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 第57章 【汉纪四十九】

第57章 【汉纪四十九】(1 / 2)

(起自壬子年,止于庚申年,共九年。)

汉孝灵皇帝熹平元年(壬子年,公元172年)

春天,正月:汉灵帝(刘宏)的车驾前往原陵(光武帝刘秀陵墓)祭拜。司徒掾(司徒属官)陈留人蔡邕评论说:“我听说古代不在墓前祭祀。朝廷有上陵祭拜的礼仪,起初我认为可以减省;如今亲眼看到这威严的仪式,体察它的本意,才知道孝明皇帝(汉明帝刘庄)的孝心极为恳切,实在难以废除。礼仪中有些看似繁琐却不可省去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三月,壬戌(初八):太傅胡广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胡广在太尉、司徒、司空、太傅这“四公”职位上周转任职三十多年,先后侍奉过六位皇帝(安、顺、冲、质、桓、灵),受到的礼遇极为优厚,每次被罢免后不满一年,就又会升官复职。他所征召的幕僚多是天下名士,他和旧部陈蕃、李咸都曾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他熟悉朝廷典章制度,通晓政事,所以京城有谚语说:“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但他性情温柔谨慎,常常言语谦逊、态度恭敬以讨好时人,缺乏忠诚正直的风骨,天下人因此轻视他。

五月,己巳(十六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熹平。

长乐太仆侯览因专权跋扈、生活骄奢被指控,皇帝下令收缴他的印信绶带,侯览自杀。

六月:京城洛阳发生大水灾。

窦太后(汉桓帝皇后)的母亲在比景(今越南境内)去世。窦太后因忧伤思念而得病,于癸巳(六月无癸巳,疑误或指七月)在南宫云台去世。宦官们对窦氏家族积怨已久,竟用运衣服的车子装载窦太后的尸体,放在洛阳城南的集市客舍里。几天后,中常侍曹节、王甫想用贵人的礼仪来安葬她。汉灵帝说:“窦太后亲自拥立朕为皇帝,继承大统,怎么能用贵人的礼仪送终呢!”于是按太后礼仪发丧。曹节等人又想将窦太后另葬别处,而把冯贵人的灵位与桓帝配享(合葬)。皇帝下诏,命公卿大臣在朝堂上集会商议,令中常侍赵忠主持监督会议。当时太尉李咸正卧病在家,闻讯后挣扎着乘车带病入朝,随身带着毒药(花椒,一说为毒药),对妻子说:“如果皇太后的灵位不能配享桓帝,我绝不活着回家!”会议开始,在座的有数百人,大家观望了很久,没人肯先发言。赵忠催促说:“议案应当马上确定!”廷尉陈球说:“皇太后出身名门,品德高尚,以母仪治理天下,理应配享先帝(桓帝),这是毫无疑问的。”赵忠笑着说:“那就请陈廷尉赶快执笔起草议案吧。”陈球立即写下议案:“皇太后在宫中时,就有聪慧明达的母仪之德;遭遇时局艰难之际,拥立圣明的陛下继承大统,功勋卓着。先帝(桓帝)去世后,太后不幸因(窦武案)牵连,被迁居南宫,不幸早逝。窦家虽获罪,但事情与太后本人无关。如今若将她另葬别处,实在让天下人失望。况且冯贵人的坟墓曾被盗掘过,骸骨暴露在外,与贼人尸骨混杂,灵魂受到玷污。而且她对国家无功,怎能配享至尊的皇帝!”赵忠看到陈球的议案,脸色骤变,浑身不自在,讥笑陈球说:“陈廷尉这个议案写得可真强硬啊!”陈球回应说:“陈蕃、窦武既已蒙冤,皇太后又无故被幽禁,我常常为此痛心!天下人也都愤慨叹息!今天我说出这些,即使事后因此获罪,也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李咸紧接着说:“我本来就认为应当这样,陈球的意见正与我的心意相合。”于是公卿以下的官员都附议陈球的意见。曹节、王甫仍争辩,认为:“梁皇后(梁冀妹)家族犯下大逆之罪,另葬懿陵;汉武帝废黜卫皇后,而以李夫人配享。如今窦家的罪孽深重,怎么能和先帝合葬呢!”李咸再次上书说:“臣查考历史:章德窦皇后(汉章帝皇后)迫害恭怀梁皇后(和帝母),安思阎皇后(安帝皇后)家族犯下大逆之罪,但和帝并无将生母另葬的动议,顺帝朝也没有贬降阎后的记载。至于卫后,是孝武皇帝(汉武帝)亲自废黜的,不能拿来作比。如今长乐太后(窦妙)享有皇太后的尊号,曾亲自临朝听政,而且拥立了圣明的陛下,使皇家基业光大兴隆。太后把陛下当作儿子,陛下怎能不把太后当作母亲?儿子不能废黜母亲,臣子不能贬斥君主。应将太后合葬宣陵(桓帝陵),一切遵照旧制。”汉灵帝看了奏章,采纳了李咸的意见。

