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癸卯年(公元223年),止于乙巳年(公元225年),共五年。
魏文帝黄初四年(癸卯,公元223年)
春季,正月:魏国大将曹真派遣张合击败吴国军队,夺取并占据了江陵城外的江心洲。
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抵达永安(白帝城)。
魏将曹仁率领数万步骑兵进攻濡须口。他先放出风声说要向东攻打羡溪,吴将朱桓于是分兵赶赴羡溪。等朱桓的兵一走,曹仁立即率主力直扑濡须。朱桓得知消息,急忙派人追回派往羡溪的军队,但援兵还没回来,曹仁的大军已经突然杀到。当时朱桓身边及部下士兵仅有五千人,将领们都十分恐惧。朱桓鼓励他们说:“两军交战,胜负关键在将领的指挥,不在兵力的多少。诸位认为曹仁用兵打仗的本领,能和我朱桓相比吗?兵法上所说的‘进攻方需要两倍于防守方的兵力’,是指双方都在平原,没有城池可守,而且双方士兵的勇气和怯懦程度相当的情况。如今曹仁既算不上智勇双全,他的士兵又很胆怯,再加上千里跋涉而来,人马疲惫困顿。我和诸位共同据守这座高大的城池,南临长江,北靠山陵,以逸待劳,以主制客,这是百战百胜的形势!即使曹丕亲自来,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何况是曹仁这些人呢!”于是朱桓偃旗息鼓,对外示弱以引诱曹仁。
曹仁派他的儿子曹泰直接进攻濡须城,又派将军常雕、王双等人乘油布覆盖的快艇(油船)偷袭江心洲。江心洲是朱桓部队官兵家眷所在的地方。魏国谋士蒋济劝谏说:“敌军占据西岸,把战船排列在长江上游,而我军却要深入江心洲作战,这简直是自己踏入地狱,是走向灭亡的死路啊!”曹仁不听,自己率一万人留守橐皋(tuogāo),作为曹泰等人的后援。
朱桓派其他将领攻击常雕等人,自己亲自抵御曹泰。曹泰战败,烧毁营寨撤退。朱桓乘胜斩杀了常雕,生擒王双,在战场上杀死和淹死的魏军有一千多人。
先前,吕蒙病重时,吴王孙权问他:“万一您一病不起,谁能接替您?”吕蒙回答说:“朱然胆略过人,做事严谨,我认为他可以胜任。”朱然是九真太守朱治姐姐的儿子,本姓施,朱治收为养子,当时任昭武将军。吕蒙去世后,孙权授予朱然符节,镇守江陵。
等到曹真等人包围江陵,击败吴将孙盛,孙权派诸葛瑾等率兵前去解围,又被魏将夏侯尚击退。江陵内外交通断绝,守城士兵很多患上浮肿病,能作战的只剩下五千人。曹真等人堆起土山,挖掘地道,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立起楼台(楼橹),弓箭像雨点般射向城中,守军将士都大惊失色;只有朱然泰然自若,毫无惧意,他不断激励官兵,寻找魏军的破绽,出击攻破了魏军两座营寨。魏军包围江陵长达六个月,江陵县令姚泰负责防守北门,看到城外敌军强大,城内兵少,粮食又快吃光,担心守不住,图谋作内应,被朱然发觉后处死。
当时长江水浅河窄,夏侯尚打算乘船率步骑兵进入江心洲驻扎,架设浮桥,方便南北往来。许多参与讨论的魏国官员都认为江陵城一定能攻克。大臣董昭上疏反对说:“武皇帝(曹操)智勇过人,用兵时仍对敌人十分警惕,不敢像现在这样轻敌冒进。军队本性喜欢进攻厌恶撤退,这是常理。即使在平坦无险的地方,行军都很艰难,即使要深入敌境,退路也一定要通畅,军队的进退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如今大军驻扎在江心洲,是深入险境;靠浮桥渡江,非常危险;只有一条道路通行,极其狭窄。这三条,都是兵家大忌,而我们却在实行。敌人频繁攻击浮桥,万一稍有闪失,江心洲上的精锐部队就不属于魏国了,反而会变成吴国的战利品。我私下里为此忧虑,寝食难安,而参与决策的人却悠然自得不以为忧,岂不糊涂!况且江水正在上涨,一旦暴涨,我们如何防御!就算不能打败敌人,也应该保全自己,怎么能踏上如此险途而毫不畏惧呢!希望陛下明察。”魏文帝曹丕立即下诏命令夏侯尚等人迅速撤出。吴军从东西两头同时向前进逼,魏军只能挤在一条路上撤退,一时无法快速通过,勉强才撤回北岸。吴将潘璋已经造好芦苇筏子,准备用来烧毁浮桥,恰好夏侯尚退兵才作罢。十天后,江水果然暴涨,曹丕对董昭说:“你的论断,多么精准啊!”此时又赶上瘟疫大规模流行,曹丕下令召回所有军队。
三月,丙申(初八):魏文帝曹丕返回洛阳。
