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齐纪六(1 / 2)

(时间范围)从乙亥年(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到丙子年(建武三年,公元496年),共两年。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年,公元495年)

春季正月壬申日,齐朝派遣镇南将军王广之统领司州军队、右卫将军萧坦之统领徐州军队、尚书右仆射沈文季统领豫州各军,抵抗北魏。

癸酉日,北魏下诏:“不得劫掠淮河以北的百姓,违者处以死刑。”

乙未日,拓跋衍进攻钟离,南齐徐州刺史萧惠休登城防守,还趁机出兵袭击北魏军队,击败敌军。萧惠休是萧惠明的弟弟。刘昶、王肃进攻义阳,南齐司州刺史萧诞率军抵抗。王肃多次击败萧诞的军队,招降一万多人。北魏任命王肃为豫州刺史。刘昶性情狭隘急躁,治军严厉残暴,没人敢劝谏。法曹行参军北平人阳固苦苦劝谏,刘昶发怒,想杀他,派他去抵挡敌军的进攻路线。阳固神情从容,面对敌军时英勇果断,刘昶这才觉得他不一般。

丁酉日,南齐朝廷内外戒严。任命太尉陈显达为使持节、都督西北诸军事,在新亭、白下之间往来,以虚张声势。

己亥日,北魏主(孝文帝)渡过淮河;二月,抵达寿阳,军队号称三十万,铁甲骑兵一望无际。甲辰日,北魏主登上八公山,赋诗抒情。途中遇到大雨,他下令去掉伞盖;看到生病的士兵,亲自安抚慰问。北魏主派使者呼喊城中的人,丰城公萧遥昌派参军崔庆远出城回应。崔庆远询问北魏出兵的原因,北魏主说:“当然有原因!你想让我直言,还是让我含糊其辞?”崔庆远说:“没听到您的明确命令,谈不上含糊其辞。”北魏主说:“齐主为什么废黜旧君、另立新君?”崔庆远说:“废黜昏君、拥立明君,古今都有这样的事,不知您有什么疑问?”北魏主说:“齐武帝的子孙,现在都在哪里?”崔庆远说:“其中七位亲王一同作恶,已像周朝管叔、蔡叔那样被诛杀;其余二十多位亲王,有的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有的在外地镇守一方。”北魏主说:“你家君主如果不忘忠义,为什么不拥立武帝的近亲,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却自己夺取皇位呢?”崔庆远说:“成王有仅次于圣人的品德,所以周公能辅佐他。现在齐武帝的近亲都比不上成王,因此不能拥立。况且霍光也舍弃汉武帝的近亲,拥立汉宣帝,只因为汉宣帝贤明。”北魏主说:“霍光为什么不自己称帝?”崔庆远说:“霍光和汉宣帝不是同族。我们君主正可比汉宣帝,怎能比霍光!如果照您的逻辑,周武王讨伐商纣后,不拥立微子而辅佐他,也是贪图天下吗?”北魏主大笑说:“我是来问罪的,听你这么说,倒也释然了。”崔庆远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这是圣人的用兵之道。”北魏主说:“你想让两国和亲,还是不想?”崔庆远说:“和亲能让两国和睦,百姓享福;否则两国交恶,百姓遭殃。是否和亲,全凭陛下决定。”北魏主赏赐崔庆远酒食、衣服,送他回城。

戊申日,北魏主沿淮河向东进军,沿途百姓都安居乐业,运送粮草的车辆络绎不绝。丙辰日,抵达钟离。

齐高宗派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救援钟离。刘昶、王肃的军队号称二十万,修筑三重壕沟和栅栏,合力攻打义阳,城中士兵只能背着盾牌站立防御。王广之率军救援义阳,到离城一百多里的地方,畏惧北魏军势强盛,不敢前进。城中形势更加危急,黄门侍郎萧衍请求率先进军,王广之把麾下精锐士兵分给他。萧衍从小路连夜出发,与太子率萧诔等人径直登上贤首山,离北魏军队只有几里地。北魏军队没料到齐军会来,不知对方兵力多少,不敢逼近。黎明时分,城中守军看到援军到达,萧诞派长史王伯瑜出兵进攻北魏的营栅,趁风放火,萧衍等各路军队从外围夹击,北魏军队支撑不住,解除包围撤退。己未日,萧诞等人追击,击败北魏军。萧诔是萧谌的弟弟。