秋天,七月,甲寅(疑为初二):将桓思窦皇后(窦妙)安葬在宣陵(汉桓帝陵)。

有人在朱雀门阙(皇宫南门)上书写文字:“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禁杀害太后,公卿大臣都尸位素餐,没有敢说忠言的人。”皇帝下诏命司隶校尉刘猛负责追查搜捕,要求每十天汇报一次。刘猛认为所写内容直率有理,不肯加紧搜捕。过了一个多月,还没有查出主犯。刘猛因此被贬为谏议大夫,由御史中丞段颎接任司隶校尉。段颎于是四处搜捕,牵连下狱的太学生等有一千多人。曹节等人又指使段颎以其他事由弹劾刘猛,刘猛被判罪,罚往左校营服苦役。

当初,司隶校尉王寓倚仗宦官势力,向太常张奂求取举荐,张奂拒绝了他。王寓便诬陷张奂结党,导致张奂被禁锢(剥夺政治权利)。张奂曾与段颎在征讨羌人时意见不合,互有嫌隙。段颎当了司隶校尉后,想把张奂驱逐回敦煌老家并加害于他。张奂写信向段颎苦苦哀求,才得以幸免。

当初,魏郡人李暠任司隶校尉时,因旧怨杀害了扶风人苏谦。苏谦的儿子苏不韦将父亲草草掩埋而不正式下葬,改名换姓,结交宾客,立志报仇。后来李暠升任大司农,苏不韦躲藏在李暠府库的草料堆中,挖地道直通李暠的卧室,杀死了他的小妾和幼子。李暠极度恐惧,睡觉时用木板垫在身下,一夜之间变换九次地点。苏不韦又掘开李暠父亲的坟墓,砍下人头,悬挂在集市上示众。李暠悬赏捉拿苏不韦未果,愤恨交加,吐血而死。后来苏不韦遇到大赦才回家,正式安葬父亲并行丧礼。张奂一向与苏家交好,而段颎与李暠关系密切。段颎征召苏不韦为司隶从事,苏不韦害怕,称病不去。段颎大怒,派从事张贤去苏家杀他,并事先给了张贤父亲毒酒,说:“如果张贤杀不了苏不韦,你就喝了这毒酒!”张贤于是逮捕苏不韦,连同他一家六十余口人,全部杀死。

渤海王刘悝当初被贬为瘿陶王时,曾通过中常侍王甫活动想恢复渤海王爵位,许诺事成后酬谢五千万钱。后来汉桓帝遗诏恢复了刘悝的渤海王爵位,刘悝知道这不是王甫的功劳,不肯付谢钱。中常侍郑飒、中黄门董腾多次与刘悝来往。王甫秘密派人监视,将情况报告了段颎。冬天,十月:王甫派人逮捕郑飒,关进北寺监狱。又指使尚书令廉忠诬告说:“郑飒等人阴谋迎立刘悝为帝,大逆不道。”于是灵帝下诏,命冀州刺史逮捕刘悝审问核实,严加拷问,逼迫刘悝自杀。刘悝的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歌女舞女二十四人,全都死在狱中,渤海国的太傅、国相以下官员也都被处死。王甫等十二人因“功”都被封为列侯。

十一月:会稽郡妖贼许生在句章(今浙江宁波附近)起兵,自称“阳明皇帝”,部众达万人。朝廷派扬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寅率兵讨伐。

