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 第25章 【汉纪十七】

第25章 【汉纪十七】(1 / 2)

纪年范围:?从甲寅年(阏逢摄提格),到己未年(屠维协洽),共六年。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年,公元前67年)?

春季,三月:?皇帝下诏说:“我听说如果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即使是唐尧、虞舜那样的圣君也不能教化天下。如今胶东国国相王成,勤勉不懈地招抚流民,使流民主动申报户籍的达八万多人,治理成效卓着(达到‘异等’,即最优等)。特赐予王成关内侯的爵位,享受中二千石的俸禄。”然而,还没来得及征召重用王成,他就因病在任上去世了。后来,皇帝下诏让丞相和御史大夫向各郡、各封国来京汇报年度工作的长史、守丞询问政令得失。有人回答说:“前任胶东国相王成虚报招抚流民的数量,以此骗取朝廷的表彰和赏赐。”从此之后,那些平庸的官吏就常常用弄虚作假的手段来博取好名声了。

夏季,四月,戊申日:?汉宣帝立儿子刘奭为皇太子。任命丙吉为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疏广为太子少傅。封太子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又封霍光哥哥的孙子、中郎将霍云为冠阳侯。霍光的妻子霍显听说立了太子,气得吃不下饭,吐血说:“刘奭是皇上在民间时生的儿子,怎能立为太子!要是将来皇后(霍成君)生了儿子,反而只能当王了吗?”她又教唆皇后霍成君毒死太子。皇后多次召太子赐给食物,但太子的保姆和教导者总是先尝过,皇后暗中下毒无法得逞。

五月,甲申日:?丞相韦贤因年老多病请求退休。宣帝赏赐他黄金百斤、安车(可坐乘的小车)一辆、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准许他免职回家养老。自此,丞相退休的制度由韦贤开始。

六月,壬辰日:?任命魏相为丞相。辛丑日,任命丙吉为御史大夫,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为太子少傅。太子外祖父平恩侯许广汉(字伯),认为太子年纪小,向宣帝建议派他的弟弟、中郎将许舜去监护太子家。宣帝询问疏广的意见,疏广回答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君主,他的师友必须从天下有才能的俊杰中选拔,不应只亲近外戚许氏一家。况且太子已有太傅、少傅,属官都已齐备,现在再派许舜去监护太子家,显得太子见识浅陋,这不是向天下推广太子德行的好办法。”宣帝很赞赏他的话,并告诉了魏相,魏相脱下帽子谢罪说:“这种远见卓识不是我等人能比得上的。”疏广因此更受宣帝器重。

京城下大冰雹:?大行丞(负责外交礼仪的副官)东海郡人萧望之上书宣帝,认为这次天灾是朝中大臣执政,形成霍氏一门专权造成的。宣帝早就听说过萧望之的名声,便任命他为谒者(负责传达接待)。当时宣帝广泛延揽有才能的俊杰,许多人上书建议事宜,宣帝总是交给萧望之了解情况:建议水平高的,就转请丞相、御史大夫试用;次一等的,交由中二千石官员(如九卿)试用,一年后根据表现奏报;建议水平低的,则直接批复后遣返。萧望之处理这些事务都处理得很妥当。

冬季,十月:?宣帝下诏说:“先前九月壬申日发生地震,朕深感惶恐。希望有能指出朕过失的,以及贤良方正、敢于直言极谏的人士,来匡正朕的不足,不必忌讳官府官员。朕德行不够,未能安抚远方的民族,因此边境的驻军和戍守至今未能停止。现在又要调动军队加强屯守,长期劳苦百姓,这不是安定天下的办法。现决定撤销车骑将军(张安世)和右将军(霍禹)统领的屯戍部队。”又下诏说:“凡皇家苑囿池塘中没有使用的,都借给贫民使用。各郡国的宫殿宫馆,今后不准再行修缮。流亡在外返回故乡的百姓,借给他们公家的田地耕种,贷给种子和口粮,并且免除他们的赋税和徭役。”