此前,齐高宗因义阳危急,下诏命都督青、冀二州诸军事张冲出兵进攻北魏,以分散敌军兵力。张冲派军主桑系祖进攻北魏的建陵、驿马、厚丘三座城池,又派军主僧护进攻北魏的虎阬、冯时、即丘三座城池,全部攻克。青、冀二州刺史王洪范派军主崔延袭击北魏的纪城,占领该城。

北魏主想向南抵达长江岸边,辛酉日,从钟离出发。司徒长乐元懿公冯诞生病,不能随行,北魏主与他流泪诀别;走了五十里,听说冯诞去世。当时崔慧景等齐军距离北魏主营不过一百里,北魏主亲自率领几千人连夜返回钟离,抚摸冯诞的尸体痛哭,直到天亮,哭声和泪水没停过。壬戌日,北魏主下令各路军队停止临江行动,依照晋朝齐献王的旧例安葬冯诞。冯诞与北魏主同年出生,幼年时一同读书,还娶了北魏主的妹妹乐安长公主。他虽然没有学识,但性情淳朴笃实,因此特别受宠。丁卯日,北魏主派使者到长江岸边,列举齐高宗的罪状。

北魏长期攻打钟离不能攻克,士兵死伤众多。三月戊寅日,北魏主前往邵阳,在洲上筑城,用栅栏阻断水路,在两岸各筑一座城。萧坦之派军主裴叔业进攻这两座城,攻克下来。北魏主想在淮河以南筑城驻军,安抚新归附的百姓,于是赐给相州刺史高闾盖有玉玺的诏书,详细说明自己的想法。高闾上奏表,认为:“《兵法》说:‘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包围它,五倍于敌人就进攻它。’现在国家只是为了应对曹虎投降的情况出兵,兵力不多,战线东西辽阔,难以成功;现在又想在淮河以南驻军,招抚新归附的百姓。从前世祖(拓跋焘)凭借排山倒海的威势,率领几十万步兵骑兵,南下抵达瓜步;南齐各郡都投降了,却连盱眙这座小城都攻不下来。撤军的时候,没在一座城池驻军,没开辟一寸土地。难道是没有人力吗?是因为重要的城镇还没平定,不能守卫小城的缘故。堵塞水流要先堵住源头,砍伐树木要先砍断树根;源头和树根还在,却去攻击支流和树梢,终究没有用处。寿阳、盱眙、淮阴,是淮河以南的源头和树根;这三座重镇没能攻克一座,却在淮南留守孤城,显然无法自保。敌军的重镇在城外逼近,淮河在城内阻隔;驻军少了不足以自保,驻军多了粮草运输又困难。大军撤回后,守城士兵会孤立胆怯;夏天河水暴涨,救援会非常困难。用刚归附的士兵对抗老辣的敌军,用疲劳的军队抵御安逸的敌人,如果真这样做,士兵一定会被敌军俘虏,即使士兵忠勇奋战,最终又有什么用呢!况且安于故土、留恋家乡,是人之常情。从前彭城之战,我们攻克重镇、确定驻军后,不服管教、想要反叛的人还有几万。角城那么小,位于淮河以北,离淮阳只有十八里。五固之战,我们围攻了很久,最终还是没能攻克。用现在的情况对比过去,难度要大好几倍。现在天气还热,雨水又多,希望陛下遵循世祖的成规,率军返回,专心营建洛阳,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推行德政、教化百姓,中原安定后,远方的人自然会归附。”