十二月:司徒许栩被罢免,任命大鸿胪袁隗为司徒。

鲜卑侵犯并州。

这一年:南匈奴单于栾提车儿去世,他的儿子栾提屠特若尸逐就继位为单于。

汉孝灵皇帝熹平二年(癸丑年,公元173年)

春天,正月:发生大瘟疫。

丁丑(疑为正月二十七日):司空宗俱去世。

二月,壬午(疑为初三):大赦天下。

任命光禄勋杨赐为司空。

三月:太尉李咸被免职。

夏天,五月:任命司隶校尉段颎为太尉。

六月:北海国(今山东潍坊一带)发生地震。

秋天,七月:司空杨赐被免职;任命太常、颍川人唐珍为司空。唐珍是唐衡的弟弟。

冬天,十二月:太尉段颎被罢免。

鲜卑侵犯幽州、并州。

癸酉晦(十二月三十日):发生日食。

汉孝灵皇帝熹平三年(甲寅年,公元174年)

春天,二月,己巳(疑为二十八日):大赦天下。

任命太常、东海郡人陈耽为太尉。

三月:中山穆王刘畅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撤销。

夏天,六月:封河间王刘利的儿子刘康为济南王,奉祀其父孝仁皇(刘苌,灵帝生父)的祠庙。

吴郡司马、富春人孙坚招募精锐勇士,得到一千多人,协助州郡讨伐许生。冬天,十一月:臧旻、陈寅在会稽大败许生,斩杀了他。任城王刘博去世,没有儿子,封国断绝。

十二月:鲜卑入侵北地郡(今宁夏、甘肃一带),太守夏育率领屠各部落(匈奴别部)骑兵追击,将其击败。朝廷升任夏育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又侵犯并州。

司空唐珍被罢免,任命永乐少府许训为司空。

汉孝灵皇帝熹平四年(乙卯年,公元175年)

春天,三月:灵帝下诏,命儒家学者校正《五经》文字,命议郎蔡邕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让后来的儒生学者都以之为标准。石碑刚竖立时,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乘坐的车子每天多达一千多辆,堵塞了街巷。

当初,朝廷因州郡之间互相结党,人情关系盘根错节(比周),于是规定:有婚姻关系的家庭,以及两州人士之间,不得互相担任对方所在地的长官(对相监临)。到此时又制定了“三互法”,规定更加严密,禁忌增多,选用地方官员非常困难,幽州、冀州的刺史职位空缺很久也补不上人。蔡邕上书说:“臣见幽州、冀州故土,本是铠甲、战马的产地,连年遭受战乱饥荒,逐渐耗损空虚。如今职位空缺已久,官吏百姓都翘首以盼,而三公府(太尉、司徒、司空府)推举人选,拖延数月不能决定。臣奇怪地询问原因,回答说是要回避‘三互法’。十一州的禁令,只涉及幽、冀二州而已。再者,二州人士的选用,有的又被时间限制所阻碍,长期拖延,致使两州长官位置长期空缺,万里萧条,无人治理。臣认为‘三互法’的禁令,只是最轻微的防范。如今只要申明朝廷威令,严明法规,即使选派本地人担任本地长官,尚且因畏惧而不敢营私舞弊;更何况是‘三互法’,哪里值得顾忌!从前韩安国从囚徒中被起用,朱买臣出身卑微,都因才能适宜,被派回本郡本乡任职,难道还要顾及‘三互法’,受这种细枝末节制度的束缚吗?臣希望陛下效法先帝(指光武帝等),废除近年的禁令,对各州刺史中才干可用的人,不必拘泥于时间、‘三互法’的规定,以求合乎中正之道。”朝廷没有采纳。

司马光评论说:叔向(春秋晋国大夫)说过:“国家将要灭亡时,法令必然繁多。”圣明君主的政事,在于谨慎选择忠臣贤才加以任用。无论朝廷内外官员,有功则赏,有罪则罚,无所偏私,法令不繁琐而天下大治。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抓住了根本。等到国家衰败时,百官任用不能选贤任能,禁令却越来越多,防范越来越严密。有功者因条文限制得不到奖赏,作恶者玩弄法令得以逃脱惩罚,上下劳碌扰攘而天下大乱。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舍本逐末。汉灵帝时,刺史、郡守(二千石)贪婪如豺狼虎豹,残害百姓,而朝廷却死守着‘三互法’的禁令。用这个禁令来看当时的现实,岂不恰恰成为笑柄,更应深以为戒吗!