霍家的骄横奢侈:?霍氏家族骄横奢侈,放纵无忌。太夫人霍显,大规模修建府邸,制造只有皇帝才能乘坐的辇车(小轿车),车上加画精美的图案,用锦绣装饰坐垫和车帷,用黄金涂饰车饰;用熟牛皮包裹车轮,里面填充丝絮(以减震),侍婢们用五彩丝带拉着辇车在府中游玩;她还与管家冯子都私通。而霍光的儿子霍禹、霍山也同时大修宅第,在专门游乐的平乐馆跑马追逐。霍云在应当朝见皇帝的日子,多次称病私自外出,带着大批宾客,在黄山苑(皇家苑囿)中张设围场打猎,却派家奴代替自己上朝谒见,没有人敢指责他。霍显和她的几个女儿,不分昼夜地随意出入长信宫(上官太后所居),毫无节制。

宣帝的警惕与削权:?宣帝早在民间时,就听说霍氏家族长期尊贵显赫,内心已感不安。等到亲自执掌朝政后,提拔御史大夫魏相兼任给事中(可出入宫禁,参与机密)。霍显对霍禹、霍云、霍山说:“你们不努力继承大将军(霍光)遗留下来的功业,现在魏相(他人)担任了给事中这样重要的内朝官职,一旦有人在皇上面前挑拨离间,你们还能自救吗?”后来霍、魏两家的奴仆在路上争道发生冲突,霍家奴仆闯进御史府(魏相办公处),想踢开御史大夫的府门;御史府的官员给他们叩头赔罪,他们才离去。有人把这事告诉了霍家,霍显等人才开始感到忧虑。

进一步削弱霍氏:?恰逢魏相出任丞相,经常在皇帝闲暇时被召见议事;平恩侯许广汉和侍中金安上等人也可以直接出入皇宫。当时霍山虽然掌管尚书事务(处理奏章),但宣帝下令:吏民百官可以直接呈递密封奏章,不必经过尚书;大臣们也可以单独进见皇帝。这些措施都让霍氏家族非常憎恨。宣帝隐约听说许皇后是被霍家毒死的,但还没有查实,于是将霍光的大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调任光禄勋(掌管宫殿门户);将霍光的二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外调为安定太守。过了几个月,又将霍光姐姐的女婿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外调为蜀郡太守;将霍光的孙女婿之一、中郎将王汉外调为武威太守。不久,又将霍光的长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调任少府(掌管皇家财政)。戊戌日,改任命张安世为卫将军,统领未央宫、长乐宫卫尉、长安十二门的城门校尉以及北军(京师卫戍部队)的兵力。任命霍禹为大司马,但不颁发印信绶带(有名无实),撤销他统领的屯兵部队,只是给他一个与霍光相同的大司马头衔以示名义上的尊崇。又收回范明友的度辽将军印信绶带,只担任光禄勋;收回霍光另一个女婿赵平(担任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掌管部分屯兵)的骑都尉印信绶带。凡是统领胡人、越人骑兵、羽林军以及两宫卫队、屯兵的将官,全部改由宣帝亲信的许(许广汉)、史(史高,宣帝祖母史良娣娘家)两家的子弟担任。

背景:武帝时的严刑峻法:?当初,在汉武帝时代,征伐频繁,赋税劳役繁重,百姓贫困耗尽,很多人铤而走险犯法,层出不穷。于是汉武帝任命张汤、赵禹等人制定法令,规定了“见知不举”(知情不报)、“故纵”(故意放纵犯人)、“监临部主”(主管官吏对下属犯罪负有罪责)等连坐法律,放宽对故意判重罪和深文周纳的追究,而加重对放纵犯人或轻判的惩罚。此后,奸猾的官吏钻法律空子,相互参照判例,法网越来越密,律令烦琐苛刻,公文堆满桌子和档案库,主管官员都看不过来。结果是各郡国在引用和执行法令时混乱不一,有的罪行相同而判决不同。奸猾的官吏趁机进行交易,想救活罪犯就附会可以活命的条款,想陷害某人就引用导致死罪的判例,谈论的人都感到冤屈悲伤。

