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穿着护士服,拿着一本心理护理手册:“邓老师,这是我写的《贫困生心理护理指南》,里面有很多我自己的经历,还有我总结的方法,已经在好几所高校推广了。我现在每周都会去学校做心理辅导,上个月还帮助了一个跟我当年一样抑郁的学生,他现在已经能正常上课了。”
看着眼前这些意气风发的学生,邓鑫元想起了二十五年前的自己——那个蹲在煤油灯前苦读的少年,那个在大学食堂啃冷馒头的穷学生,那个第一次帮熊坤时忐忑不安的年轻辅导员。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把当年别人给自己的温暖,传递给了更多人;只是把少年时的那盏“煤油灯”,变成了照亮更多人人生的“鑫火”。
“同学们,你们不用谢我。”邓鑫元笑着说,“你们能有今天,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我只是在你们需要的时候,拉了你们一把,就像当年有人拉我一样。”他顿了顿,眼里闪着光,“我希望你们记住,贫困不是人生的烙印,而是成长的勋章;困难不是前进的阻碍,而是奋斗的动力。以后你们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得,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把这‘鑫火’传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让更多人靠知识改变命运。”
学生们点了点头,眼里满是坚定。他们知道,邓鑫元的“鑫火”,不仅照亮了他们的人生,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善良和担当的种子。这些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如今正撑起一片天,为更多人遮风挡雨。
那天晚上,邓鑫元回到家,妻子苏晚给他端来一碗热汤:“今天学生们来看你,你开心坏了吧?看你笑得合不拢嘴。”
邓鑫元喝着热汤,心里暖暖的:“是啊,看到他们有出息了,还想着帮助别人,比我自己升职加薪还开心。”
“你啊,就是太操心了。”苏晚帮他揉了揉肩膀,“这些年,你把工资都捐了不少,自己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上次你那件外套,还是我偷偷给你换的。”
邓鑫元笑着说:“衣服旧点没关系,孩子们的未来才重要。我小时候穷,知道那种难,现在我有能力了,就想多帮他们一把。只要他们能有出息,能为社会做贡献,我花多少钱、受多少累都值得。”
苏晚叹了口气,却笑着说:“我支持你,以后我们一起帮他们。明年我们就去凉山看看阿依莫的茶园,去铜梁看看陈雨的农机,去长安看看庄凯的工厂,看看你这些年的‘成果’。”
邓鑫元点了点头,看向窗外。月光洒在院子里的香樟树上,像极了当年学校里的那棵树。他想起少年时的煤油灯,想起大学时的补助,想起第一次帮熊坤时的场景,突然觉得,这二十五年的坚守,值了。
他知道,自己的“鑫火”不会熄灭。因为那些被照亮的人,正在把火传下去;那些被温暖的人,正在把温暖送出去。这火,会照亮更多贫困学子的路;这温暖,会让更多人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人拉一把,再暗的夜,也能走出光明;再穷的人,也能圆求学梦,靠知识改变命运。
这,就是邓鑫元的情怀——一份从少年时就埋下的、关于寻梦的情怀;一份能让岁月温暖、让人生闪亮的情怀。而这份情怀,会像山间的溪流,滋养更多生命;像天上的星星,照亮更多前路,在教育的路上,一直传递下去,生生不息。
邓鑫元看着李响眼里重新燃起的光,知道这孩子心里的结慢慢解开了。但他也清楚,化工学院像熊坤、李响、陈雨等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有的因为家庭条件差不敢参加实践活动,有的因为买不起电脑没法完成课程设计,有的因为自卑不敢争取保研名额.......这些问题不是单靠资助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帮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