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乡公甘露元年至景元二年(公元256-261年)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丙子年,公元256年)
春季,正月:蜀汉姜维晋升为大将军。
二月,丙辰日:魏帝曹髦在太极殿东堂宴请群臣,并与儒生们讨论夏朝少康和汉高祖刘邦的优劣,认为少康更优秀。
夏季,四月,庚戌日:魏帝赐予大将军司马昭衮冕礼服和配套的赤色鞋子。
丙辰日:魏帝曹髦亲临太学,与儒生们讨论《尚书》、《易经》和《礼记》,儒生们无人能及他的见解。魏帝常与中护军司马望、侍中王沈、散骑常侍裴秀、黄门侍郎钟会等人在东堂讲学宴饮,并撰写文章评论时政,对他们特别礼遇,称裴秀为“儒林丈人”,王沈为“文籍先生”。魏帝性格急躁,召见臣下希望他们迅速赶到。因司马望的官职在宫外,特别赐给他追锋车(一种轻便快车)和五名虎贲卫士,每当有集会,司马望总是奔驰而至。裴秀是裴潜的儿子。
六月,丙午日:魏国改年号为甘露。
姜维驻扎在钟提:魏国朝中议论大多认为姜维兵力衰竭,难以再次出兵。安西将军邓艾说:“洮西之败(指姜维上次战败),不是小损失,士兵伤残,仓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现在从战略上分析,他们有乘胜进攻的势头,我们却有虚弱的实情,这是其一。他们上下配合熟练,兵器精良锋利,我方将领更换,士兵新征,武器装备尚未恢复,这是其二。他们可以乘船(指吴蜀若联合,吴可水运支援),我们只能靠陆军,劳逸不同,这是其三。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处都需要分兵把守,他们可以集中兵力攻一点,我们却要分散在四点,这是其四。他们如果从南安、陇西出发,可就地取食羌人的粮食;如果直趋祁山,那里有上千顷成熟的麦子,就像外设的粮仓,这是其五。敌人狡猾,必定会再来。”
秋季,七月:姜维果然再次率军出兵祁山,听说邓艾已有防备,便回军,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直扑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邓艾占据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来阻击他。姜维与邓艾争夺险要未能成功,当夜,渡过渭水向东行进,沿着山路直趋上邽(今甘肃天水)。邓艾在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与姜维交战,大败姜维。朝廷任命邓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姜维与他的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师,胡济失约未到,因此姜维战败,士兵四散溃逃,战死者众多,蜀人从此怨恨姜维。姜维上书谢罪,请求贬黜自己;于是被降为卫将军,代理大将军职务。
八月,庚午日:魏帝下诏,加封司马昭为大都督,上奏事时可不报姓名(表示极度尊崇),并授予他代表皇帝征伐权力的黄钺。
癸酉日:任命太尉司马孚为太傅。
九月:任命司徒高柔为太尉。