路温舒上书谏司法:?廷尉史(掌管刑狱的属官)路温舒上书说:“我听说春秋时齐国有公孙无知的祸乱,桓公因此兴起;晋国有骊姬的灾难,文公因而称霸。近世赵王(刘如意)不得善终,吕氏家族作乱,却成就了孝文帝(刘恒)的圣德太宗之业。由此看来,祸乱的发生,正是为圣人的出现开辟道路啊。在大的变乱之后,必定会有不同于过去的恩典,这是圣贤用来彰显天命的方式。先前昭帝去世后没有儿子,昌邑王(刘贺)又淫乱失德,这正是上天为至圣(陛下您)的兴起开辟道路啊。我听说《春秋》重视君主即位,强调大一统,就是要慎重对待开端。陛下您刚刚登上至尊之位,与天意正相符合,应当纠正前代的过失,端正开始承受天命的法统,清除繁杂琐碎的法令条文,解除百姓的疾苦,以顺应上天的意旨。我听说秦朝有十大失误,其中有一条到现在还存在,那就是负责刑狱的官吏啊。刑狱,是天下最重要的事;处死的人不可能复生,砍断的肢体不可能再接上。《尚书》说:‘与其错杀无辜,宁可失之于宽大。’如今掌管刑狱的官吏却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明察,判案严酷的获得公正的名声,判案平和的反而常有后患。所以负责刑狱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非他们憎恨犯人,而是因为保全自己的方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市上流淌,受刑的犯人并肩站立,每年处死刑的人数以万计。这是仁慈圣明的君主感到悲伤的原因啊。天下未能达到太平,都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之常情是,平安时就乐于活下去,痛苦时就想着死。在严刑拷打之下,有什么口供得不到呢?所以囚犯受不了痛苦,就编造假话认罪;狱吏觉得这样对自己有利,就引导犯人(按照罪名)坐实;他们害怕上报后被驳回,就反复审讯罗织罪名,周密地使人陷入法网。当奏报判决定案时,即使皋陶(上古着名法官)再审,也会认为犯人死有余辜。为什么呢?因为罗织的罪名很多,按照法律条文定下的罪状很清楚。所以俗话说:‘即使在地上画个监狱,人们也不愿进去;哪怕面对木头刻的狱吏,也绝不愿对话。’这些都是人们对严酷狱吏的痛恨,包含悲痛的言辞。希望陛下您能减省法令条文,放宽刑罚,那么太平的风气就可以在世上兴起了。”宣帝很赞赏他的意见。

十二月:?宣帝下诏说:“近来官吏执法时玩弄文字,日渐严苛,这是朕的德行不够造成的。判决案件不当,使得有罪的人产生侥幸心理,无辜的人遭到杀戮,父子悲伤怨恨,朕非常痛心!现在派廷尉史和郡国官员一起审理案件,但廷尉史官职低微,俸禄微薄。特设‘廷尉平’(掌管复核疑案的官员)一职,俸禄六百石,定员四人。务必使判案公平,以符合朕的心意!”于是每年秋季最后一个月复核案件时,宣帝常常亲临宣室殿,斋戒静居后裁决案件,从此朝廷的刑罚号称公平了。

郑昌反对设廷尉平:?涿郡太守郑昌上书说:“当今圣明的君主亲自听取政事,即便不设置廷尉平,刑狱也自然会公正;如果为后世考虑,不如从根本上删改、制定统一的律令。律令一旦确定,百姓就知道该避免什么,奸猾的官吏也就无法玩弄法律条文了。现在不从根本(律令)上入手,却设置廷尉平来治理末梢(个案),将来当朝政衰败、君主懈怠时,廷尉平反而会掌握权力而成为祸乱的根源了。”

匈奴与车师(西域国):?汉昭帝时,匈奴派遣四千骑兵在车师国(西域古国)屯田耕种。等到汉朝派五位将军率军出击匈奴时,在车师屯田的匈奴骑兵惊慌逃走,车师国于是又和汉朝通好。匈奴大怒,召车师国太子军宿去当人质。军宿是焉耆国王的外孙,不愿去匈奴当人质,便逃奔焉耆,车师王便改立另一个儿子乌贵为太子。等到乌贵继承王位后,与匈奴联姻结亲,并教唆匈奴派兵拦截汉朝通向乌孙国的使者通道。