尚书令陆睿也上奏表,认为:“长江浩荡,是南齐重要的防御屏障。而且南方天气潮湿闷热,暑气蒸腾。士兵经过一个夏天,一定会多生疾病。何况迁都洛阳刚开始,各种事务才起步,尚书省没有处理政务的馆舍,官府没有办公的场所。官员们的住处,和赶路的人没区别,大雨烈日交替,容易引发瘟疫。况且征兵和徭役同时进行,即便是圣明的君主也难以应对。现在身穿铠甲的士兵在外攻打敌人,体弱的百姓在国内营建工程,运输物资的费用,每天要耗费千金。驱使疲惫的士兵,讨伐据守坚城的敌人,凭什么取胜呢!陛下去年冬天出兵,只是想在江汉地区炫耀武力罢了;现在从春天快到夏天,理应解甲撤军。希望陛下早日返回洛阳,让国家根基稳固,陛下没有后顾之忧,百姓免除劳役之苦,然后再任命将领出兵,还怕敌人不归附吗!”北魏主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崔慧景因北魏在邵阳筑城,很担忧。张欣泰说:“北魏军队有撤退的想法,筑城只是为了对外夸大实力,害怕我们追击罢了。现在如果用双方都愿意罢兵的条件劝说他们,他们没有不听的。”崔慧景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张欣泰到城下对北魏士兵喊话,北魏主于是决定撤军。

北魏军队渡淮河时,还有五位将领没渡过河,齐军占据河中的小洲,阻断渡口。北魏主招募能击败小洲齐军的人,任命为直阁将军。军主代郡人奚康生应募,捆绑木筏、堆积柴草,趁风放火,烧毁齐军的船只,借着烟火径直前进,挥刀乱砍,小洲上的齐军溃败。北魏主暂任奚康生为直阁将军。

北魏主派前将军杨播率领三千步兵、五百骑兵担任后卫。当时春天河水正在上涨,齐军大批赶到,战船堵塞河道。杨播在南岸列阵防御,确保各路军队都渡过河。齐军从四面聚集包围杨播,杨播列成圆形阵形抵御,亲自搏杀,杀死很多齐军。双方相持了两个夜晚,杨播军中粮食耗尽,包围的齐军攻势更猛。北魏主在北岸眺望,因河水湍急不能救援,不久后河水稍微减退,杨播率领三百精锐骑兵,穿过齐军战船,大声呼喊:“我现在要渡河,敢作战的过来!”于是带领部众渡过河。杨播是杨椿的哥哥。

北魏军队撤退后,邵阳洲上还剩下一万名士兵,他们请求献给齐军五百匹马,借道返回北魏。崔慧景想阻断道路进攻他们,张欣泰说:“返回的军队不要阻拦,古人都畏惧这一点,士兵处于绝境,不能轻视。现在战胜他们不算勇武,战败反而会白白丧失之前的功劳;不如答应他们。”崔慧景听从了他的建议。萧坦之返回后,对齐高宗说:“邵阳洲有一万名走投无路的敌军,崔慧景、张欣泰却放他们逃走,不加以消灭。”因此崔慧景、张欣泰都没得到赏赐。甲申日,南齐解除戒严。

起初,齐高宗听说北魏主要到长江边饮马,很害怕,下令广陵太守、代理南兖州事务的萧颖胄把百姓迁入城中。百姓惊恐,想带着家产向南渡过长江。萧颖胄认为北魏军队还很远,没有立即执行;北魏军队最终也没来。萧颖胄是齐太祖的侄子。