当初,曹丕曾问谋士贾诩:“我想讨伐不服从命令的割据势力,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先打哪一个好?”贾诩回答说:“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先要重视军事谋略;致力于建立根本大业的人,则崇尚道德教化。陛下顺应天命接受禅让,统治天下,如果能够用文德安抚他们,等待他们内部发生变化,那么平定他们就不难了。吴、蜀虽然是小国,但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懂得虚实变化,陆逊通晓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要,扼守要地,泛舟江湖,都很难一下子谋取。用兵之道,在于先有取胜的把握然后再开战,要估量敌人、研究将领,所以行动才不会失算。我私下估量,我们群臣中,没有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陛下以天威亲临,也未必有万无一失的把握。从前虞舜用盾牌和斧头跳舞(象征文德教化)就使有苗部落归服,我认为当今应该先文后武(先致力于内政和德化)。”曹丕没有采纳,结果出兵未能成功。
丁未(十九日):陈忠侯曹仁去世。
当初,蜀汉官员黄元不被诸葛亮信任。听说汉主刘备病重,害怕以后遭祸,于是率领全郡反叛,火烧临邛城。当时诸葛亮正东行去探望刘备病情,成都兵力空虚,黄元更加肆无忌惮。益州治中从事杨洪报告太子刘禅,请求派将军陈曶(hu)、郑绰讨伐黄元。朝中许多人议论认为,黄元如果不能包围成都,就会占据越巂郡,进而控制南中地区。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不得人心,没有恩德信义,他哪有能力做到那样!他不过是顺沔水(岷江)东下,希望主上(刘备)平安无事,他就自缚投降请罪免死;如果主上病情恶化,他就投奔吴国求活命。只要命令陈曶、郑绰在南安峡口拦截,就一定能抓住他。”黄元兵败后,果然顺长江东下,被陈曶、郑绰生擒斩首。
汉主刘备病危,命令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任命尚书令李严作为副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定能安定国家,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才,你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流泪说:“臣怎敢不竭尽全力,贡献忠贞的节操,至死不渝!”刘备又下诏告诫太子刘禅说:“人活到五十岁死去就不算夭折了,我已经六十多岁,还有什么遗憾?只是放心不下你们兄弟罢了。努力啊,努力啊!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做!只有贤能和品德,才能使人信服。你父亲我德行浅薄,不值得你效仿。你与丞相共事,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
夏季,四月,癸巳(初六):汉主刘备在永安宫去世,谥号为昭烈皇帝。丞相诸葛亮护送灵柩回到成都,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留下镇守永安。
五月,太子刘禅(阿斗)即位,时年十七岁。尊奉皇后(吴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国家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于是精简官职,修订法制,发布文告给群臣说:“参与处理政务(参署),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听取有益的意见。如果为了避免小小的嫌疑,难以提出不同意见反复讨论,国家大事就会缺失遗漏。经过反复讨论而得到恰当的结论,就像丢掉破草鞋而获得珍珠美玉一样。然而人心苦于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只有徐元直(徐庶)遇到这种情况不迷惑。还有董幼宰(董和)参与处理政务七年,事情有不妥之处,甚至反复十次来报告说明。如果大家能学到徐元直十分之一的精神,董幼宰的勤勉恳切,忠于国家,那么我就可以少犯些过错了。”他又说:“从前我和崔州平初交时,常常听到他指出我的得失;后来结交徐元直,屡次受到他的启发和教诲;先前与董幼宰共事,他总是知无不言;后来与胡伟度(胡济)共事,他多次劝阻我。