文钦向吴国人游说讨伐魏国的好处:吴国权臣孙峻派文钦与骠骑将军吕据(扰,应为据之误)、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等人从江都(今江苏扬州)进入淮河、泗水流域,企图攻取青州、徐州。孙峻在石头城(建业要塞)为他们饯行时,突然得了急病,将后事托付给堂弟偏将军孙綝(纟林)。丁亥日,孙峻去世。吴国任命孙綝为侍中、武卫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召回吕据等人。
己丑日:吴国大司马吕岱去世,享年九十六岁。起初,吕岱亲近吴郡人徐原(字德渊),徐原慷慨有才志,吕岱知道他可成大器,赐给他头巾和单衣,与他共同讨论问题,后来举荐提拔他,官至侍御史。徐原性情忠直刚烈,喜欢直言。吕岱如有过失,徐原总是直言规劝,甚至公开议论。有人告诉吕岱,吕岱感叹道:“这正是我器重德渊的原因啊!”等到徐原去世,吕岱哭得非常哀痛,说:“徐德渊,是我吕岱的益友,如今不幸去世,我还能从哪里听到自己的过失呢!”谈论此事的人都赞美吕岱。
吕据听说孙綝接替孙峻辅政:勃然大怒,与各督将联名上表推荐滕胤为丞相;孙綝却改任滕胤为大司马,代替吕岱驻守武昌。吕据率军返回(欲对付孙綝),派人通知滕胤,打算共同废黜孙綝。
冬季,十月,丁未日:孙綝派堂兄孙宪(人名,非指官职)带兵到江都拦截吕据,并派宫中使者命令文钦、刘纂、唐咨等人共同进攻吕据。又派侍中左将军华融、中书丞丁晏去告知滕胤,暗示他应尽快离开(避祸)。滕胤自知灾祸临头,便扣留了华融、丁晏,部署军队自卫,召见典军杨崇、将军孙咨,告诉他们孙綝作乱,并逼迫华融等人写信斥责孙綝。孙綝不听,上表说滕胤谋反,许诺给将军刘丞封爵,让他率步骑兵围攻滕胤。滕胤又劫持华融等人,让他们假传诏书发兵,华融等人不从,都被杀害。有人劝滕胤领兵到皇宫的苍龙门,说:“将士们看见您出来,必定会抛弃孙綝投奔您。”当时已过半夜,滕胤仗着与吕据有约,又觉得难以发兵攻打皇宫,于是命令部下,宣称吕侯(吕据)的军队已在近途,因此部下都愿为滕胤拼死效力,无人离散。滕胤神色不变,谈笑如常。当时刮大风,等到拂晓,吕据仍未到。孙綝的军队大举会合,于是杀了滕胤及其将士数十人,诛灭滕胤三族。
己酉日:吴国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平。
有人劝吕据投奔魏国,吕据说:“我耻于做叛臣。”于是自杀。
魏国任命司空郑冲为司徒:任命尚书左仆射卢毓为司空。卢毓坚决辞让,推荐骠骑将军王昶、光禄大夫王观、司隶校尉琅邪人王祥,魏帝下诏不准。王祥生性极为孝顺,继母朱氏对他不好,王祥却更加恭敬谨慎。朱氏的儿子王览,当时才几岁,每次见到王祥被鞭打,就哭泣着抱住母亲;母亲无理地使唤王祥,王览就与王祥同去。等到长大娶妻,母亲虐待王祥的妻子,王览的妻子也赶去一起承受。母亲有所顾忌,虐待才稍有收敛。王祥逐渐有了声誉,母亲深为忌恨,暗中想毒死王祥。王览知道后,起身就去拿酒(准备先尝),王祥争着不给,母亲急忙夺过来倒掉了。从此以后,母亲赐给王祥的食物,王览总是先尝。母亲怕王览被毒死,于是作罢。东汉末年遭逢战乱,王祥隐居三十多年,不接受州郡的征召。母亲去世后,他哀痛得形销骨立,拄着拐杖才能起身。徐州刺史吕虔发公文任命他为别驾,把州里事务委托给他。州境内清平安定,政事教化大为推行。当时人们歌颂他:“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海沂地区的安康,实在依靠王祥;国家人才不匮乏,全赖别驾的功劳!)