郑吉破车师:?这一年(地节三年),侍郎(皇帝近侍)会稽人郑吉和校尉司马喜,率领被赦免的刑徒在渠犁(西域地名)屯田开垦,积蓄粮草,然后征发西域各城邦的军队一万多人,连同自己统领的屯田士卒一千五百人,共同攻打车师国,将其击败;车师王乌贵请求投降。匈奴发兵进攻车师;郑吉、司马喜领兵向北迎战,匈奴兵不敢前进。郑吉、司马喜便留下一名负责侦察的军官和二十名士兵保护车师王,自己率军返回渠犁。车师王乌贵害怕匈奴军队再来袭击并杀死他,便率轻装骑兵逃奔乌孙。郑吉立即迎来乌贵的妻子儿女,用车送到长安。匈奴于是另立车师王乌贵的弟弟兜莫为新的车师王,收集车师国剩余的百姓向东迁徙,不敢再留在原来的地方。郑吉便派遣三百名官兵前往车师旧地屯田,以充实那里。

宣帝即位初期:?汉宣帝自从刚即位时开始,就多次派遣使者寻找自己母亲(史良娣)的娘家人(外家);但因为年代久远,找到的人大多似是而非。这一年(地节四年),终于找到了他的外祖母王媪(ǎo)以及王媪的儿子王无故、王武。宣帝赐封王无故、王武为关内侯。短短一个月内,赏赐他们的财物累计达巨万(数以亿计)。

春季,二月:?宣帝赐予外祖母王媪“博平君”的尊号;封舅舅王无故为平昌侯,王武为乐昌侯。

夏季,五月:?山阳郡和济阴郡下冰雹,冰雹大如鸡蛋,堆积深达二尺五寸(约合今58厘米),砸死二十多人,飞鸟也都被砸死。

宣帝下诏:?“从今以后,凡儿子包庇父母、妻子包庇丈夫、孙子包庇祖父母的,一律不予治罪。”(这是对“亲亲得相首匿”儒家伦理的法律认可)

封立诸侯王:?封立广川惠王的孙子刘文为广川王。

霍氏的恐惧与阴谋:?

霍显以及霍禹、霍山、霍云看到自己的权势日渐被削夺,多次相对哭泣,怨恨不已。

霍山说:“如今丞相(魏相)掌权,皇上信任他,把大将军(霍光)时期制定的法令全都改变了,还宣扬大将军的过失。再者,那些儒生大多是贫寒人家的子弟,从远方来,饥寒交迫,喜欢胡说八道,口无遮拦,大将军生前就非常憎恨他们。现在皇上喜欢和这些儒生谈论,让他们人人上书陈述政见,其中大多指责我们霍家。曾经有人上书说我们兄弟骄横放纵,言辞极其激烈;我(作为尚书)把它压下没呈报。后来上书的人越来越精明狡猾,都用密封奏章(封事),皇上总是让中书令(宦官)直接取走,不经过尚书台,越来越不信任我们了。又听说民间盛传‘霍氏毒杀了许皇后’,难道真有这事吗?”霍显一听又惊又怕,这才把毒杀许皇后的实情告诉了霍禹、霍山、霍云。

霍禹、霍山、霍云大吃一惊,说:“竟是这样!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皇上将我们家女婿们调离、贬逐,原来是因为这个缘故。这是大事,惩处一定不会小,怎么办?”于是开始有了谋反的邪念。

霍云的舅舅李竟有个朋友叫张赦,看到霍云一家人惶惶不安,就对李竟说:“现在丞相(魏相)和平恩侯(许广汉)掌权,可以让太夫人(霍显)去告诉上官太后(霍光外孙女),先把这两个人杀了。然后废黜皇帝,这事全在太后的决定。”长安城有个男子叫张章,得知了这个阴谋并告发了。案子交由廷尉(最高司法官)和执金吾(京城治安官)处理,逮捕了张赦等人。后来宣帝下诏,命令停止逮捕。霍山等人更加恐惧,互相商量说:“这是皇上看在太后面子上,所以不深究。但祸根已经暴露了,时间一长还是会爆发,一旦爆发就是灭族之祸,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让霍家的女儿们各自回去告诉自己的丈夫(都是霍家的女婿),女婿们都说:“我们能逃到哪里去(躲不过的)!”