虽然我天性愚昧鄙陋,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但我始终与这四位相处融洽,这也足以表明我对直言是不猜疑的。”胡伟度就是诸葛亮的主簿、义阳人胡济。诸葛亮曾经亲自校阅公文,主簿杨颙径直入内劝谏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体制,上下级的工作不能互相侵犯。请允许我为您用治家来打个比方:现在有一个人,让奴仆负责耕种,婢女负责做饭,公鸡负责报晓,狗负责防盗,牛负责负重载物,马负责长途跋涉。这样,家中事务没有荒废,各种需求都能满足,主人就可以从容安卧,饮食无忧了。如果有一天,主人突然想亲自包揽所有活计,不再分派任务,耗费体力,忙于琐碎事务,结果弄得疲惫不堪,精神困顿,最终一事无成。难道是他的智慧不如奴婢鸡狗吗?不是,是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啊。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治国之道的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身去干的是士大夫。’因此西汉丞相丙吉不过问路上横躺的死尸,却担忧耕牛因热而喘;丞相陈平不肯了解国家钱粮的具体数目,说‘自有主管的官员负责’,他们才是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啊!如今您治理国家,却亲自校阅公文,整天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向他道谢。等到杨颙去世,诸葛亮哭泣了三天。
六月,甲戌(十七日):任城威王曹彰去世。
甲申(二十七日):魏寿肃侯贾诩去世。
发生大水灾。
吴将贺齐袭击蕲春,俘虏了太守晋宗,将其带回吴国。
当初,益州郡豪强首领雍闿杀死太守正昂,通过士燮向吴国请求归附,又把继任的太守、成都人张裔抓起来送给吴国,吴国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永昌郡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领官吏和士兵封锁边界,坚守城池,雍闿无法进入永昌,就派同郡人孟获诱惑煽动各地的夷族纷纷叛乱响应。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巂郡夷族首领高定都起兵叛乱响应雍闿。诸葛亮因为刚刚遭遇国丧(刘备去世),对叛乱都采取安抚政策而没有讨伐,专心发展农业,种植谷物,关闭边境,让百姓休养生息,等到百姓生活安定、粮食充足以后,才使用民力。
秋季,八月,丁卯(十一日):魏国任命廷尉钟繇为太尉,治书执法高柔代理廷尉。当时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没什么实权,也很少参与朝政。高柔上疏说:“三公大臣是国家的栋梁,为百姓所瞩目,现在却让他们担任三公的高位,却不让他们参与政事,他们就只好各自休息养老,很少提出建议,这实在不是朝廷尊崇和使用大臣的本意,也不是大臣进献可行建议、废除错误做法(献可替否)的职责。古时候处理刑政疑难问题,都要在槐树、棘木之下商议(指朝廷)。从今以后,朝廷有疑难议题以及刑狱大事,应该多咨询三公的意见。三公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的时候,还可以特别请他们入宫,讲解讨论政事得失,尽可能了解各方面情况,或许能启发陛下的思路,有助于弘扬教化。”魏文帝曹丕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辛未(十五日):魏文帝曹丕到荥阳打猎,随后向东巡视。九月,甲辰(十九日):抵达许昌。
蜀汉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皇上(刘禅)年幼弱小,刚刚即位,应该派遣重要使臣再次向东吴申明和好之意。”诸葛亮说:“我考虑这件事很久了,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今天总算找到了。”邓芝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您啊。”于是派遣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前往吴国重修友好关系。
