合植物生长的方向转变!”
林羽指着屏幕上的果实特写:“AI系统监测到,这些果实成熟后,会释放出微量的灵脉元素,能促进周围菌丝的生长。我们计划等果实成熟,就把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区域,逐步扩大火星的植被覆盖范围——按照现在的速度,再过10年,火星银色区域就能形成一片小型的焰果林。”
乐乐看着屏幕上的火星焰果,突然想起了三年前“灵脉五号”发射时的场景:“那时候我们还担心种子能不能在火星发芽,现在不仅发芽了,还结果了!等‘灵脉六号’发射,我们能不能把火星的焰果种子带回地球,种在实验田里呀?”林羽笑着点头:“‘灵脉六号’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回火星焰果种子和土壤样本,计划在2042年发射,到时候我们就能在地球种上‘火星培育’的焰果了。”
当天下午,全球灵脉守护区联合召开“地火焰果培育成果发布会”,林羽向各国代表展示了地球和火星焰果的对比视频。刚果盆地的卡洛斯看着屏幕上的火星焰果,兴奋地说:“我们在雨林里种的焰果,已经开始改善周围的生态!上个月的监测数据显示,焰果树下的土壤肥力提高了40%,周围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生长速度比往年快了25%,甚至吸引了很多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前来筑巢!”
挪威的艾拉则分享了冰川守护区的成果:“我们把焰果苗种在冰川融水湖边,它们的根系能固定湖边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而且焰果的落叶分解后,能为湖水提供养分,湖里的藻类和鱼类数量比去年多了30%——焰果已经成为冰川生态系统的‘稳定剂’!”
发布会结束后,乐乐抱着厚厚的“少年监测日志”找到林羽,本子里夹着来自全球100多个少年监测站的焰果生长照片。“这是巴西的卢卡寄来的,他们在亚马逊雨林边缘种的焰果,已经长到2米高了!”乐乐指着一张照片,照片里,卢卡站在焰果树旁,手里举着刚摘下的果实,身后是茂密的雨林,“还有加拿大的奥莱,他在北极圈附近种的焰果,虽然生长慢,但能在-20c的冬天存活,春天还能正常发芽!”
林羽接过日志,逐页翻看后,在扉页上写下:“地火同育,生命共荣”。他对乐乐说:“把这些照片和数据整理好,我们要做成‘焰果生长档案’,通过‘灵脉六号’传到火星生态舱,让未来登上火星的人类,也能看到地球和火星生命共同成长的故事。”
接下来的一年,基地里所有人都在为“灵脉六号”的发射做准备。阿哲带领团队,研发出了能在火星和地球之间安全运输种子的“双环境保存舱”——舱体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模拟火星的低重力、强辐射环境,内层则模拟地球的常温常压环境,确保种子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受损;苏瑶则协调全球资源,收集了不同环境下的焰果种植数据,建立了“焰果生态适应数据库”,为未来在其他星球种植焰果提供参考;古丽则在沙漠守护区建立了“火星土壤模拟试验田”,用火星蒙脱石和地球沙漠土壤按1:1的比例混合,测试火星焰果种子在地球环境下的发芽情况。
乐乐和其他少年监测员也没闲着,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火星焰果种子回归计划”的设计——孩子们希望能在地球和火星的焰果树上,都挂上写有双方星球名称的铭牌,象征两个星球的生命友谊。乐乐设计的铭牌是圆形的,正面画着地球和火星相拥的图案,背面刻着“灵脉相连,生命共舞”的字样,这个设计最终被选中,将随着“灵脉六号”一起送到火星。
2042年3月,“灵脉六号”探测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乐乐和阿木尔已经长成了16岁的少年,他们穿着统一的“灵脉守护者”制服,站在观测区,看着火箭拖着橘红色的火焰升空,手里挥舞着印有“地火双脉,焰果传情”的旗帜。“希望‘灵脉六号’能顺利带回火星种子!”乐乐轻声说,眼里满是期待——这是她第五次来现场观看探测器发射,从11岁到16岁,她见证了灵脉探测从地球走向火星,从微生物接种到焰果结果的全过程。
发射成功后,林羽带着团队回到基地,立刻投入到火星生态舱的监测工作中。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灵脉四号”生态舱外的焰果林——经过两年的生长,5株焰果苗已长成了小乔木,周围的火星菌丝网扩展到了直径50米的范围,在火星暗红色的地表上,形成了一片醒目的“蓝绿绿洲”,监测数据显示,这片区域的氧气浓度达到了0.5%,虽然还远低于地球大气,但比周围区域高了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