这时恰逢李竟因与诸侯王勾结犯罪的案子受牵连,供词牵连到霍氏家族。宣帝下诏:“霍云、霍山不宜再担任宫廷侍卫(宿卫),免职回家。”山阳郡太守张敞(霍光旧部)密奏(封事)说:“我听说春秋时鲁国的公子季友、晋国的赵衰、齐国的田完(陈完)都有大功于国家,国君都酬报他们的功劳,恩泽延及子孙。但后来田氏篡夺了齐国,赵氏瓜分了晋国,季氏专权于鲁国。所以孔子作《春秋》,考察国家盛衰的轨迹,对世代把持朝政的卿大夫(世卿)抨击最为严厉。先前大将军(霍光)决策定策,安定宗庙,平定天下,功劳也不算小了。周公辅政才七年,而大将军掌权二十年,整个国家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在他权势鼎盛之时,足以震动天地,影响阴阳平衡。那时朝中大臣就应该直言进谏说:‘陛下褒奖宠信已故大将军以报答他的功德就够了。近来辅臣独揽朝政,贵戚权势过盛,君臣界限不明,请求罢免霍氏三侯(霍禹、霍山、霍云),让他们回归封地;至于卫将军张安世,应赐予茶几、手杖,让他退休养老,陛下按时慰问召见,让他以列侯身份成为天子的老师。’陛下再下诏表示恩典,不同意;群臣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然后陛下答应,那么天下人必定认为陛下不忘功臣的功德而大臣们懂得礼制,霍氏家族也可以世世代代无忧无虑。如今朝廷上听不到直言进谏的声音,反而让陛下亲自下诏削夺其权,这不是好办法。现在两位霍侯(霍云、霍山)已被免职外放,人们的心理都差不多,以我的心来揣测,大司马霍禹和他的亲属们必定产生恐惧心理。近臣感到自危,不是周全的计策啊。我张敞愿意在朝廷上公开提出此事,但因职守在遥远的郡县,没有机会。恳请陛下明察。”宣帝认为张敞的计策很好,但并没有召他回京。

霍氏覆灭:?

霍禹、霍山等人的家中多次出现怪异现象(妖怪),全家忧愁。

霍山说:“丞相(魏相)擅自削减宗庙祭祀用的羔羊、兔子和青蛙数量(指责不当),可以用这个罪名告发他。”他们谋划让上官太后设宴款待博平君(宣帝外祖母),召丞相魏相、平恩侯许广汉以下大臣作陪,然后命令范明友、邓广汉假传太后旨意,当场将他们拿下斩首,接着乘机废黜宣帝,拥立霍禹为帝。阴谋约定后,还未发动,霍云被任命为玄菟郡太守,太中大夫任宣被任命为代郡太守。

恰逢阴谋败露。秋季,七月,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身亡。霍显、霍禹、邓广汉等人被捕;霍禹被腰斩,霍显以及她的女儿、兄弟(霍禹等同辈男性亲属)全部被押赴闹市处死(弃市);因受霍氏牵连而被诛杀灭族的有几十家。太仆杜延年因为是霍家的旧部,也被牵连免官。

八月,己酉日,皇后霍成君被废黜,迁居昭台宫。

乙丑日,宣帝下诏,封赏告发霍氏谋反阴谋的人:男子张章、期门武士董忠、左曹(官名)杨恽、侍中金安上、侍中史高,都封为列侯。杨恽是丞相杨敞的儿子;金安上是车骑将军金日磾(di)弟弟的儿子;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子。

徐福的预言:?