冬季,十月,邓芝到达吴国。当时吴王孙权还未与魏国断绝关系,正在犹豫不决,没有立即接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上表请求接见,说:“臣下这次来,也是为了吴国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蜀汉。”孙权这才接见他,说:“我确实愿意与蜀汉和好,但恐怕蜀主年幼,国家弱小,形势紧迫,会被魏国乘机进攻,无法保全自己。”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拥有荆、扬、梁、益四个州的土地。大王您是当世的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豪杰。蜀国有重重险要的地势作为坚固屏障,吴国有长江天堑作为天然阻隔。把这两国的长处联合起来,互为唇齿相依的盟邦,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大王现在如果向魏国称臣归附,魏国必定会要求大王入朝朝拜,还会要求太子去魏国充当人质;如果您不服从命令,他们就有了讨伐叛逆的借口,蜀国也会顺流而下,见机进攻。那样的话,江南的大好河山恐怕就不再归大王所有了。”孙权沉默了很久,说:“你说得对。”于是决定与魏国断绝关系,专门与蜀汉联合。
这一年,蜀汉后主刘禅立妃子张氏为皇后。
魏文帝黄初五年(甲辰,公元224年)
春季,三月:魏文帝曹丕从许昌返回洛阳。
自从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以来,学校教育废弛。夏季,四月:魏国开始设立太学,设置博士官,依照汉代制度设立《五经》考试办法。
吴王孙权派遣辅义中郎将、吴郡人张温到蜀汉进行友好访问。从此以后,吴、蜀两国使节往来不断。孙权在处理与蜀汉有关的事务时,常常让陆逊告诉诸葛亮;又专门刻了一枚印章放在陆逊那里。孙权每次给蜀汉后主刘禅或诸葛亮写信,常常先给陆逊过目,如有措辞轻重、内容是否妥当需要斟酌之处,就让陆逊修改定稿,然后用印封装好送出。
蜀汉再次派遣邓芝访问吴国。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由我们两位君主分治天下,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不能有两个君王。如果将来灭掉魏国之后,大王您未能深刻认识天命所归(指统一),那么两位君主各自弘扬德政,两位臣子各自竭尽忠诚,那时将擂起战鼓,战争才刚刚开始啊。”孙权大笑着说:“你的诚实坦率,竟到了这个地步吗!”
秋季,七月:魏文帝曹丕向东巡视,抵达许昌。曹丕打算大举出兵讨伐吴国,侍中辛毘(pi)劝谏说:“如今天下刚刚安定,土地广阔而人口稀少,这时却要动用民力,我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先帝(曹操)多次出动精锐部队,每次都是到了长江边就撤军回来。现在我们的军队不比过去增加,却要再次出兵,这并不容易。当今之计,不如让百姓休养生息,开垦屯田,积蓄十年力量,然后再用兵,那样就可以一举成功,无需再次兴师动众了。”曹丕说:“照你的意思,是要把敌人留给子孙后代去解决吗?”辛毘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把商纣王留给周武王去解决,正是因为他懂得把握时机啊。”曹丕不听,留下尚书仆射司马懿镇守许昌。
八月:曹丕亲自指挥水军,乘坐龙舟,沿着蔡水、颍水进入淮河,到达寿春。
九月:抵达广陵。
吴国安东将军徐盛提出计策,用木桩围上芦苇,做成疑城和假楼,从石头城(建业)一直到江乘县,连绵相接数百里,一夜之间就建成了;又在长江上排列大量战船。当时长江水位暴涨,曹丕临江眺望,叹息说:“魏国虽然有成千上万的骑兵,在这里也毫无用武之地,看来无法图谋(吴国)了。”曹丕乘坐的龙舟遇到暴风,在江上剧烈颠簸,几乎翻沉。曹丕问群臣:“孙权会亲自来(迎战)吗?”大家都说:“陛下亲自征讨,孙权肯定恐惧,必定会调动全国兵力来应战。他又不敢把大军交给臣下指挥,肯定会亲自前来。”只有侍中刘晔说:“孙权认为陛下是要以皇帝之尊来牵制他本人,而派其他将领率轻装部队渡江作战,所以他必定会部署军队等待战局发展,不会贸然进攻或后退。”魏文帝的车驾停留了许多天,孙权始终没有来,曹丕于是下令撤军。当时,魏将曹休上表说,得到投降的吴军供词:“孙权已在濡须口。”中领军卫臻说:“孙权依仗长江天险,不敢与我军对抗,这肯定是投降者因恐惧而编造的假话!”审问投降者后,果然是吴军守将编造的。