齐高宗派尚书右仆射沈文季协助丰城公萧遥昌防守寿阳。沈文季入城后,禁止巡逻的士兵出城,敞开城门,严加防备。北魏军队不久后就撤退了。

北魏入侵南齐时,卢昶等人还在建康,齐人怨恨他们,用蒸熟的豆子喂他们。卢昶害怕,就吃了,眼泪和汗水一起流下。谒者张思宁言辞神色不屈服,死在客馆中。等到卢昶返回北魏,北魏主责备他说:“谁能不死,何至于把自己等同于牛马,屈辱自己、玷污国家!即使不远远惭愧于苏武,难道不就近惭愧于张思宁吗!”于是把卢昶贬为平民。

戊子日,北魏太师京兆武公冯熙在平城去世。

乙未日,北魏主前往下邳;夏季四月庚子日,抵达彭城;辛丑日,为冯熙举行哀悼仪式。太傅、录尚书事平阳公拓跋丕不喜欢南迁,与陆睿上奏表,请北魏主返回平城参加冯熙的葬礼。北魏主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哪有天子远奔舅舅葬礼的道理!现在正在营建洛阳,怎能因私人情谊引诱,让君主陷入不义之地!尚书令、仆射以下的官员,可交付法官贬官处罚。”随后下诏迎接冯熙和博陵长公主的灵柩,向南迁到洛阳安葬,礼仪依照晋朝安平献王的旧例。

北魏主在钟离时,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拓跋英请求率领本州军队会同刘藻进攻汉中,北魏主批准了。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派部将尹绍祖、梁季群等人率领两万士兵,占据险要地形,修筑五座营栅抵御。拓跋英说:“敌军将领地位低微,不能统一指挥。我挑选精锐士兵集中攻打一座营栅,他们一定不会互相救援;攻克一座营栅后,其他四座自然会溃败。”于是率军猛攻一座营栅,攻克后,其余四座营栅的齐军果然溃败,拓跋英生擒梁季群,斩杀三千多人,俘虏七百多人,乘胜长驱直入,逼近南郑。萧懿又派部将姜修进攻拓跋英,拓跋英发动突袭,把姜修的军队全部俘获。拓跋英准备返回时,萧懿的另一支军队赶来;拓跋英的将士都已疲惫,没料到齐军会来,非常害怕,想逃跑。拓跋英故意放慢马速,神色镇定,登上高处眺望敌军,指挥士兵东西布阵,好像在部署战术,然后整顿队伍前进。萧懿的军队怀疑有伏兵,犹豫着撤退,拓跋英趁机追击,击败齐军,于是包围南郑。拓跋英禁止将士侵犯百姓,远近百姓都乐意归附,争相供应粮草。

萧懿环城坚守,军主范絜先率领三千多人在城外,返回救援南郑。拓跋英发动突袭,把他们全部俘获。包围南郑几十天后,城中士兵惶恐不安。录事参军新野人庾域把几十个空粮仓贴上封条,指给将士看,说:“这些粮仓里都装满了粮食,足够支撑两年,只管努力坚守!”军心这才安定。恰逢北魏主召拓跋英返回,拓跋英让老弱士兵先走,自己率领精锐士兵担任后卫,还派使者与萧懿告别。萧懿认为有诈,拓跋英离开一天后,萧懿还不敢打开城门;两天后,才派将领追击。拓跋英和士兵下马作战,萧懿的军队不敢逼近,拓跋英率军走了四天四夜,萧懿的军队才返回。拓跋英进入斜谷时,遇到大雨,士兵们截断竹子装米,在马上举着火把做饭。

此前,萧懿派人诱说仇池的各氐族部落,让他们起兵截断拓跋英的粮道和归路。拓跋英率军奋力反击,边战边进,箭射中他的脸颊,最终还是率领全军返回仇池,讨伐反叛的氐族部落,平定了叛乱。拓跋英是拓跋桢的儿子;萧懿是萧衍的哥哥。