当初,霍氏家族生活奢侈,茂陵人徐生就说:“霍氏必定灭亡。奢侈就会不谦逊,不谦逊就必定会欺凌主上。欺凌主上,是叛逆之道。权势凌驾于众人之上,大家必定会忌恨他。霍家掌权太久,忌恨他们的人太多了。天下人都忌恨他们,他们又倒行逆施,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于是上书说:“霍氏权势过于强盛,陛下即使爱护厚待他们,也应适时加以抑制,不要让他们走向灭亡。”上书三次,每次只得到“已阅”(报闻)的回复。

后来霍氏被诛灭,告发霍氏的人都受到封赏。有人替徐生前上书说:“我听说有位客人拜访主人,看到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着柴火,客人就对主人说:‘应该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曲突),把柴火搬远点(徙薪),不然会有火灾。’主人默不作声。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起赶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酬谢邻居们,在救火中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按功劳大小依次落座,却没有请那位建议改烟囱搬柴火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就不用破费牛酒,也根本不会有火灾。现在论功请客,为什么建议改烟囱搬柴火的人得不到半点好处,而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反而成了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赶紧去请那位客人。如今茂陵人徐福,多次上书指出霍氏可能有变乱,应当预先防范杜绝。假如当初徐福的建议得以实行,那么国家就不必有分裂土地、赐封爵位的花费,臣子也不会遭受叛逆被诛灭的惨败。往事已经过去,只有徐福没有因他的预见之功而得到封赏,恳请陛下明察,重视他那‘曲突徙薪’的良策,让他得到的功劳排在‘焦头烂额’的救火者之上。”宣帝于是赐给徐福十匹帛,后来任命他为郎官。

骖乘事件与霍后结局:?

宣帝刚即位时,去参拜高祖庙,大将军霍光坐在车右陪同(骖乘),宣帝内心非常畏惧他,感觉像有芒刺在背。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坐在车右陪同,皇帝就显得从容舒展,非常亲近安然。

等到霍光去世后,他的宗族最终被诛灭,所以民间传说霍家的灾祸早在当年霍光陪同宣帝乘车时就埋下了祸根(萌于骖乘)。

十二年后(公元前54年),废后霍氏(霍成君)又从昭台宫迁到云林馆,于是自杀身亡。

班固的评论:?班固评论说:霍光受托于襁褓中的幼主(汉昭帝),肩负汉朝的重托,匡正国家,安定社稷,拥立昭帝,迎立宣帝,即使是周公姬旦、伊尹(阿衡),又有什么地方能超过他!然而霍光不学无术,不明大道理;隐瞒妻子的邪恶阴谋,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沉溺于无边的权势欲望,结果增加了覆灭的灾祸。他死后才三年,宗族就被诛灭殆尽,可悲啊!

司马光的评论:?臣司马光评论说:霍光辅佐汉室,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了;但是最终却不能庇护他的家族,为什么呢?因为掌握威福赏罚的权力,是君主才能拥有的权柄。如果大臣掌握了这种权柄,时间长了又不归还君主,很少有不遭遇灾祸的。以汉昭帝的贤明,十四岁就能洞察上官桀的奸诈,本可以亲政了,何况汉宣帝十九岁即位,聪明刚毅,了解民间疾苦,而霍光却长期专揽大权,不知引退避让,反而在朝廷中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信党羽,使得君主在上积蓄愤懑,官吏百姓在下怨恨叹息,人人切齿痛恨,侧目而视,等待时机爆发。他能自身得以保全已经是万幸了,何况子孙还加速用骄横奢侈来催祸!尽管如此,假如汉宣帝只用官位俸禄和赏赐让霍光的子孙富有,让他们享受大县的食邑,定期参加朝会,也就足以报答霍光的盛德了;却又让他们掌握政权,授予兵权,等到矛盾积聚、嫌隙丛生时,再对他们强行剥夺贬谪,于是使得他们怨恨恐惧,萌生邪恶阴谋,这难道仅仅是霍氏家族自取祸殃吗?也是汉宣帝酝酿促成的啊。从前斗椒在楚国作乱,楚庄王灭了他的宗族,却赦免了箴尹克黄,认为如果让贤臣子文绝后,还怎么劝人行善。凭霍显、霍禹、霍云、霍山的罪行,理应灭族,但霍光的忠勋却不能没人祭祀;结果使得霍家绝了后,汉宣帝也真算刻薄寡恩啊!