封河间王刘建的孙子刘佗为任城王。

夏天,四月:七个郡和封国发生大水灾。

五月,丁卯(二十三日):大赦天下。

延陵园(汉成帝陵园)发生火灾。

鲜卑侵犯幽州。

六月:弘农郡和三辅地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发生蝗灾。

于阗国王安国攻打拘弥国(西域国名),大败拘弥军,杀死拘弥王。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各自发兵,辅助拥立拘弥国送到汉朝当人质的王子定兴为拘弥王,此时全国人口只剩下一千左右。

汉孝灵皇帝熹平五年(丙辰年,公元176年)

夏天,四月,癸亥(二十三日):大赦天下。

益州郡(今云南一带)的蛮夷反叛,太守李颙率兵讨伐平定。

举行大雩祭(求雨)。

五月:太尉陈耽被罢免,任命司空许训为太尉。

闰五月:永昌郡太守曹鸾上书说:“所谓党人,有的是年高德劭的长者,有的是士大夫中的英才,都应该是辅佐王室、参与谋划国家大事的栋梁;却被长期禁锢(剥夺政治权利),屈辱地生活在泥淖之中。谋反大逆尚且能蒙赦免宽宥,党人有什么罪过,唯独不能被宽恕呢!之所以灾异频繁出现,水灾旱灾接踵而至,都由于这个原因。陛下应该开恩赦免党人,以顺应天心。”灵帝看了奏书,勃然大怒,立即下诏命司隶校尉和益州刺史将曹鸾用囚车押解到槐里监狱,拷打致死。于是又下诏命各州郡重新调查党人的门生、旧部、父子、兄弟中在官位上的,一律免职禁锢,株连范围扩大到五服之内的亲属(五属)。

六月,壬戌(疑为二十五日):任命太常、南阳人刘逸为司空。

秋天,七月:太尉许训被罢免;任命光禄勋刘宽为太尉。

冬天,十月:司徒袁隗被罢免;十一月,丙戌(二十一日):任命光禄大夫杨赐为司徒。

这一年:鲜卑侵犯幽州。

汉孝灵皇帝熹平六年(丁巳年,公元177年)

春天,正月,辛丑(初八):大赦天下。

夏天,四月:大旱,七个州发生蝗灾。

灵帝下诏命三公检举揭发官员中苛酷、贪污的人,予以罢免。平原国相、渔阳人阳球因执法严酷被指控,被召到廷尉府受审。灵帝因阳球从前任九江太守时讨贼有功,特别赦免了他,任命他为议郎。