拓跋英进攻南郑时,北魏主下诏令雍州、泾州、岐州发兵六千人驻守南郑,等攻克南郑后再派遣。侍中兼左仆射李冲上奏表劝谏,认为:“秦川地势险要,与羌人、夷人接壤。自从西路军队出发后,粮草援助不断,加上氐族、胡人反叛,士兵们四处奔波,运送粮草、身穿铠甲作战,至今没有停歇。现在又预先派遣驻守士兵,计划在秦岭以南驻军,即使给予优厚待遇,恐怕士兵还是会惊恐。如果最终没能攻克南郑,只会动摇民心,引发胡人、夷人联合,情况可能难以预测。我已依照陛下旨意,秘密告知各州刺史,等攻克南郑后,再派遣驻军。但依臣愚见,这样做还是不够。为什么呢?西路道路险要,单条小路长达千里,现在想在远离国界的地方驻军,孤立地处在众多敌人之中,敌人进攻时不能迅速救援,粮食耗尽时无法运输。古人说,‘即使鞭子很长,也打不到马肚子。’南郑对我国来说,实在就是马肚子啊。况且北魏占据的疆域,超过九州的八成;臣服的百姓,占天下的九成;尚未臣服的,只有漠北和江南罢了。对江南的控制就在眼前,何必急于现在呢!应当等到疆域扩大、粮食充足后,再设置州郡、任命将领,策划吞并江南的行动。现在钟离、寿阳近在咫尺却没攻克,赭城、新野一步之遥却没投降。东路都不能用现有兵力防守,西路怎能用远方的军队固守!如果真要在南郑驻军,臣担心最终会资助敌人。另外,在中原建都,与敌国接壤,正需要大将和敢死士兵平定江南,如果轻率派遣少量军队,让他们陷入绝境被消灭,恐怕以后出兵时,众人会因留守的教训而畏惧,要他们拼死效力,就不容易了。由此看来,不驻军南郑是最好的选择。”北魏主采纳了他的建议。

癸丑日,北魏主前往小沛;己未日,抵达瑕丘;庚申日,抵达鲁城,亲自祭祀孔子;辛酉日,任命孔氏家族四人、颜氏家族两人为官,挑选孔氏家族的嫡长子一人封为崇圣侯,负责孔子的祭祀,命令兖州修缮孔子的坟墓,重新建造碑铭。

戊辰日,北魏主前往碻磝,命令谒者仆射成淹准备船只,想从泗水进入黄河,逆流返回洛阳。成淹劝谏,认为“黄河水流湍急凶猛,不是天子应该乘坐的。”北魏主说:“我因为平城没有漕运通道,所以京城百姓贫困。现在迁都洛阳,想打通四方的漕运,可百姓还畏惧黄河的险恶;所以我这次乘船,是为了消除百姓的顾虑。”

北魏城阳王拓跋鸾等人进攻赭阳,将领们互不统一指挥,包围赭阳一百多天后,多数将领想按兵不动,拖垮敌军。只有李佐昼夜进攻,士兵死伤惨重。南齐明帝派太子右卫率垣历生率军救援。北魏将领因兵力不敌南齐,打算撤退,唯独李佐率领两千骑兵迎战,结果战败。卢渊等人率军撤退,垣历生追击,大败北魏军。垣历生是垣荣祖的堂弟。南阳太守房伯玉等人又在沙堨击败薛真度。

拓跋鸾等人在瑕丘拜见北魏主(孝文帝)。北魏主责备他们说:“你们损害朝廷威严,按罪应处死刑;朕因刚迁都洛阳,特意从轻处理。”五月己巳日,将拓跋鸾降封为定襄县王,削去五百户食邑;卢渊、李佐、韦珍都被削去官爵,贬为平民,李佐还被流放瀛州。因薛真度和他的堂兄薛安都有开拓徐州的功劳,允许保留他的爵位和荆州刺史职位,其余官职全部削夺,北魏主说:“这样既足以彰显他的功劳,也足以惩罚他的过错。”