十一月:吴国孙綝升任大将军。孙綝仗势倨傲,行为多有无礼之处。孙峻的堂弟孙宪曾参与诛杀诸葛恪,孙峻厚待他,官至右将军、无难督,掌管宫廷九官署事务。孙綝对待孙宪不如孙峻时优厚,孙宪大怒,与将军王惇密谋刺杀孙綝。事情泄露,孙綝杀了王惇,孙宪服毒自杀。
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丁丑年,公元257年)
春季,三月:大梁成侯卢毓去世。
夏季,四月:吴主孙亮亲临正殿,大赦天下,开始亲自处理政事。孙綝上奏的表章,常被孙亮质问责难。他又征召士兵子弟十八岁以下、十五岁以上三千余人,挑选大将家中年轻勇武的子弟担任将领,每天在御苑中操练,说:“我建立这支军队,要和他们一起成长。”孙亮又多次到中书省查阅大帝(孙权)时的旧档案,问左右侍臣:“先帝(孙权)常有特别诏令,如今大将军(孙綝)请示事情,为什么只让我签字同意(‘书可’)?”一次吃生梅,派黄门到宫中仓库取蜜,发现蜜中有老鼠屎;召来管库的官吏询问,库吏叩头。吴主问:“黄门向你要过蜜吗?”库吏说:“以前要过,实在不敢给他。”黄门不服。吴主命人剖开鼠屎,里面是干燥的,于是大笑,对左右说:“如果鼠屎早就在蜜里,里外应该都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这必定是黄门刚放进去的。”责问黄门,果然认罪,左右侍从无不惊惧。
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一向与夏侯玄、邓飏等人交好,夏侯玄等人死后,王凌、毋丘俭相继被诛杀,诸葛诞内心不安,于是拿出所有库藏赈济施舍,赦免有罪之人以收买人心,又蓄养了扬州数千名轻侠作为敢死队。他借口吴国人要进攻徐堨(地名,疑指徐塘),请求增兵十万守卫寿春,又要求在临淮筑城以防备吴寇。司马昭刚执掌朝政,长史贾充建议派遣僚属去慰劳四征将军(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并观察他们的动向。司马昭派贾充到淮南,贾充见到诸葛诞,谈论时事,趁机说:“洛阳的贤士们,都希望(司马昭)接受禅让取代魏室,您认为如何?”诸葛诞厉声说:“你不是贾豫州(贾逵)的儿子吗?你家世代受魏国恩典,怎能想把国家拱手送人!如果洛阳有难,我当为魏国而死。”贾充默然无语。回来后,对司马昭说:“诸葛诞在扬州再次任职,很得士众之心。现在召他回京,他必定不来,但反叛会来得快而祸患小;不召他,则反叛会迟些但祸患更大;不如召他来。”司马昭听从了。
甲子日:魏帝下诏任命诸葛诞为司空,召他回京城。诸葛诞接到诏书,更加恐惧,怀疑是扬州刺史乐綝(纟林)离间自己,于是杀了乐綝,聚集了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的十余万官兵,以及扬州新近归附能当兵的百姓四五万人,储备了足够吃一年的粮食,作闭门坚守的打算。派长史吴纲带着小儿子诸葛靓到吴国,向吴国称臣求救,并请求派牙门将的子弟作为人质。
吴国滕胤、吕据的妻子:都是夏口督孙壹的妹妹。
六月:孙綝派镇南将军朱异从虎林(今安徽贵池西)率兵袭击孙壹。朱异到达武昌,孙壹率领部属前来投奔魏国。
乙巳日:魏帝下诏任命孙壹为车骑将军、交州牧,封吴侯,可以开府征召僚属,仪仗等同三公,赐给衮冕礼服和赤色鞋子,所有赏赐极为丰厚。
司马昭侍奉魏帝和郭太后:讨伐诸葛诞。
吴纲到达吴国:吴国人大喜,派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率领三万人,与文钦一同救援诸葛诞;任命诸葛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封寿春侯。全怿是全琮的儿子;全端是全琮的侄子。