吴国的张温年轻时因才智出众而享有盛名,顾雍认为当时无人能与他相比,诸葛亮也很看重他。张温推荐同郡人暨(ji)艳担任选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暨艳喜欢议论时事,弹劾百官,对三署(汉代负责选官的机构,此处可能指类似部门)官员进行复核,大多贬降他们的职位,能保住原职的不到十分之一;那些在位时贪赃卑鄙、志向节操低下的人,都被贬为低级军吏,安置在军营里。他还喜欢宣扬别人不为人知的过失,来显示他惩罚的正当。同郡人陆逊、陆逊的弟弟陆瑁以及侍御史朱据都劝他不要这样做。陆瑁写信给暨艳说:“圣人总是嘉奖善行而怜悯愚昧,忘掉别人的过失而记住功劳,以此成就美好的教化。如今王业刚刚建立,将要统一全国,这正是效法汉高祖不计瑕疵、广纳人才的时候。如果一定要让善与恶泾渭分明,推崇汝南、颍川地区那种月旦评式的品评人物风气(指严格品评人物优劣),虽然可以激励风俗,彰明教化,但恐怕难以实行。应该远学孔子的泛爱精神,近效郭泰(东汉名士)的宽容和助人,这样才有助于大道。”朱据对暨艳说:“天下尚未平定,如果只举用清廉的人,严厉斥退贪浊的人,足以起到阻止和劝勉的作用;但如果一下子贬斥太多,恐怕会留下后患。”暨艳都不听。于是怨恨之声遍布朝野,许多人争相指责暨艳和选曹郎徐彪专门任用私人感情,爱憎不公。暨艳、徐彪因此获罪自杀。张温一向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同,也被牵连罢官遣返本郡充当低级差役,后来死在家中。当初,张温正掌权得势时,馀姚人虞俊叹息道:“张惠恕(张温字)才多智少,华而不实,怨恨都集中到他身上,恐怕会有灭门之祸。我已经看到征兆了。”不久,张温果然垮台。
冬季,十月:魏文帝曹丕回到许昌。
十一月,戊申晦(三十日):发生日食。
鲜卑首领轲比能诱杀了步度根的哥哥扶罗韩,步度根因此怨恨轲比能,双方互相攻击。步度根部众较弱,率领一万多部落民众退守太原、雁门郡。这一年,他进京朝见进贡。而轲比能的部落从此强盛起来,出击东部鲜卑大人素利。护乌丸校尉田豫乘轲比能后方空虚,从背后牵制他。轲比能派别部首领琐奴抵御田豫,被田豫击败。轲比能因此怀有二心,屡次侵扰边境,幽州、并州深受其害。
魏文帝黄初六年(乙巳,公元225年)
春季,二月:魏文帝下诏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御驾出征,负责督察各路军队,总领随驾尚书台事务;任命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负责处理留守尚书台的文书。
三月:曹丕前往召陵县,开通讨虏渠(运河)。乙巳(疑为日期,译文略其具体日):返回许昌。
并州刺史梁习讨伐轲比能,大破鲜卑军。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等人。参军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共同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还想请你再赠予好的计策。”马谡说:“南中地区依仗地势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了。即使今天攻破他们,明天还会反叛。现在您正调动全国兵力进行北伐以对付强敌(魏国),他们知道国内兵力空虚,叛乱也会更快发生。如果把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符合仁者的情怀,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理战为上,军事战为下。希望您能使他们心悦诚服。”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马谡是马良的弟弟。
辛未(疑为日期,译文略其具体日):魏文帝曹丕率领水军再次征讨吴国。群臣进行大讨论,宫正(官名,掌宫禁)鲍勋劝谏说:“朝廷大军屡次征讨而未能取胜,是因为吴、蜀两国唇齿相依,凭借山水险阻,具有难以攻克的形势。去年龙舟在长江上遇险,被风暴阻隔在南岸,陛下身处危境,臣下们心惊胆战,那时宗庙社稷几乎倾覆,应成为后世百代的鉴戒。如今又劳师远征,每天耗费千金,国内虚耗财力,却让狡猾的敌人(吴国)轻视我们的军威,我私下认为不可行。”曹丕大怒,将鲍勋降职为治书执法。鲍勋是鲍信的儿子。