北魏广川刚王元谐去世。元谐是元略的儿子。北魏主说:“古代,大臣去世,君主有‘三临’的礼仪(三次探望);魏晋以来,王公去世,君主在东堂哭祭。从今以后,各亲王去世,服丧一年的亲属(期亲),君主探望三次;服丧九个月的亲属(大功),探望两次;服丧五个月的(小功)、三个月的(缌麻),探望一次;废除在东堂哭祭的礼仪。广川王对朕而言,是大功亲属。”元谐入殓时,北魏主身穿素服、深衣前去哭祭。

甲戌日,北魏主前往滑台;丙子日,在石济住宿。庚辰日,太子元恂到平桃城迎接北魏主。

赵郡王元干在洛阳时,贪婪淫乱,不守法度,御史中尉李彪私下告诫他,还说:“殿下如果不改过,我不敢不上奏朝廷。”元干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李彪上奏弹劾他。北魏主下诏让元干和北海王元详一同跟随太子到行宫。抵达后,北魏主召见元详,却不见元干,暗中派手下观察元干的神色,发现他毫无悔改之意,于是亲自列举他的罪状,打了他一百杖,免去官职,让他回家。

癸未日,北魏主返回洛阳,到太庙祭告。甲申日,削减闲散官员的俸禄,以补充军国开支。乙酉日,举行“饮至之礼”(军队凯旋后祭祀祖庙并宴饮的礼仪),按功劳大小赏赐群臣。

甲午日,北魏太子在太庙举行加冠仪式。北魏主想改变鲜卑旧俗,召见群臣,问道:“你们希望朕远追商周的盛世,还是比不上汉晋呢?”咸阳王元禧回答:“群臣希望陛下超越前代帝王。”北魏主说:“既然如此,应当变风易俗,还是沿袭旧制呢?”元禧回答:“希望陛下的朝政日新月异。”北魏主说:“你们希望这些改革只在朕这一代推行,还是传给子孙后代呢?”元禧回答:“希望传之百世!”北魏主说:“既然如此,就必须进行改革,你们不能违抗。”元禧回答:“君主下令,臣下服从,谁敢违抗!”

北魏主说:“‘名不正,言不顺,礼乐就无法兴盛。’现在我要禁止所有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习惯已经养成,暂时难以改变;三十岁以下,现在在朝廷任职的,说话不能再用旧语(鲜卑语);如果有人故意违反,就降职罢官。你们都要深刻警惕!王公卿士们认为这样做对吗?”群臣回答:“确实如陛下圣旨所言。”北魏主说:“朕曾和李冲讨论过这事,李冲说:‘天下的语言,到底谁的才是正统?帝王说的,就是正统。’李冲这话,罪该处死!”于是回头对李冲说:“你辜负国家,应当让御史把你拉下去治罪!”李冲摘下官帽叩头请罪。

北魏主又责备留守洛阳的官员:“昨天我看到有的妇女还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你们为什么不遵守之前的诏令!”官员们都叩头谢罪。北魏主说:“如果朕说的不对,你们应当当庭争辩。怎么能在朝廷上顺从,退朝后就不执行呢!”六月己亥日,北魏主下诏:“在朝廷上不能说鲜卑语,违反者免去所任官职!”

癸卯日,北魏主派太子元恂到平城参加太师冯熙的葬礼。

癸丑日,北魏主下诏寻访天下遗书,凡秘阁(皇家图书馆)没有收藏、且对当世有用的书籍,献书者给予优厚赏赐。

北魏有关部门上奏:“广川王妃葬在代都,不知是让王妃的灵柩迁到洛阳(新尊),还是让广川王的灵柩迁到代都(旧卑)?”北魏主说:“从代都迁到洛阳的人,都应葬在邙山。如果妻子的丈夫先在代都去世,允许妻子回代都合葬;如果丈夫在洛阳去世,妻子不能回代都合葬。其他各州的人,可自行决定。”丙辰日,下诏:“迁到洛阳的百姓去世后,葬在黄河以南,不能返回北方安葬。”从此,从代都南迁的人,都成为河南洛阳人。