六月,甲子日:魏帝车驾驻扎在项县(今河南沈丘)。司马昭统领诸军二十六万进驻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任命镇南将军王基代理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与安东将军陈骞等包围寿春。王基刚到,包围圈尚未合拢,文钦、全怿等人从城东北凭借山势险要,得以率领部众冲入城中。司马昭命令王基收拢部队坚守营垒。王基多次请求进攻讨伐,恰逢吴将朱异率三万人进驻安丰(今安徽霍邱西南),作为文钦的外援,朝廷诏令王基率领诸军转移占据北山(寿春北)。王基对诸将说:“如今包围的营垒正逐渐坚固,兵马正汇集,只应精心修筑守备,等待敌人突围逃跑,现在反而移兵去守险要,使敌人得以自由行动,即使有智谋的人,也无法妥善处理后续了!”于是坚持己见,上疏说:“如今与敌军对阵,应当像山一样岿然不动。如果迁移依凭险要,军心就会动摇,对形势损害极大。各军都据守深沟高垒,军心稳定,不可动摇,这是统兵的关键。”奏疏呈上后,得到批准。于是王基等人四面合围,里外两层,壕沟营垒十分坚固。文钦等人多次出城冲击包围圈,都被击退。司马昭又派奋武将军监青州诸军事石苞,督率兖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等挑选精锐士卒组成机动部队,以防备外围敌寇。州泰在阳渊(今地不详,应在安丰附近)击败朱异,朱异败走,州泰追击,杀伤二千人。
秋季,七月:吴国大将军孙綝大规模发兵出屯镬里(今安徽巢湖西北),又派朱异率将军丁奉、黎斐等五人前往解寿春之围。朱异把辎重留在都陆(今安徽寿县南),进驻黎浆(今安徽寿县南)。石苞、州泰又击败了他。太山太守胡烈率奇兵五千袭击都陆,将朱异的物资粮草全部焚毁。朱异率领残兵,吃葛叶充饥,逃回孙綝处。孙綝命朱异拼死再战,朱异以士兵缺粮为由,不服从命令。孙綝大怒。
九月,己巳日:孙綝在镬里斩杀了朱异。
辛未日:孙綝率军返回建业。孙綝未能救出诸葛诞,反而损失军队,又杀掉了自己的名将,因此吴国人无不怨恨他。司马昭说:“朱异没能到达寿春,不是他的罪过,吴人杀他,是想向寿春守军谢罪(表示尽力了),同时坚定诸葛诞守城的决心,让他还指望救兵。现在应当加固包围,防备他们突围,并用多种方法迷惑他们。”于是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吴国救兵快到了,魏国大军缺粮,已分派老弱残兵到淮北取粮,看样子难以持久。”诸葛诞等人听说后更加放宽限制,随意吃喝。不久城中粮食匮乏,外援仍未到。将军蒋班、焦彝,都是诸葛诞的心腹谋主,对诸葛诞说:“朱异等率大军来却不能前进,孙綝杀了朱异返回江东,对外名义是发兵救援,实际是坐观成败。现在应趁军心尚稳,士兵还愿效力,集中力量决一死战,攻击他们的一面,即使不能全胜,仍可能保全一部分力量;坐等困守而死,毫无意义。”文钦说:“您如今率领十余万之众归顺吴国,我和全端等人都与您同处死地,我们的父兄子弟都在江南,就算孙綝不想来救,主上(孙亮)和我们的亲属难道会听之任之吗?况且中原年年有事,军民疲惫,现在他们围困我们一年,内部必将发生变故,为何要舍弃此地,想冒险侥幸取胜呢!”蒋班、焦彝坚持劝诸葛诞出战,文钦大怒。诸葛诞想杀蒋班、焦彝,二人恐惧。
十一月:蒋班、焦彝翻越城墙投降魏军。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在建业,因家庭纠纷,带着母亲和部曲数十家前来投奔魏国。当时全怿与其兄之子全靖以及全端的弟弟全翩、全缉都在寿春城中。司马昭采用黄门侍郎钟会的计策,秘密以全辉、全仪的名义写信,派他们的亲信送入城中告诉全怿等人,说:“吴国朝廷恼怒全怿等人不能解寿春之围,要杀尽诸将的家属,所以我们逃出来归顺魏国。”
十二月:全怿等人率领部下数千人开城门出降。城中震惊恐惧,不知所措。魏帝下诏任命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全端等人也各有封赏。
蜀汉姜维听说魏国分出关中兵力:开赴淮南,想乘虚进攻秦川(关中),率领数万人兵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西南)。当时长城(指曹魏在关中修建的防御工事)储存的粮食很多,但守兵很少。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进兵占据长城,抵御姜维。姜维在芒水(今陕西周至黑河)扎营,多次挑战,司马望、邓艾坚守不出。