夏季,五月,戊申(初二):曹丕抵达谯县。
吴国丞相、北海人孙劭去世。当初,吴国要设立丞相,大家都推荐张昭。吴王孙权说:“当今是多事之秋,丞相职位责任重大,这不是优待张昭的办法(暗示张昭性格刚直,恐难胜任)。”等到孙劭去世,百官再次推荐张昭。孙权说:“我哪里是舍不得给子布(张昭字)当丞相呢?担任丞相事务烦杂,而他性情刚烈,如果他的建议不被采纳,就会产生怨恨和过失,这对他不是好事。”六月:孙权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总领尚书台政务)。
顾雍为人沉默寡言,举止得当。孙权曾赞叹说:“顾君不轻易说话,一说话就必定切中要害。”到了宴饮欢乐的时候,左右的人担心酒后失礼,而顾雍一定会注意到,因此大家都不敢尽情放纵。孙权也说:“顾公在座,使人感到拘束(不敢尽兴)。”顾雍被敬畏到这种程度。当初顾雍被任命为尚书令时,封为阳遂乡侯。封侯后回到官署,家人还不知道,后来听说才感到惊喜。等到做了丞相,他选用文官武将,都能根据各人的才能加以任用,心中没有厚此薄彼。他时常访问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总是秘密报告孙权。如果被采纳施行,就把功劳归于主上;如果不被采纳,就始终不泄露出去。孙权因此很器重他。然而在朝堂上有所陈述时,言辞神色虽然恭顺,但所坚持的原则却很正直;对于军国大事的得失,如果不是当面陈述,就绝口不提。孙权常派中书郎到顾雍那里咨询政务,如果顾雍觉得建议可行,事情可以办理,就与中书郎反复研究讨论,并设宴款待;如果觉得不可行,顾雍就表情严肃,沉默不言,不置可否。中书郎回去报告孙权,孙权说:“顾公高兴,说明事情是合适的;他不说话,说明事情还不妥当。我应当重新考虑。”驻守长江沿岸的将领们,都想立功报效国家,很多人提出可以袭击敌人的小规模行动计划。孙权为此咨询顾雍。顾雍说:“我听说兵法上告诫不要贪图小利,这些人所提的建议,不过是为了个人求取功名,而不是为国家着想。陛下应当加以禁止,如果不能用来显耀国威、重创敌人,就不应该听从。”孙权听从了他的意见。
魏国利成郡(治所在今江苏赣榆西)士兵蔡方等人造反,杀死太守徐质,推举同郡人唐咨为首领。魏文帝下诏命令屯骑校尉任福等率军讨伐,平定了叛乱。唐咨从海路逃亡到吴国,吴国任命他为将军。
秋季,七月:魏文帝曹丕立皇子曹鉴为东武阳王。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抵达南中地区,所到之处捷报频传。诸葛亮从越巂郡进军,斩杀了雍闿和高定。他派庲降都督、益州人李恢从益州郡进军,门下督、巴西人马忠从牂柯郡进军,击溃各县叛军后,又与诸葛亮会师。
孟获收编雍闿的残部抵抗诸葛亮。孟获向来被当地夷人、汉人所信服。诸葛亮招募人活捉孟获,捉到后,让他参观蜀军的营阵,问道:“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如今承蒙您让我观看了营阵,如果只是这样,那战胜你们是很容易的。”诸葛亮笑了笑,放了他,让他再来交战。就这样把孟获放回又活捉,前后七次,当诸葛亮又要放孟获回去时,孟获却留下不走了,他说:“您真是天威啊!南人再也不反叛了!”诸葛亮于是进军到达滇池。
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都被平定。诸葛亮仍然任用当地原来的首领为地方官吏。有人劝谏诸葛亮,诸葛亮说:“如果留下外地官员,就必须留下军队。留下军队,粮食供应就困难,这是第一个不容易;加上夷人刚刚遭受战乱创伤,父兄多有死伤,留下外地官员而没有军队保护,必然酿成祸患,这是第二个不容易;再者,夷人多次犯上作乱,杀死或废黜官吏,自知罪孽深重,如果留下外地官员,终究难以相互信任,这是第三个不容易。现在我不留外地官员,不运粮食,而能使法纪大体确立,夷汉各族大体安定,这就够了。”于是诸葛亮全部任用当地有威望的人士,如孟获等担任官吏,让他们贡献金银、丹砂、生漆、耕牛、战马等物资,供给国家的军政开支。从此直到诸葛亮去世,南中地区再也没有发生叛乱。
八月:魏文帝曹丕率领水军从谯县沿着涡水进入淮河。尚书蒋济上表说水路难以通行,曹丕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