鲜卑侵犯东、西、北三面边境。

京城中有几十个商人小贩和平民聚集在一起,自称是宣陵(桓帝陵)的孝子(指为桓帝守陵尽孝的人)。灵帝下诏将他们全部任命为太子舍人(太子属官)。

秋天,七月:司空刘逸被免职;任命卫尉陈球为司空。

当初,灵帝喜好文学创作,自己撰写了《皇羲篇》五十章。他召集一些擅长写文章辞赋的学生,安置在鸿都门下(鸿都门是皇宫藏书处)。后来,能写书信公文以及擅长书法、鸟篆的人,也都加以征召引荐,于是达到几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引荐了许多品行不端、趋炎附势之徒夹杂其间,这些人喜欢讲述市井里巷的琐事。灵帝非常高兴,破格授予他们官职;同时,灵帝很久不亲自到郊外祭祀天地和宗庙。恰逢灵帝下诏命群臣各自陈述为政要领,蔡邕上密奏(封事)说:“陛下迎接四季之气于五郊(东、南、西、北、中五方之郊),在宗庙举行祭祀,在辟雍(太学)举行养老礼,这些都是帝王的重要事务,祖宗所敬奉的。但主管官员常以蕃国(诸侯国)疏远的亲属去世、宫内后妃生育以及小吏士卒的小过失等理由,废止不行,忘记了礼敬的根本大事,听信禁忌的书籍,拘泥于小事,以致损害国家大典。从今以后,斋戒祭祀的制度应当恢复旧典,或许能回应上天的灾异警示。再者,古代选拔人才,让诸侯每年向朝廷推荐。孝武皇帝(汉武帝)时,郡国推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等科目选拔,于是名臣辈出,文治武功都兴盛起来。汉朝能得到人才,不过这几条途径而已。至于书法绘画辞赋,不过是小才小艺;要匡正国家治理政事,他们是没有这种能力的。陛下即位初期,首先涉猎儒家经学,在处理政事的闲暇时间,观看文章,姑且当作博戏弈棋一样的消遣,但这不应成为教化百姓、选拔人才的根本。然而,学生们竞相追逐名利,作赋写文的人多如鼎沸,其中水平高的还能引用经典中讽喻劝诫的言辞,水平低的则连缀俗语,类似倡优戏子;有的抄袭他人文章,假冒他人姓名。我每次在盛化门(皇宫门)接受诏命,品评等级排列次序,那些未入选的,也跟着同辈一起被提拔任用。既然已经施加恩典,就难以收回更改。让他们守住俸禄,在道义上已是宽宏大量了,不能再让他们治理百姓或在州郡担任要职。从前孝宣皇帝(汉宣帝)在石渠阁召集诸儒讲经,章帝(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学士论学,贯通经典解释义理,这是重大的事业,文武之道,应该遵循。至于那些不能做小善事的人,即使有可观之处,孔子认为‘致远恐泥’(妨碍远大目标),君子应当立志于大事业。还有,前不久将宣陵孝子一律任命为太子舍人。我听说孝文皇帝(汉文帝)规定服丧三十六天。即使是继位的君主,父子至亲;公卿大臣受恩深重,都要克制感情,遵从制度,不敢逾越。如今那些虚伪的小人,本非骨肉至亲,既没有受到太后的私恩,又没有享受过朝廷俸禄做官的好处,他们的恻隐之心,在道义上毫无依据,甚至还有奸邪不法之徒混迹其中。桓思皇后(窦妙)下葬时,东郡有个拐骗别人妻子的人逃亡在孝子队伍里,原籍县衙追捕,他才认罪伏法。像这样虚伪污秽之人,难以尽言。太子属官,应当挑选品德美好的人,怎么能只用些坟墓边凶恶丑陋之徒!这种事的不祥,没有比它更大的了。应该把他们遣返回乡里,以揭露他们的欺诈虚伪。”奏章呈上后,灵帝于是亲自到北郊举行迎气祭祀,并前往辟雍举行养老礼。又下诏将那些自称宣陵孝子而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的,全部改任为县丞(副县长)、县尉(县公安局长)等职。