这时:姜维屡次出兵,蜀人愁苦不堪。中散大夫谯周写了《仇国论》来讽谏他,大意是:“有人问古代能以弱胜强的,其方法如何?答:我听说,处于强大无忧地位者常常懈怠,处于弱小忧患地位者常思善政;懈怠多则生祸乱,思善政则得治理,这是常理。所以周文王(姬昌)养育百姓,以少取多(最终灭商);勾践体恤民众,以弱灭强(吴国),这就是他们的方法。有人问:从前项羽强刘邦弱,互相争战,项羽与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各自收兵养民,张良认为民心已定,就难以撼动,于是率兵追击项羽,最终灭了项氏。难道一定要效法周文王吗?答:在商、周之际,王侯世代尊贵,君臣关系稳固,百姓习惯依附;根基深者难拔除,基础固者难迁移。那个时候,即使汉高祖又怎能仗剑策马夺取天下呢?等到秦朝废除诸侯设置郡守之后,百姓被秦的劳役折磨得筋疲力尽,天下土崩瓦解,有的地方一年就换君主,有的地方一月就换长官,人们像鸟兽一样惊惶失措,无所适从。于是豪强并起争夺,像虎狼一样瓜分天下,动作快的获得多,落后的被吞并。如今魏、蜀两国都是传国易代了,已非秦末天下鼎沸之时,实有战国六国并立的态势,所以可以学周文王(徐图进取),难以效仿汉高祖(急于争天下)。百姓疲劳,则骚扰的征兆就会出现;在上者懈怠,在下者残暴,则瓦解的形势就会形成。谚语说:‘与其侥幸射箭多次失误,不如看准了再发一箭。’因此明智者不为小利而移开目光,不因似是而非而改变步伐,时机成熟再行动,条件具备再举事,所以商汤、周武的军队不需再次作战就能取胜,实在是重视百姓劳苦、审时度势的结果。如果穷兵黩武,土崩瓦解的形势一旦形成,不幸遇到灾难,即使有智谋的人,也将无法挽回了。”
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戊寅年,公元258年)
春季,正月:文钦对诸葛诞说:“蒋班、焦彝认为我们不能突围而逃,全端、全怿又率众投降,这是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可以出战了。”诸葛诞和唐咨等人都认为对,于是大规模准备攻城器具,连续五六昼夜进攻南面的包围圈,企图突围而出。包围圈上的魏军居高临下发射石车火箭,迎头烧毁了他们的攻城器具,箭石如雨点般落下,死伤遍地,血流满壕沟,诸葛诞等人只得退回城中。城内粮食逐渐耗尽,出城投降的有数万人。文钦想把北方人(魏国降兵及北方籍将士)都放出城去,节省粮食,只与吴国人坚守,诸葛诞不同意,两人因此争执怨恨。文钦一向与诸葛诞有矛盾,只是因为计谋一致才暂时合作,事态紧急就更加互相猜疑。文钦去见诸葛诞商议事情,诸葛诞就杀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领兵驻守小城中,听说父亲被杀,率兵赶去;但部下不听指挥,二人只得单身越城而出,向司马昭投降。军吏请求杀了他们,司马昭说:“文钦罪不容诛,他的儿子本来也该杀;但文鸯、文虎在走投无路时归顺,而且寿春城尚未攻破,杀了他们会坚定守城者的决心。”于是赦免了文鸯、文虎,让他们率领数百名骑兵绕城巡行,呼喊:“文钦的儿子尚且不被杀,其他人还怕什么!”又上表任命文鸯、文虎为将军,赐爵关内侯。城内守军都很高兴,斗志更加松懈,而饥饿日益严重。司马昭亲自到包围圈巡视,见城上持弓的人不射箭,说:“可以攻城了!”于是下令四面进军,同时鼓噪登城。
二月,乙酉日:攻克寿春。诸葛诞窘迫危急,单人匹马率领部下想从小城突围,司马胡奋的部下将他斩杀,并诛灭其三族。诸葛诞的部下数百人,都拱手排成队列,拒不投降,每杀一人,就招降其余的人,但直到最后,也无一人投降。吴将于诠说:“大丈夫接受君主的命令,带兵来救人,既不能取胜,又被敌人俘虏,我不这样做。”于是脱下头盔冲入敌阵战死。唐咨、王祚等人都投降了。吴兵一万多人,兵器铠甲堆积如山。
司马昭起初包围寿春时:王基、石苞等人都想立即强攻,司马昭认为“寿春城池坚固守军众多,强攻必然损失惨重;如果再有外敌来援,就会内外受敌,这是危险的做法。如今三个叛贼(诸葛诞、文钦、唐咨)聚集在孤城之中,或许是上天要让他们一同灭亡,我应当用万全之策来困住他们。只需坚守三面(留一面诱敌或待变),如果吴贼从陆路来援,军粮必然不多;我以游击轻骑切断他们的运输线,可不战而破。吴贼一破,文钦等必成瓮中之鳖!”于是命令诸军按兵坚守,最终未费强攻之力就攻破了城池。事后议论者又认为“淮南人仍怀叛逆之心,吴兵的家眷都在江南,不可放走,应全部坑杀。”司马昭说:“古代用兵,以保全敌国为上策,只杀其元凶而已。吴兵即使得以逃回,正可以显示中原的宽宏大量。”结果一个没杀,将他们分散安置在靠近京城的三河地区(河东、河内、河南三郡)居住。任命唐咨为安远将军,其余副将,都授予临时官职名号,众人都心悦诚服。那些被诸葛诞胁迫的淮南将士官吏百姓,一律赦免。允许文鸯兄弟收殓父亲文钦的尸首,并拨给车牛,送归旧墓安葬。