九月:?宣帝下诏降低全国盐价。又下令各郡国每年上报囚犯中被拷打致死或在狱中病死的人数,记录其所在县名、姓名、爵位、籍贯,由丞相、御史大夫评定各郡国狱政的优劣等级并上报。

十二月:?清河王刘年因犯淫乱罪(内乱)被废黜王位,流放房陵县。

本年:?

北海郡太守庐江郡人朱邑,因为政绩考核名列第一,被调入京城担任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

勃海郡太守龚遂调入京城担任水衡都尉(掌管皇家园林及铸钱)。

龚遂治渤海:?此前,勃海郡及邻近郡县连年饥荒,盗贼四起,俸禄二千石(指郡守)级的官员无力擒拿制服。宣帝选拔有能力治理的人,丞相和御史大夫推荐了原昌邑王国的郎中令龚遂,宣帝任命他为勃海郡太守。

宣帝召见龚遂,问道:“你用什么办法治理勃海,平息那里的盗贼?”龚遂回答:“勃海地处偏远海滨,没有沐浴陛下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又不加体恤,所以才使得陛下的赤子(子民)盗取陛下的兵器在小小水池边(潢池)戏耍罢了(意为并非真正叛乱)。如今陛下是要我去镇压他们,还是安抚他们呢?”宣帝说:“选用贤良,本就是为了安抚他们啊。”龚遂说:“我听说治理混乱的百姓如同整理一团乱麻,不能操之过急;只有慢慢来,然后才能治理好。我希望丞相、御史暂且不要用常规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宣帝同意了,额外赏赐黄金,派遣他赴任。

龚遂乘坐驿车到达勃海郡边界,郡里听说新太守到了,派军队前来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然后发布文书通告所属各县:“全部撤回追捕盗贼的官吏,凡是手持镰刀、锄头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查问;只有手持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独自乘车到郡府就任。

盗贼们听到龚遂的教令,立即解散,抛弃兵器弓弩而拿起了镰刀、锄头,于是盗贼全部平息,百姓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借贷给贫民,选派清廉的官吏去安抚管理百姓。

龚遂看到齐地风俗奢侈,喜好工商业,不专心务农,就亲自带头厉行节俭,劝导百姓从事农业和蚕桑生产,规定每人按人口比例种树养牲。百姓有携带刀剑的,龚遂让他们卖掉刀剑买牛,卖掉刀剑买牛犊,说道:“干嘛把牛和牛犊佩带在身上(指刀剑无用)!”他经常亲自下乡劝勉,郡中百姓都有了积蓄,诉讼案件也停息了。

背景:龟兹王夫妇入朝?

乌孙公主(刘细君或解忧公主)的女儿是龟兹王绛宾的夫人。绛宾上书汉宣帝说:“我有幸娶了大汉皇帝的外孙女为妻,希望能和公主的女儿一起入朝觐见。”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上之下元康元年(丙辰年,公元前65年)?

春季,正月:?龟兹王绛宾和他的夫人(乌孙公主之女)来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宣帝赐给他们印信和绶带(确认身份和爵位),封夫人为“公主”(身份尊崇),并给予非常丰厚的赏赐。

营建杜陵:?开始营建宣帝的陵墓杜陵。宣帝下令将丞相、将军、列侯、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以及家产在百万钱以上的人家,都迁徙到杜陵附近居住(充实陵邑)。

三月:?宣帝下诏,因为凤凰聚集在泰山和陈留郡,甘露降落在未央宫,这些都是祥瑞,所以大赦天下。有关部门根据之前讨论的结果,再次建议尊奉宣帝生父史皇孙刘进(其陵园称“悼园”)为“皇考”(先父的尊号)。夏季,五月,为悼园建立皇考庙。

冬季:?设置建章宫卫尉(掌管建章宫防卫)。

赵广汉之死:?