戊午日,北魏改用长尺、大斗,度量标准依照《汉书?律历志》制定。

南齐明帝废黜郁林王时,曾许诺让萧谌担任扬州刺史;后来却任命萧谌为领军将军、南徐州刺史。萧谌怨恨地说:“眼看饭要煮熟了,却被别人端走。”萧谌依仗功劳,经常干预朝政,想选用的人,就命令尚书省为其陈述理由。明帝听说后很忌惮他,因当时萧诞、萧诔正率军抵抗北魏,只好暂时忍耐,没有发作。

壬戌日,明帝游览华林园,与萧谌及尚书令王晏等人宴饮,气氛融洽;宴会结束后,明帝留下萧谌,让他晚些离开,到华林阁时,侍卫把萧谌逮捕,押回尚书省。明帝派手下莫智明列举萧谌的罪状,说:“隆昌年间(郁林王在位时),没有你就没有朕的今天。现在你一家有两人任州官,兄弟三人受封,朝廷对你的回报,已经到了极点。你却常怀怨恨,还说‘饭煮熟了却给别人’!现在赐你死!”于是杀死萧谌,连同他的弟弟萧诔;任命黄门郎萧衍为司州别驾,前去逮捕萧诞,将他处死。

萧谌喜好术数(占卜之类),吴兴人沈文猷常对他说:“你的面相不亚于高帝(萧道成)。”萧谌死后,沈文猷也被处死。萧谌死的当天,明帝还杀死西阳王萧子明、南海王萧子罕、邵陵王萧子贞。乙丑日,任命右卫将军萧坦之为领军将军。

北魏高闾上奏:“邺城密皇后的宗庙倒塌,请求重新修葺;如果认为密皇后已配享太庙,就应当拆毁邺城的宗庙。”北魏主下诏拆毁邺城的密皇后庙。

北魏拓跋英入侵汉中时,沮水氐人杨馥之为南齐攻打武兴氐人杨集始,击败杨集始。秋季七月辛卯日,南齐任命杨馥之为北秦州刺史、仇池公。

八月乙巳日,北魏挑选十五万勇武士兵组成羽林、虎贲军,担任宫廷警卫。

北魏金墉宫建成,在洛阳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

北魏孝文帝游览华林园,观赏旧时的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说:“山水是仁人智者所喜爱的,应当重新修葺。”北魏主说:“魏明帝因奢华在前代留下恶名,朕怎能重蹈覆辙!”

北魏主喜好读书,手不释卷,即使在乘车、骑马时,也不忘讨论儒家义理。他擅长写文章,大多在马上口授,写成后不用修改一个字;从太和十年以后,朝廷的诏书策令都由他亲自撰写。他重视贤才、喜爱善行,如饥似渴,与大臣交往时,常表现出质朴真诚的态度,像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等人,都因文采雅正受到亲近,身居高位,执掌政务;他制定礼仪、创作音乐,成果丰硕,有太平盛世的气象。

治书侍御史薛聪是薛辨的曾孙,弹劾官员时不避权贵,即使北魏主想宽恕某人,薛聪也会据理力争。北魏主常说:“朕见到薛聪,都不能不畏惧,何况其他人呢!”从此皇亲贵戚都收敛行为,不敢违法。薛聪多次升迁,任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北魏主表面上因他的品德才能重用他,内心则把他当作亲信,宫廷警卫部队都由薛聪统领,因此整个太和年间,薛聪一直兼任直阁将军。群臣退朝后,薛聪常在宫中陪伴北魏主,昼夜谈论国事,时政的得失,薛聪动辄劝谏,大多被采纳;他性格厚重沉稳,外人无法窥探他的内心。北魏主想提升他的名位,薛聪总是坚决推辞。北魏主也很体谅他,说:“你的品德声望自然崇高,本不是官职爵位能让你荣耀的。”

九月庚午日,北魏的后宫妃嫔、文武百官全部迁回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