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当初议论纷纷,要求转移阵地的人很多,当时我未亲临前线,也认为应该如此。将军您深谋远虑,独自坚持己见,对上违背诏命(指拒不移营),对下拒绝众议,最终制服敌人擒获贼首,即使是古人所称道的名将,也不能超过您。”司马昭想派诸军轻装深入吴境,招降唐咨等人的子弟,趁势造成灭吴的声势。王基劝谏说:“从前诸葛恪乘东关之胜,动用全国兵力围攻新城(合肥),城未攻下,而兵士死亡过半。姜维因洮西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队覆没于上邽。大胜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考虑危难就不深。如今吴贼刚在外战败,内部又生变乱(指孙綝专权),这正是他们加强防备、周密考虑的时候。况且我军出征已逾一年,人人有思归之念,如今俘敌十万,罪魁伏诛,自历代征伐以来,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保全军队、大获全胜的。武皇帝(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自认为所获已多,不再穷追,就是怕挫伤军威。”司马昭于是作罢,任命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晋封东武侯。
习凿齿评论说:君子认为司马大将军在此役中,可称得上是能以德政战胜敌人了。建功立业途径不同,各有崇尚而不能兼并。所以穷兵黩武的枭雄,因不仁而灭亡;心存道义的国家,因懦弱退让而丧失。如今一次征伐就擒获三个叛贼(诸葛诞、文钦、唐咨),俘获大批吴兵,席卷淮河沿岸,俘斩十万,可称得上壮烈了。但还来不及安坐,就奖赏王基的功劳;施恩惠于吴人,安抚异国降众;优待文鸯安葬文钦,忘却旧日仇隙;不追究诸葛诞部众的罪责,让淮南人心怀惭愧。功勋卓着而人民乐于其成功,事业广阔而敌人感念其恩德。武功既已显赫,文德又很融洽,推行这种治国之道,天下谁能抵挡呢!
司马昭攻克寿春:钟会出谋划策最多;司马昭对他日益亲近器重,委以心腹重任,当时人将他比作张良(字子房)。
蜀汉姜维听说诸葛诞已死:退军返回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再次任命他为大将军。
夏季,五月:魏帝下诏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河东、平阳),加九锡之礼(九种帝王赐给功臣的最高礼器)。司马昭前后九次推让,才停止(未接受)。
秋季,七月:吴主孙亮封原齐王孙奋为章安侯。
八月:魏国任命骠骑将军王昶为司空。
魏帝下诏:任命关内侯王祥为三老(皇帝以父兄之礼事之的元老),郑小同为五更(皇帝以兄礼事之的元老)。魏帝率领群臣亲临太学,举行“养老乞言”的礼仪(向三老五更乞求善言)。郑小同是郑玄的孙子。
吴国孙綝因吴主孙亮亲理政事:多次质问自己,非常恐惧。从镬里返回后,就称病不上朝,派弟弟威远将军孙据进入苍龙门担任宿卫,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分别屯驻各营,想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吴主厌恶他,于是追究朱公主(孙鲁育)被害一事(朱公主被孙綝所杀),全公主(孙鲁班)恐惧,说:“我实在不知情,都是朱据的两个儿子朱熊、朱损告发的。”当时朱熊任虎林督,朱损任外部督,吴主将他们都杀了。朱损的妻子是孙峻的妹妹。孙綝劝谏,吴主不听,孙綝更加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