护乌桓校尉夏育上书说:“鲜卑侵犯边境,自春天以来已有三十多次。请征调幽州各郡的军队出塞反击,只需一个冬天、两个春天,必定能将其擒获消灭。”在此之前,护羌校尉田晏因事获罪被判刑,受到赦免,想立功赎罪,于是请求中常侍王甫设法让他担任将领。王甫因此建议派兵与夏育合力讨伐贼寇。灵帝于是任命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大臣们多不赞成,灵帝便召集百官在朝堂上商议。蔡邕发表意见说:“征讨异族,由来已久。然而时势有异同,情况有可否,所以谋略有得失,事情有成败,不能一概而论。以世宗(汉武帝)的神武,将帅的优良勇猛,财物军赋的充实,开拓的疆域广大,尚且征战数十年,官民都疲敝不堪,还有后悔的时候(指轮台诏)。何况如今人力财力都匮乏,情况比过去更差呢!自从匈奴远逃,鲜卑强盛起来,占据匈奴故地,号称有十万军队,士卒骁勇强悍,谋略更加成熟;加上边关要塞不严,禁令多有疏漏,精铁良钢都落入贼寇之手,汉朝逃犯为他们出谋划策,他们的兵器锋利,马匹迅疾,已超过匈奴。从前段颎是良将,熟悉军事,善于作战,对付西羌,还用了十几年时间。如今夏育、田晏的才能策略未必超过段颎,鲜卑部众的强盛不亚于往昔,而他们却凭空计划两年时间,自认为必定成功。倘若战祸连绵,岂能中途停止?必然又要征发民众,运输物资永无止境,这是消耗华夏各国(指中原)的力量,去对付蛮夷。边疆的祸患,不过是手脚上的疥癣;中原的困顿,才是胸背上的恶疮。如今郡县盗贼尚且不能禁绝,何况这些强悍的异族能够降服吗!从前高祖(刘邦)忍受平城之围的耻辱,吕后(吕雉)忍受匈奴单于书信的侮辱(指冒顿单于遗书吕后,言辞轻侮),和今天相比,哪个更严重?上天设置山河,秦朝修筑长城,汉朝建立边塞,正是为了区别内外,区分不同的习俗。只要没有使国家内受困顿外受欺侮的祸患就可以了,怎么能和如同虫蚁的异族较量往来的次数呢!即使能打败他们,又岂能杀尽?难道要让朝廷为此废寝忘食吗!从前淮南王刘安劝阻讨伐南越时说:‘如果让越人冒死抵抗朝廷军队,哪怕有一个砍柴驾车的士兵因防备不周而逃回,即使得到越王的人头,也是大汉朝廷的耻辱。’而如今竟想用平民百姓去交换凶恶的异族,用皇家威仪去羞辱外夷,即使真能像夏育、田晏所说的那样,尚且危险,何况得失成败难以预料呢!”灵帝不听。八月:派遣夏育率军出高柳(今山西阳高),田晏率军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匈奴中郎将臧旻率领南匈奴单于出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各率一万骑兵,分三路出塞,深入鲜卑腹地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令东、中、西三部大人各自率领部众迎战,夏育等人遭到惨败,连符节、传令信物和辎重全都丧失,各自只带着几十名骑兵逃回,士卒死亡十分之七八。夏育、田晏、臧旻三人被用囚车押解回京,投入监狱,后出钱赎罪,贬为平民。

冬天,十月,癸丑朔(初一):发生日食。

太尉刘宽被免职。辛丑(疑误,十月无辛丑):京城洛阳发生地震。

十一月:司空陈球被免职。

十二月,甲寅(初三):任命太常、河南尹人孟彧(音玉)为太尉。

庚辰(二十九日):司徒杨赐被免职。

任命太常陈耽为司空。

辽西郡太守、甘陵人赵苞到任后,派人到家乡迎接母亲和妻儿。快到辽西郡时,途经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正遇上一万多鲜卑人侵入边塞劫掠。赵苞的母亲和妻儿被鲜卑劫持作为人质,用车载着来攻打辽西郡城。赵苞率领两万骑兵与鲜卑对阵。鲜卑人将赵母带出来给赵苞看,赵苞悲痛号哭,对母亲说:“做儿子的不孝,本想用微薄的俸禄早晚奉养您,没想到反而给母亲带来灾祸。过去我是您的儿子,现在我是朝廷的臣子,道义上不能顾全私恩而毁弃忠节。我只有拼死一战,否则无法弥补罪过。”母亲远远地对他说:“威豪(赵苞字威豪),人各有命,怎能为了顾全我而亏损忠义!你尽力而为吧!”赵苞立即率军进攻,鲜卑军队被彻底摧垮,但他的母亲和妻子也被杀害。赵苞上奏朝廷请求护送母亲、妻子的棺柩回乡安葬。灵帝派使者前往吊丧慰问,封赵苞为鄃侯(鄃音书)。安葬完毕后,赵苞对同乡人说:“拿着朝廷俸禄而逃避灾难,不是忠臣;杀死母亲而保全忠义,不是孝子。像这样,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于是吐血而死。

汉孝灵皇帝光和元年(戊午年,公元178年)

春天,正月:合浦郡、交趾郡的乌浒蛮族(百越一支)反叛,招引九真郡、日南郡的百姓攻陷郡县。

太尉孟彧被罢免。

二月,辛亥朔(初一):发生日食。

癸丑(初三):任命光禄勋、陈国人袁滂为司徒。

己未(初九):发生地震。

设立鸿都门学:鸿都门学的学生,都由皇帝下令命州郡、三公举荐征召。他们有的出任刺史、太守,有的入朝担任尚书、侍中,有的被封侯赐爵。士大夫君子们都以与他们同列为耻辱。

三月,辛丑(二十一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