京兆尹赵广汉喜欢任用世代为吏人家的子孙以及年轻新进的人,这些人专力于磨砺自己强悍的气势,遇事雷厉风行,无所回避,大多行事果断,但很少考虑困难后果,赵广汉最终也因此失败。

赵广汉因私人恩怨诬陷并判了男子荣畜死刑。有人上书告发此事,案子交由丞相魏相和御史大夫查办核实。

赵广汉怀疑丞相夫人杀害了侍婢(想以此要挟丞相),但丞相追查他的案子反而更加紧迫。赵广汉于是带领官吏士卒闯入丞相府,召丞相夫人跪下接受审讯,并抓走了十多个奴婢。

丞相魏相上书为自己辩白。案子交由廷尉审理。查明实情是丞相自己因过错责打傅婢(负责教习的婢女),婢女到丞相府外面才死去,并非赵广汉所说的丞相夫人杀害。宣帝非常厌恶赵广汉的行为,将他逮捕投入廷尉狱。

官吏和百姓守在宫门外为赵广汉哭泣求情的达数万人,有人说:“我活着对朝廷没什么用,愿意代替赵京兆(赵广汉)去死,让他活着治理百姓!”尽管如此,赵广汉最终还是被判处腰斩。

赵广汉担任京兆尹期间,廉洁清明,以威势制服豪强,使平民得以各安其业,百姓至今怀念他,为他作歌传颂。

本年:?少府宋畴因为评议“凤凰降落在彭城,没有飞到京师长安,算不上祥瑞美事”而获罪(认为其言论不够赞美),被贬为泗水王国太傅。

萧望之建言:?

宣帝将通晓政事的博士、谏大夫外调补充地方郡守和诸侯国相的空缺,任命萧望之为平原郡太守。

萧望之上书说:“陛下怜悯百姓,担心德政不能普及,就把所有谏官都派出去补任郡吏。朝廷里没有直言敢谏的臣子(争臣),君主就无从知道自己的过失,这正所谓忧虑枝节而忘记了根本啊。”宣帝于是将萧望之调回京城担任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和手工业)。

尹翁归治右扶风:?

东海郡太守河东人尹翁归,因为治理郡政绩考核优异,被调入京城担任右扶风(三辅之一,辖区在长安西)。

尹翁归为人公正廉洁,明察秋毫。他完全掌握郡内官吏百姓谁贤、谁不肖,以及各种奸邪罪行的细节。每个县都各有详细的记录簿,他亲自处理政务;遇到棘手的问题就稍缓处理。

官吏百姓稍有松懈疏忽,他就翻查记录簿。他选用人才一定在秋冬两季考核官吏的大会上,或者在他巡视各县的时候,不在无事时进行。他选用人才,总能起到以一警百的作用。

官吏百姓都佩服他,心存敬畏,纷纷改过自新。他治理右扶风,选用廉洁公正、嫉恶如仇的官吏担任高级职务(右职),以礼相待,与他们同好恶;如果有人辜负了他的期望,处罚也必定执行。但他本人温和善良谦逊退让,不因自己的才能品德而骄傲待人,因此在朝廷中尤其享有声誉。

莎车王之乱与冯奉世平叛:?

当初,乌孙公主(解忧公主)的小儿子万年受到莎车王的宠爱。莎车王死后没有儿子,当时万年正在汉朝。莎车国人商议,想依附汉朝,又想博得乌孙欢心,就上书请求立万年为莎车王。汉朝同意了,派使者奚充国护送万年回莎车。

万年刚即位为王,就暴虐凶恶,国人不喜欢他。

宣帝命令群臣举荐可以出使西域的人选。前将军韩增举荐上党人、担任卫候(武官名)的冯奉世,以使者身份持节护送大宛等国的客人到伊循城。

恰好遇上已经去世的莎车王的弟弟呼屠征,联合邻国一起杀死了国王万年和汉朝使者奚充国,自立为莎车王。当时匈奴又发兵攻打车师城,没能攻下便撤走了。